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015-12-08 19:08:46)
标签:

蕃釐観的由来

湾子街见闻

南宋古井

图片

分类: 旅迹苔痕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刘福新

 

沿文昌中路西行,一路景点不断,这一集专发古迹蕃釐觀与宋井等。至于湾子街是我购买相机储存卡时的随拍,与蕃釐観和宋井联袂而出是有点儿不太融洽,但湾子街在我来说依然是奇景,因为以前常听说山东省会济南等比较大的城市,街道拐角设置自取安全套(避孕套),但我从未见到过,不料却在扬州市广陵区的湾子街拐角看到了。我说这句话并没有一丝一毫恶意,仅仅是说明我这人出门不多,对于各个大城市有关国计民生的举措初次见到而已。

关于蕃釐観,我曾在《扬州之旅(四)从江都区大桥镇到广陵区人民政府的路上》一文评论栏贴上了几段话(见下):

其一:从360好搜搜索“蕃釐観”,偶尔看到新浪网友“风雅扬州”的《扬州道观,美丽传说相伴》:啊,原来叫做“蕃釐観”(音“番禧”)特录下一段:
      琼花观是个多么好记的名字,可到了文昌中路琼花观前,朝南的石牌坊上刻的却是“蕃釐观”三个字。我刚到扬州那会儿,陪朋友到琼花观玩,最怕朋友问前两个字的读音,后来一次特地向老作家丁家桐请教,丁先生说,“蕃通番,釐通禧,周釐王也叫周禧王。”此后便记住了。

其二:关于“蕃釐”的解读:蕃厘(蕃釐)洪福。《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 颜师古 注:“蕃,多也;釐,福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在天列圣皆欣顾,宜有蕃釐锡君。” 元 揭傒斯 《送唐尊师祠武当》诗:“蕃釐更为吾皇祝,下国时丰雨露饶。”

其三:还有一首诗,可以印证“蕃釐”二字:蕃厘观感琼花   诗人:宋无名氏    朝代:宋后土祠南裔,坤维婚室家。(诗太长,略之)

其四:“中国知网”有一篇文章《蕃厘观与琼花》:
    “……久负盛名的蕃厘(音Xi)观。 在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道观矗立在人们面前,它就是名声远播的千年古道场蕃厘观。据介绍,观中因为出现过天下无双的琼花,因而名扬四海,成为古今游人向往的胜地。 蕃厘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骄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王禹偁(笔者注:关于“偁”字,网络几乎都空着,用“■”代替。其实这个字读"
chēng",即“称”字。本人在这里特别更正了),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北宋政和年间,取《汉书·郊把歌辞》“唯泰元尊,呵神春厘”义。

除了前天我发的四个帖子外,借此发布之机,再引两段略略不同的网络资料补充如下:

其一、琼花观,旧称“蕃釐觀”。宋徽宗赵佶赐金字匾额题为“蕃釐觀”,后称“琼花观”。位于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是扬州市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徽宗赵佶赐金字匾额题为“蕃釐観”。“蕃釐”出自《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蕃指多、大,釐代表福气,蕃釐即多福大福。举世无双的扬州古琼花就生长在蕃厘观,因此俗称琼花观。琼花观建于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宋代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于观内筑“无双亭”,以供养花。一到暮春三月,琼花观中的琼花盛开时节,朵之奇葩,倘若蝴蝶戏珠,好似八仙起舞,以其绰约的芳姿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迎接着中外游人

蕃釐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釐"义(蕃釐,即多福的意思),改庙名为"蕃釐观",宋徽宗钦赐"蕃釐观"匾额。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其二、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釐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釐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釐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釐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釐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
       至于题目中的宋井正文不赘,可参考图片注脚。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两种说法,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还是清人刘大观所题了?从字体来看,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扬州市市文联在这里边安营扎寨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5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6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7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8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9、一眼就看到了扬州市这位著名学者的名字,我手头有他著作的《扬州史述》等。不过,这位先生名字的第三字我打不出来,词典也未查到。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0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1、我还是按例缴纳了10元钱。既然扬州市文联在这儿,那我也就心甘情愿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插图1.从百度下载(又经处理)的琼花观图片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插图2、这就是“琼花”,出处同上。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2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3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4、成了小片,还没法子还原——这个图片系统故意找麻烦!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5、这幅图片是翻拍自路标。① 蕃釐観   ② 小秦淮河  ③文昌阁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6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7、我要过马路,购买相机储存卡。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8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8、买了一个16GB的春存卡,打交道之后,售价80元。(原价146元)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19、右边坐着的是店主。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0、就是这个专业摄影器材店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1、原来这条街叫皮市街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2、斜对面有一条巷子,我拍老巷子没有拍尽兴,就过来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3、原来这条巷子叫湾子街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4、一抬头,看到了这个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以前仅仅是听说,这一回真正滴见到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5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6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7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8、不用说,这是扬州当地的美女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29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0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1、又岔出一条更小的巷子“照壁后”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2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3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4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5、我横过马路(文昌中路),继续朝西走。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6、又拍成这样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7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8、隔着马路看到了宋井,再一次过马路。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39、宋井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0、位于扬州文昌路上,有一口宋朝古井,据考证建于公元1240年,至今水质清冽,可日用。为了保护这口古井,扬州市政府特为它建一亭子,并修影壁,上写醒目的“宋井”二字。为防不测,原石质围栏被博物馆收藏,现井栏为仿制品。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1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2、从一位新浪博友处下载的,已在博友评论栏说明了。

      “文昌中路边(莲花街坊北沿)宋井,旧时在黄家园西,大莲花桥东,大毛厠北巷口,扶济药局院内,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61年园林普查时复核,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后于1987年拆建琼花路(即今文昌中路中段)时,就地建亭保护,并立碑说明,虽不是旧时模样,但成街(路)边新景。

      这一宋井,石栏上刻有凿井年月,因是南宋遗物,另作文物保存,收藏在扬州博物馆内。这井栏依旧物复制,人不为之辨,或以为文物也!

     上述皆退翁亲历,前时偶于街边经过,遂拍照上帖,为文史爱好者,作一补记,与网友共享云尔。”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3、这条胡同过去就是东关街。也就是说,我返回走到这儿,还相当于北边的东关街地段。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4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5、熊成基故居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6、11月23日夜里在景和宾馆冻得肩膀疼,已经疼了两天了,早就想买膏药了。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7、就是在这家“百信缘大药房”买的。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8、继续西行。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49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50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51、一看到国庆路,我一振,我徒步已经出了南关街了(相当于)。



扬州之旅(十四)蕃釐觀·湾子街·宋井             52、难道这儿还与琼花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