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游记之五)开封府(第三集)


标签:
开封府第三集桂籍堂演礼斋清心楼知府事略天庆观英武楼图片 |
分类: 旅迹苔痕 |
(开封游记之五)开封府(第三集)
明礼院后边(北边)的小楼,叫“桂籍堂”,它是每次科举之后,开封府把本府中举的考生重新造册,在孔子像前隆重举行“入桂籍”典礼,尔后就把名册珍藏在这里的地方。
清心楼是开封府的府尹文化游览区.其名取自包拯生前所写的一首言志诗:”
清心为治本, 直到是身谋.”为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一代清官,故将此楼命名为”清心楼”。
这是梅花堂,由齐民堂,东西配殿所组成。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包公倒最坐南衙”、“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等演义故事。景区内还有包公倒坐南衙办案时的蜡像等。
开封府西北角,有一道家建筑天庆观。在开封府建道观是因为当时道教被尊为国教,全国各州府县都要修天庆观,供奉三清帝君。作为天下首府,开封府兼有总领全国道、佛教的事务,于是在府内建了一座天庆观。
走近天庆观的庭院,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以及道教主题建筑——三清殿。
天庆观门外有一宏大“五岳真形”大照壁,上面刻有五岳真形图。道教认为,五岳是众仙修真圣地,每座山的地下都有地洞,相互连通。为便于世人朝拜,天真道君根据五岳山脉走向,绘制成山势图(类似今日等高线),合并一起构成五岳真形图,静心站在图前,如身临五岳仙境之中。
开封府校场的主题建筑“英武楼”是开封府的演武迎宾场所和宋朝科举时武举考试的场所。
附资料一:开封府尹
附资料二:开封府
是当年汴京的首府衙门。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也称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天下首府,地位显赫。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寇准、欧阳修、蔡襄、包拯、范仲淹、宗泽等北宋名臣先后出任过开封府尹。北宋的太宗、真宗、钦宗未当皇帝之前也曾坐镇开封府,体察民情,治理京畿。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功德正气,开创了“清廉刚毅,除暴安良”的官衙新政。
说一说“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相传龙头铡是用于处死犯法的皇亲国戚
,虎头铡用于处死违法的贪官污吏 ,狗头铡是 用于处死违法的刁民恶棍的。
再说一说 “公生明”戒石铭:不像清明上河园那样是根据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艺术地再现古汴京城的风貌,也不同于历史渊源为六朝皇宫故地的龙亭公园。它是经过慎重选址并依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而设计的、旨在历史地再现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壮美和府衙文化的大型仿宋建筑群,从建筑形式、陈展内容到节目表演,无不与“大宋”密切相关。在里里外外全姓“宋”的情况下,开封府的中心部位却立着明代官衙中才开始出现的“公生明”戒石铭,非常不妥。历史文化的传播是个严肃的事情,历史应该是客观的、准确的,北宋开封府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公生明”戒石铭,所以还是撤销为好。
附资料三:职务信息
这一职务多由皇族亲王兼任,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
臣,以次升殿。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若有公事,许时请对。实际上担任开封府尹的亲王只是挂名,并不管事,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称“权知开封府事”)。
附资料四:对开封城与开封城墙应该怎么看?(本人重新编辑)
开封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北宋在开封建都168年,在这168年里,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我
们都说南宋的首都是临安, 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可固执的南宋人一直都说他们的都城是汴梁, 还是开封,那临安是什么呢,临安是“行在”
,也就是皇帝的行宫所在。 不过提到宋朝,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想到杨家将,想到包青天包拯,想到檀渊之盟,想
到被金军掳走的徽钦二宗,想到岳飞的满江红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是个软弱而无能的孱弱王朝,但是在北宋,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艺术和经济都发展到了最高峰。之后的明
清的强权统治下的盛世,看似辉煌,但是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先说文化,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朝代,由于开放的科举制度,宋朝的文化相当发达,根 据 《东京梦华录》
记载,当时甚至连一个普通的农妇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宋词出来。而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在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占据六人
之多。再说经济,由于北宋手工业和商品贸易非常发达,财政收入要比重农抑商的明清要高
很多,据说北宋中期的财政收入是明朝中期的的六倍以上。而清朝的康乾盛世时,由于人口
的激增,虽说当时的所谓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最高,但是质量已大不如明朝。最后说科技,大 家都知道沈括的《梦溪笔谈》
,记录了当时众多的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我国的四大发明大 多都是在宋朝发明完善传出的。
包括数学等科学学科到明清时已经开始从传出变为传入,失去了领先的地位。
"开封古城"其实是"地下城",六座相互叠压的"地下城"犹如六页厚重的泥书刻印了开封曾有的辉煌和悲壮。崇祯十五年,黄河秋讯,洪水灌入开封城,开封城内
38 万人,仅有 3 万生还,后人描述当时开封的情形,用的一个词是“浮尸如鱼”
。天下名城何其多,试问哪座城市在历史上能如开封这般大起大落却依然傲立至今?没有,即便是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当火山灰从天而降时,庞贝人跑了再没回来;当黄河水一次次灌满开封
城的时候,开封人选择留了下来。 水过城平,滔滔河水冲毁的不过是泥沙砖瓦堆砌的建筑,冲不毁的是开封人对家乡挚
爱的精神堤坝,过不了多久,一座新的开封城又破土而立,犹如破茧而出的彩碟!来开封,
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不要失望,低下头,跺跺脚下的厚土,它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开封的城墙是新修的吧?现在的开封城墙是在清道光二十
二年(1842年)重建的,与北宋东京的内城规模大体相当。对,是内城的规模。虽说没有北 宋东京城的城墙宏大,
但仍为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古城墙,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换一支歌曲
前一篇:(开封游记之五)开封府(第二集)
后一篇:郑重告知:暂时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