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仙山和灵应寺是佛道两家争夺与妥协的产物
标签:
梵仙山与灵应寺道佛争夺与妥协的产物主神是道教的老仙名字却叫梵仙寺杂谈 |
分类: 旅迹苔痕 |
站在殊像寺山门口,举目眺望,一座突兀的山峰仿佛一位翩翩仙人伫立眼前。山顶的寺庙极似仙人高昂的头,山腰郁郁葱葱的松柏好像仙人的锦绣衣装,从山脚到山顶朝圣观光者踩出的便道,则宛若仙人敞开的襟怀,这山叫梵仙山,是五台山中台顶众多胜景灵迹之一。
登梵仙山是我老伴提出来的。对于登山,我力主“先远后近”,这个梵仙山就与我下榻的旅馆为邻,以后再登不迟;老伴对于这座山却特别热情甚至有一股强烈的激情,我很诧异。(后来才知道,老伴两腿焦酸,不愿迈步,听我说出了这座山的名字后,打了一个激灵,非要登上梵仙山不可。待到灵应寺默祷之后,腿有劲儿了。一天里跟着我又登上了东台和黛螺顶。)
其实,这个梵仙山原本是道家场所。相传,古时候有位朝山的人,千里迢迢到五台山参拜,不知走了多少时日,好不容易走到了梵仙山脚下。这时已是深夜,他左找右找,找不到一个住处。忽然,他发现一处灯光,便走了过去,见果然是一户人家,就叫起门来。不一会儿,门开了。朝山人低首合掌道:“我是行路之人,如今天色已晚,想借贵府一宿,不知可否?”迎接他的是一位白须老翁,主人含笑作答: “相公请进吧!”朝山人便跟着进到了屋里。朝山人吃过饭,正要入睡,却又进来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子。那女子妖艳漂亮,朝山人当即没了主张?那女子却倒大方j走到朝山人面前问: “不知相公要去何方?”朝山人也不敢看那女子,只管低了头答道: “本人要去五台山,不知还有多远?”那女子扭着膘肢走近他,甜甜地说:“五台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说着便动起手脚来。朝山人本是行善之人,急忙连声念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女子口中也念念有词:“修了道,信了教,不羞不躁就悟了……”说着便离开了他。
这座梵仙山在五台山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深深地铭刻着佛道相争的印记。据传,这里原叫“饭仙山”,为道教所占。佛教独占五台山后,便改称“梵仙山”。而道教自然不会轻易退让。两者相争的结果,便是合二为一或兼容并蓄,于是梵宫之内仙人独存,就有了这座山和这座庙。明代诗人玄觉游历此山后写道:
这首诗写的并不优秀,但说出了一个佛教与道教争夺和妥协的过程。大自然造就了这座神奇的山体,先人们在山体上写就了一篇神奇的杰作。有了大自然的载体,有了神话传说,由此而滋生的大仙和灵应的道教文化一代代传扬开去,汇入了宗教的洪流,成为一笔民族的精神财富。
登山和下山途中,遇到了不少萍水相逢的朋友,或对面相迎或短暂并行,一句搭讪,骤觉温馨。给几位“山友”拍照,记得给过他们名片,也嘱咐过到我博客里下载,可惜未能记下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但我相信他们是能够寻找到这篇博文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