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县衙(下)
——我的山西之旅第六十六集
刘福新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作为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样称奇的是,据考证,清代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迈入这座沧桑古衙,从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额“天理国法人情”,再到粮厅联“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为官者的自勉,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着清官情结。作为古代基层政权的活标本,县衙中的一些建筑饰物上的廉政典故,譬如“公生明,廉生威”的官箴,“异地任职”的回避制度,“申明亭”、“瘅彰厅”的调解民讼和教化民风的功能,清代雍正时期的“养廉银”制度等无不折射出一个时期廉政文化的特有魅力,极具积极的镜鉴价值。在任期间以“五不”(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著称的朱镕基总理2002年4月驻足古县衙“破例”题词,对平遥县衙所蕴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奖。
关于平遥古县衙,本人所了解的资料,在上集中叙述的也不少了,下集正文就说这些吧,有关补充资料可参考本文图片注脚。我这就上传图片了。
1、据《清稗类钞》云,明清两代,知县一律易地为官,不得携带家眷。至清乾隆年间,皇帝才诏令此规可破。因此以往知县五百里外易地为官,知府以上需到千里之外,就连教谕、训导也不得在本“府”境内任职。家眷也一般不得到任所探视,加之社会观念封闭,知县在处理公务之余,只能在这块小天地里看书、做文、吟诗、抚琴,生活单调枯燥,难享天伦之乐。不像当今之易地为官,每周五回府,周一上任,甚至每日驱车回家,早出晚归,充分发挥了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优势,体会不到封建时代易地为官者的苦衷。
2
3、平遥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守印大仙木主为红底金字加云饰牌,带须弥座,外置神龛。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原建筑物,故而地势偏低。原名观云楼,即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云晴之所,反映了古代平遥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清代改称大仙楼。
4、从这一幅图片可以看到平遥县衙的整体布局。东边的(譬如土地祠、酂侯庙等)我没过去。所以我的图片很不全面。
5、大仙楼对联的上联。
6、下联。
7
8、
9、里面黑咕隆咚,县令怎么吃饭?
10
11
12
13
14、这牌子很无聊!
15、二楼对联。对联的上联。
16、下联。
17、站在大仙楼上俯拍平遥县城景色。
18、
19、返回时,补拍二堂的招房(因为二堂东耳房“简房”已经拍过了)。
二堂内西耳房为“招房”,旧时为典史的办公场所。明清时代的典史无官品,即“未入流”。“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清史稿·职官三》)典史职品虽小,但一般都由地方上之“闻人”充任。俗称衙门中的“四爷”(排在知县、丞、主簿之后)。有时知县外出或在封印期间,则由典史代行职权。清代已不设主簿,使典史的权力更加膨胀。典史出身杂流,常易专权,清代科举出身的知县对其提防甚紧,宁可信任师爷、书吏,不敢倚重典史。
20、有幸拍摄了这幅游客图片。我自己对这幅图片很满意。
21、这个女游客,嘿嘿,穿上七品县令官服,想做县令吗?在山西游览了二十天,处处看到如此这般的女性,可想而知:如今中国的女人比男人胆子大、声腔高,挟制丈夫、控制子女、压制公婆,这算个什么朝代?“母鸡打鸣”来自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两个政权交替之后。汉字被简化的乱七八糟,人伦被颠覆的无以复加,这两大问题就是极大的祸端!本来嘛,阴阳各守本职,阴盛阳衰不是正常现象!当代的中国就处在阴盛阳衰之中。我对农村有个调查,凡是阴盛阳衰的家庭,其子女的行止举动都不正常,其家庭的败落非常迅速。这就是违背了常理的必然结果!!!!!!!!!!!!!!!!!!!
22、再拍亲民堂
23、
24
25
26
27、读者光知道阎锡山怎么怎么坏,您知道阎锡山的这一面吗?一个姓阎的人统治了山西许多年,自有其中的道理。光叱骂是于理不通的。譬如说我们山东省昌乐县的国民党县长张天佐(张仲辅),你光说他坏,可哪一位现在的县长将来名声大于张天佐?历史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媒体)随便地说说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民心!
28、您若不信,可以再看看阎锡山的这句话!
29、大堂外西侧是“銮驾厅”(也叫“銮驾库”)。銮驾是皇帝仪仗的别称,区区县衙,何来銮驾?查明洪武年间“迎接诏赦仪”规定:“凡遣使开读诏赦,本处官具龙亭、仪仗、鼓乐出郭迎。”(《明史·卷五十六》)因此各府、州、县都要准备迎接和导引“圣诏”的龙亭和仪仗。而这种仪仗即仿制皇宫之銮驾。平时不用,存放于銮驾库。清代仍沿用这种礼制。“銮驾库”之设置,当源于此。
30、县衙西部的花园。这个我不敢确定,是不是原来平遥古县衙的。
31、牢狱
32、平遥县衙牢狱简介
33
34、牢狱位于整个县衙的西南部,县衙第一进院落向西拐就到了。但我们是在走完了中轴线的建筑物之后才参观的。这是“立枷”,也叫“站笼”。头戴重枷站在笼中,立不直,坐不下。
35、这一个叫“颈枷”,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古代戏剧里常见,譬如京剧《苏三起解》。
36、牢狱里还有“功德箱”?我没有请导游,不知道导游会怎么解释?我是不理解的。难道让游客向这个功德箱里投放现金?
37、这两个又大又圆的铁球不知道啥玩意儿?从网络里搜到的资料,说这个叫“铁脚跟”,套在犯人两脚踝处,拘束自由,防止逃逸。铁脚跟重量不等,最重可达六十斤,厉害的时候,脚踝处皮肉模糊,化脓腐烂。
38、
39、这不是犯人的吧,是牢头居住的吧。
40、同上
41、这是回到平遥县衙外了。专拍大影壁。
【两点说明】
一、找不到相应的歌曲了。算了,不下载歌曲了!
二、发博太密,一贯支持我关爱我的新浪好友累得不轻,我心疼呀,此篇博文不开评论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