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普救寺游记(下)
——我的山西之旅第九十九集
刘福新
为了这一集66幅图片,上传了一个白天。有谁晓得老朽上传图片的艰难?!如今终于上传完毕,我也喘了一口粗气……我知道我又将“中片”还原为“大片”了。心里很明白:不就是为了“书斋”(普救寺历史文化展览)里那十三幅屏风画吗(见本文图片24至36)?不就是为了天王殿里那四幅天王吗(见本文图片57至60)?前者终于完成了我一个摄影愿望,因为2006年刚注册新浪博客的时候,就看好了与《西厢记》有关的图片,不止一次地将这类图片作为自己博客首页顶部的照片,那时候非常崇拜这些上传到网络的作者,如今自己到了普救寺亲自翻拍了一件屏风故事画,我又何必可怜巴巴地将其缩成中片?后者也有一个想法,四大天王塑像的头部在阴影里,即使没有雾霾也拍不好,何况空气质量很差劲,头部一片黑,啥也看不到,若不是我用“PS”多次处理,诸位看到的是没有头部的四大天王。让我怎么忍心呢?
好了,“游记”下集就以这几行牢骚代替了……
1、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2、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包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从这段历史传闻来看,我知道为什么郭威后来也当了皇帝了?行善者必有善报!
3
4
5
6、十王堂简介。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从这一段的叙述里,您不觉得简介里的最后一句无比滑稽吗?张生是故事中的人物,可千万别当真,谁能证明“当年张生游寺时曾到过此堂”?只能证明本文作者刘福新在2016年10月11日到过“一九八八年修复”的十王堂外(我没进去)。
7、罗汉堂
8
9
10
11、好长的对联也!
上联:从情始以情终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节一回一折一本书里全写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
下联:慕情来惜情去人人情纷纷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无处不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好个情染境界。
12
13、这个“西厢书院”,就是《西厢记》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的书房就在这西厢下,他初恋莺莺而坐卧不宁,“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围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14
15、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
16
17
18、一看就明白,这就是张生与莺莺颠鸾倒凤的喜帐了。
19
20
21、正因为张生被迫迁移到此处,才有了那故事。
22
23
24
25、外边有雾霾,屋里拍照反而比外边的条件好多了,将这一组屏风画翻拍下来,献给我亲爱的读者了。
26
27
28、看着好就给喝个彩!
29
30
31
32
33
34
35
36、每一幅都超过1MB.上传的艰难可想而知!新浪博客系统近几天又在“升级”和“更新”,也不知何时结束?
37
38
39
40、枯木堂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菩萨洞
51
52、天王殿
53
54
55
56
57
58
59
60、这四幅图片的底片上部根本看不到,这是图片后期处理的结果。我用的是“ps”,俗称“浮头捎坡”。
61
62、“功德无量”
63
64
65
66、片子66幅,与上集图片数量相同,直到上传完毕才知道。六六大顺是好事,可我今天的这一集片子上传了一个白天。8点开始到晚上8点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