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016-10-21 20:57:21)
标签:

晋祠下集

难老泉及传说

水母楼与道教

北京刘力先生

图片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我的山西之旅第四集

                                         刘福新

这一集就不再谈历史了,谈一点儿现实吧。若去太原的著名景点晋祠,凡过六十岁的游客不用售票。就是有一点,逛完后,千万不要理睬那些人力车,从晋祠大门外到停车场顶多也就几分钟时间,人力车却要10元钱。我不会乘坐他们的车,我希望读者也要注意;当然,您想为这些车夫出点儿力,支持一下他们的工作,区区10元钱就不算什么了。
其它文字资料请看我的图片注脚。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难老泉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晋阳第一泉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晋祠内,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被称为晋祠三绝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山海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9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0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1、
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又叫水晶宫,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山西太原晋祠水母楼塑像,成于明嘉靖廿四年(公元1545年),现在山西太原晋祠内。
明代的大部分统治者对于佛教外的其它宗教派持限制态度,所以道教在此期间内并没有什么发展,其地位远不如唐宋时期。在明代的道教雕塑中,山西太原晋祠水母楼的彩塑是比较优秀的作品。水母的塑像被放在楼上正中神龛里,两旁有六个侍女。水母仪容端庄,体态丰腴,极富神采。但相比之下,侍女的塑像更加引人注目。她们盈盈而立,似正要举步向前,身体与常人相比,略显扁平,增加了少女弱不禁风的柔弱感。从背面看去,她们的背影与水中游鱼颇为相象,优美而轻盈,因此,当地人都称她们为美人鱼。作者在创作中还注意到了细节的刻画,比如侍女那细微的头发,一根根都清晰可见;皮肤光滑而细腻的质感也处理得很好。水母楼的这几件塑像,手法纯熟细腻,是明代雕塑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2、小憩哦,选了这个地方拍照。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3、“自拍  十秒  遥控”。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4、古树——华北卫矛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5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7、古树——银杏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19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0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2、山高水长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3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4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5、遇到了一位摄影同行。这幅图片上传了三次,依然不显示。看起来新浪图片系统想让哪一幅有绝对的拥有权是看情形定下来的。
怪啊,再传一次还不行!我算是服了!
  终于成功了。这是第几次上传?我也记不住了。
【补充】我原来说的“他是北京的刘力先生”,是记错了人。现在更正。
(2016年10月29日00:0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29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0、晋祠里的水真好啊!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2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3、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4、子乔祠。
在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足以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始祖。王氏始祖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因直谏而被废为庶人,后抑郁而死。其子宗敬见东周王朝日渐衰微,于是避乱隐居太原,又因其为王族继承人而被称“王家”,从此有了太原王氏。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研究会顾问王继祖介绍说,北魏孝文帝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四大姓氏之一,唐太宗制定氏族制时,太原王氏又被列为天下五大姓氏之一,因而太原王氏有“天下第一王”之称。明代和于谦、张居正一起被称为三重臣的王琼就生于晋源。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5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39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0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2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3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4、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又称“王氏祠堂”,位于傅山纪念馆南侧,其主体建筑为子乔祠。如今的晋溪书院为近年新建,书院旧址创建于嘉靖十一年,当时曾是专供王氏家族子孙读书的场所,并以白鹿洞书院的教义大旨为其指导。它在建后的四百余年中曾颓败不堪。改革开放后,太原市投资重建并扩建,期间有许多王氏海外子孙回国共建祖籍太原,晋溪书院于1995年修葺一新,并建成子乔祠。如今的晋溪书院,庭院深深,殿堂煌煌,已成为一处观光、思乡、祀祖的绝好去处。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5、河柳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49、晋祠为何这么多河柳?这地方到处都有泉水呀!一悟。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0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2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3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4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5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6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58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59、逛完后,指定出门的地方,有两排“特定人员”组成的队伍夹道欢送。我这第一句虽有“讥刺”之嫌,但我还要说一句,山西人特实在,绝对不会“缠”这你购买他们的货物的,这一点比我们山东潍坊的小商小贩好的多。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0、出晋祠,看到这座楼。据资料,这是“气肃千秋鼓楼”,是纪念关羽的。民间称呼关羽为关老爷,所以叫做“老爷阁”。谁能料得到,关羽死后一路飙升,历代皇帝层层加码,直至封为圣帝。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他的头衔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聖大帝”。一个没有做过皇帝也不想做皇帝的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1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2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3、这些戴苇笠的人就是载客的车夫。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4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5、傍晚的夕阳与霞霓真美呀!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6、老爷阁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7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8、凌烟阁里有二十四功臣。唐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69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70、拍于17点21分。停车场附近的景致。


到了山西必到太原,到了太原必到晋祠(下) 71、最后这一幅图片是在回旅馆的路途中拍的,虽然记住了旅馆的名字——“瑞景隆宾馆”,可司机和车里的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个宾馆的名字,弄的我很窘迫。一路上询问,也没有一个知道的。拍这幅图片的时候已经18点23分了。当然了,这时候依然没有寻到“瑞景隆宾馆”。



弦乐四重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