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雁门关去,耳边仿佛听到了厮杀声!


标签:
2016年10月3日下午打的到雁门关去“小关”与“大关”耳边仿佛听到厮杀声旅游 |
这一集图片有三大优势,一是空气质量指数较高,图像比较清晰;二是乘坐出租车,车窗随时能够打开拍照,途中所拍也比较清晰;下车后所拍,是进入景区的图片,途中主要景点几乎全部进入了我的相机镜头,可以自豪地说,您若浏览了这些图片,权当您自己游览了一次雁门关。
从出租车司机口中,我知道了两个词儿——“大关”和“小关”。“小关”是指雁门关城墙以南的一个小城门(关口),历史上属于汉人居住区,可以叫“关内”。“大关”就是高耸的雁门关大门,那时抵御外来侵略的,譬如宋朝(北宋)时是用来抵御契丹族(辽国政权)的。历史上的“杨家将”长年驻扎在这儿。
当我提出要到“大关”时,好几个司机都答应着,但出租车司机为了节省燃料,也为了少跑路,大都抄近路,也就是直接进“小关”,不可能围绕着大山转到“大关”去。一到“小关”,司机可以借口车辆不让进而停在门外,旅客需要徒步到“大关”去,这一段路很长,但景点也是不少的。
一般来说,旅客很少去“小关”,如此一来,我这些图片弥足珍贵,我第一自然段里曾叙述过:“可以自豪地说,您若浏览了这些图片,权当您自己游览了一次雁门关。”
走在古道上,耳边仿佛听到了战车咕噜噜咔嚓嚓的滚动声蹦跳声(又陡又険,蹦跳是必然的),也听到了冷兵器的碰撞声和嘶哑的厮杀声。这些声音有可能是在关(大关)外,是进攻或抵御的情况下发出的;也有可能是在关内(大关),那说明,雁门关失守,被少数民族的进队攻进来了。后一种形势是所有汉人不愿意听到的,倘若真的失守,“小关”到“大关”的这一段的厮杀肯定是异常激烈的,即便是汉人兵败如山倒契丹族破关后乘势进攻,我猜想也是——咳!2016年10月3日下午,我就走在这一段路上。
博文配图60幅。
音乐《雁门关外》,其实图片发的却是雁门关内。
(我还没吃午饭,先发布,午饭后再打注脚)

插图:前腰铺村(取自橡树摄影网)
原注脚如下:
雁门关前腰铺村只住十几户,有五十多口人,村子基本都是坡地,村民在沟沟壑壑里找些空地种点粮食,也搞畜牧业。一位村民介绍说:他今年四十多岁,在他十几岁时,村里还有十几个娃娃念书,现在都到镇里和城里了。他指着路边的小条河流说,小时候河水可大哩,人们用河水运木头,现在只流着一点点了。
村里房屋都很老旧,但家家户户门上或者院墙上贴着“福”......


注:15点55分打完了图片注脚。前边17个评论者以及15点55分之前的浏览者都没能看到注脚。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