蚌埠市街景随拍三组(皖浙沪旅游2)
标签:
蚌埠市容市貌随拍皖浙沪旅游2三组图片的不同背景蚌埠市的历史沿革旅游 |
分类: 旅迹苔痕 |

蚌埠市容不错,稍稍遗憾的是,是个阴天,且沾点儿“霾”,空气质量指数不高,因之,像素效果也不怎么好。至于蚌埠风俗习惯,仍然属于中国北方,皖北人情厚重,与我们山东没多大区别。
原想参观“霸王别姬雕塑”,一搜百度,在固镇县,离着蚌埠市市里很远,不去了。
临时决定去观赏张公山公园,之后又去了龙子湖。这期间,或车中,或路上,或旅馆、或街店、或站牌下、或候车厅,拍摄了三组(三个时间段)图片。先后是:去张公山公园之前、张公山公园参观之后、龙子湖参观之后离开蚌埠之前。
(三)龙子湖参观之后离开蚌埠之前(11:52——13:48)
附资料一:蚌埠市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钟离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元朝时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属濠州(治今凤阳),今蚌埠市区西属濠州怀远县,东属濠州钟离县;今固镇县为宿州及宿州灵璧县、泗州五河、濠州怀远县分领。
明朝时期,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凤阳府怀远县,东属凤阳府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凤阳府宿州及凤阳府怀远县、凤阳府宿州灵璧县、凤阳府泗州五河县、凤阳府凤阳县。濠州先更名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全境均属凤阳府。
清朝时期,清沿袭明制全境属凤阳府,雍正年间泗州脱离凤阳府,五河县属泗州,其余均属凤阳府。其中凤阳县主簿衙门驻小蚌埠镇,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
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全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凤阳、五河、怀远等县分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四区、第四专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1938年凤阳县城由府城迁至蚌埠,同时蚌埠又为安徽省会(当时名为凤阳县蚌埠镇)抗日战争胜利后,怀远县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府城又重新作为凤阳县城),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属安徽省;上述4县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仍属宿县专区。
1964年10月,析宿县、怀远县、五河县、灵璧县各一部分地区置固镇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宿县专区改为地区。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划属蚌埠市至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