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摄影专辑

标签:
2017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摄影专辑关于其它称呼的批评图片 |
分类: 文辛摄影 |
关于妇女节,如今派生出许多名称,譬如:“女生节”、“女人节”、“美女节”,某些商家今年又推出来一个“女神节”,还有的商家称之为“女王节”。
我刚才在网上搜了一搜,并不是都这么胡乱吆喝的。譬如,联合国妇女署官员郭瑞香就认为,对“妇女”一词的弃之不用恰恰反映了性别不平等,与女性有关的词汇比如“三八”、“师奶”、“小姐”都容易被赋予贬义色彩。“我觉得大家有美好追求当然很好,但不应忘记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原本含义。这个节日是倡导男女平权的节日,也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郭瑞香希望,社会能逐渐正视“妇女”这一词汇,恢复其原本含义。
附:关于“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名称衍变
济南白领:女神代表一种吸引力
在济南从事幼师工作的白领刘莉说,在她的理解中,“妇女”意味着较年长的女性,“女生”专指女学生,对于已毕业的人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已工作的人如果自称“女生”,会让人觉得做作。“女人”这一词汇带着几分妩媚,更适合较成熟的女性;“女神”这一词汇是指外貌深得男性喜爱的女子,让异性爱慕而又高不可攀。
她说,对女性的不同称呼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妇女”显得朴实甚至有些市井气息;“女生”显得年轻,带有青涩的意味;“女人”带着娇媚成熟的风韵,至于“女神”则是很多人羡慕的目标。“很多女性都希望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女神’。这一方面意味着对外表的认可,也代表着这个女性在择偶时的谨慎。这两点都增加了她在男性眼中的吸引力。”刘莉说,商家推出的“女神节”一词很好地把握了消费者希望变得更美、更有吸引力的心理。
性研究者:女神意味着追求独立自主
对于妇女节称谓的变化该怎么理解?童立是从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从事性咨询方面的工作。对于妇女节称谓的改变,他认为,这是女性追求独立的表现,“对于‘妇女’一词,很多人的理解是朴实的、勤恳的女性形象。‘女神’一词让人联想到光鲜亮丽的职场女性。我觉得这代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童立说,称呼的改变反映了女性对于独立、自主的期待。女性希望变得更强大,拥有更多选择权。“当然,这些改变肯定不是仅通过外表、衣着改变就能实现的,还需通过教育、就业、参政来提升性别社会地位。但我觉得这个现象是非常好的,说明大家有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
童立认为,对于商家来说,也在积极满足女性消费者的这种愿望。同时,称呼的改变也让男性消费者愿意掏腰包。因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也是男人所喜爱的。
女权主义者:有关妇女的词汇易被贬义化
对于妇女节称谓的改变也有不同的声音。一直致力于反性侵的女权主义者肖美丽说:“我觉得这些词汇都是对‘妇女’这一词汇的消解。‘妇女’一词本是非常洋气的名词,其中包含着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没想到现在成了带有歧义的名词。”
【部分相关博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ekqj.html
(原创图文)2012年“三八妇女节”图文专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dybg.html
三八妇女节专稿(摄影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cjlw.html
(摄影)2011年三八妇女节专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17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