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宝都街道尧沟社区北楼村采访纪实


标签:
昌乐县宝都街道尧沟社区北楼村文书崔新亮陪访董家胡同要保护杂谈 |
分类: 昌乐村影 |
8月11日下午,16点之后(申时),北楼文书崔新亮驾车,拉我到村中拍片。我可以肯定地说,拍片实际上是最好的采访方式,因为一边拍一边问,除了对村庄有个立体感外,还可能获得许多意外的惊喜,撩拨起某些积压已久的尘封的记忆。在北楼村拍片就是如此。
尘封的记忆待会儿再谈,先简要介绍一下北楼村名的来历。北楼,曾用名董家庄,行政原属尧沟镇,还隶属过很短时期的“宝城街道,今归宝都街道。明初,董姓由云南迁滨州,旋即迁至此处立村,名董家庄。清代,董姓筑楼十余座,彼时,已有南楼村,本村遂称北楼。
北楼村不大,不足百户,三百六十口人。文书崔新亮介绍说,南北向大街三条,我首先拍的是西边的一条,也就是与西大街交汇的那一条。据我拍片观察,北楼的西部和东部,还有北部沿309国道一带,大体上是新建筑,逐渐走出人们视线的旧街道和早已废弃的旧院落基本上位于中部。但要叙述一个村庄的历史,高高的楼,新新的屋,都是不值钱的,倒是村里的老屋、老井、老树、老庙、老圩子更吸引读者的目光。
在文书崔新亮的陪同下,拍片次序是:西边的南北街——309国道路南的建筑物——东边原供销社一带的建筑——南边废旧的院落和树木——中间的老胡同(董家胡同)——从与北周的结合处走到309国道。这个次序的拍摄过程里,我对于中部的董家胡同最感兴趣,因为这条胡同从未动过。论价值,所有的新楼房合起来也不如这条董家胡同有价值,建议北楼村干部很好滴保护起来,或许某一天,这里会成为尧沟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段。
拍片期间,知道了北楼村东部那一片房屋是原尧沟镇供销社的地盘,如今的供销社已经荡然无存。我的堂弟(一个祖父的兄弟,属“三服”近亲)刘福吉在尧沟供销社干主任十多年,我曾两次进过供销社大院,但现在了无痕迹,恐怕我堂弟过来也不一定认识了。文书崔新亮听我说起堂弟刘福吉在这里干供销社主任,说他岳父冀来顺也在尧沟供销社工作,回老家看望婶母,恰遇堂弟刘福吉,可我忘记了姓氏,仅仅提供一个很少见的姓氏,堂弟立即就喊出了“冀来顺”三个字。
关于北楼村历史事件。据《昌乐县志》记载:1940年,尧沟镇北楼村村民董奎武被日本侵略军杀害。
北楼村今天的姓氏,人数多的为:董、郭、周、刘;人数少的姓氏有:王、冀、崔。
最后说一句不大客气的话:我不明白北楼村的主要干部为何临事推诿?崔新亮作为文书,与他们手机请示,竟然非常冷淡,我在旁边都听不下去……



【一个说明】这家人家的大门坐东朝西,南边是左,北边是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