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015-10-31 20:29:37)
标签:

这儿出了个于进士

北李家河

于允中字传一

一溜节妇碑

图片

分类: 昌乐村影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刘福新

 

对于北李家河的采访是我许久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所有人(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也不例外)都是有愿望的,只不过愿望各有不同罢了。对于北李家河于进士的传闻,最早得益于一位故乡胡同里的远房伯父——“三大爷”,这位三大爷好讲故事,更奇怪的是,他不是与任何人讲,专与我讲。个中原因,极有可能我爱听且有“复述”的小才能,深得这位三大爷的青睐。于进士童年的天赋就是三大爷所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篇博文,复制粘贴在下边:

 

                    北李家河出了个于进士

                                             ——地名故事之四

 

                                              刘福新

 

        昌乐县北岩镇东南部的乔山之东三华里处有个村庄,宋朝已经立村,李氏土著,行政属北岩镇,位于镇境东部,曾用名李家河,1986年昌乐县地名统一整顿时改名为北李家河。

        北李家河,处于东西两山之间的洼凹处,村前有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水流到村东南角与东南来的一条小溪汇集,接着折道北流而去。以前这里雨多,常年水源旺盛,清水畅出,水草茂盛,鱼虾嬉游,河蚌遍布。两岸槐杨伸臂、柳丝飘拂,当地农人在这里侍弄着庄稼与菜蔬,从河中汲水浇灌,显现出一派恬静谦和的田园风光。人们可能不知道,就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竟然养育了一位遐迩闻名的进士。

       这个村庄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没有李姓族人了,而住有于、魏二姓。大体上是于姓居西、魏姓居东。就在村西部的河南岸有一块地坪,地坪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方自然形成的红土堆,直径大约十米左右,有人把其比喻为两樽红蜡烛台。另外,在村西有一墓地,里面长着若干棵柏树。粗的树围两米,细的也有一米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树上鸟鸣婉转,地上绿草茵茵。两樽红蜡烛,宛如读书人秉烛夜读,铸造着一位真才实学之士,为国家贡献力量;粗大的柏树意味着这里将出一位国家栋梁之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乃一处风水宝地!

       在1942年的时候,张天佐部的国民党团长赵仲诺命令民工在该村筑围墙、建碉堡、挖壕沟,致使村前的两处红土堆因河流改道冲刷殆尽,一片翠绿的柏树荡然无存。民工们在村西挖壕沟时,竟然挖出了两块同样大小、形象相似的石头,它们的“脚”长大约有50公分,筒高40公分,筒粗有20公分,表面上附着一层黄橙橙的细沙土,极像一双靴子,人们称为“石靴”。民工们纷纷谈论:“怪不得这里出了个进士,原来是风水宝地呀!”一时间,远近闻名,乡里皆知,成为美谈。这双“石靴”为一于姓极端虔诚地保存了下来,其后不知所终。

       北李家河出的这位进士叫于允中,字传一,号乔东。据昌乐县志载:“少英敏,过目辄咸诵,庠后读书程符山,每作一艺,传诵四方,诸名宿莫不为之击节”。于允中在清朝嘉庆丁卯年举于乡,道光辛未(公元1839年)中进士。进士及第后,在京都授户部主事之职。不久到直隶(今河北省)深泽县任知县。深泽县地薄民贫,幸亏于允中访察民情制定有效策略、勤奋治理,更加上免除苛捐杂税,民间无不感奋、人心俱归。于允中“三年政声大著”,深受黎民百姓爱戴。后来,于允中又到湖南宜阳任知县数载,也是政绩卓著。尔后,告老还乡。自写诗句云“两袖清风犹故我”。途中,“行李萧然,惟一书童相随”。

       归乡后,吟咏自适,著有《乔东诗集》与古文词等,藏于家。在乡居期间,一为他的文才,二为他的名声,四乡邻里常有请他去写祝寿辞或书写碑文者,颇受尊重。卒于家,享年七十八。

       笔者虽然与北李家河不属一乡,但相隔不远,自幼听到许多有关于进士的奇闻逸事,在笔者幼小心灵里刻有深刻的印象。譬如有则故事,说他在上学的时候,正好是三月三清明节,老师要去踏青、看社戏,临行布置了一个作业题,让学生画三十头牛。大学长伏案疾笔,但只画了二十头;二学长挥汗如雨,也只画了十八头;于允中大约画了几分钟就离开了学堂,悠然踏青游玩去了。正好在路上被老师瞧见。等到老师回来后检查作业,大多数学生连一半还没画出来。老师故意最后要于允中的作业,只见白纸上只画着一头半牛,一头牛在屋外,另一头刚从牛圈里伸出头来。老师问他,你怎么只有一头半牛啊?于允中回答说,牛圈里还有很多呢。一丝喜悦从老师的脸上露了出来。

       以上是笑谈,其实于允中在程符山(今潍城区符烟山)书院读书期间,家境并不富裕,穿的是农家自己纺织的粗布。当他站在那些潍县城里富家子弟面前时,显得格外寒酸,为此引起一些衣着华贵的同学的不屑。但符烟山书院的老师心里早就看中了于允中的才华,遂告诫那些看不起于允中的学生说:“你们不要看不起于允中,他比你们都强得多,他的棉袄里包的可是个进士呢!”后来,老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昌乐县城有个教育上的前辈,退休前曾任昌乐一中党委书记,也是富有才学,他叫于观辰,就是北李家河于进士的后人。笔者和于观辰先生时常来往,从他的介绍里,笔者知道北李家河一条50米的胡同最前端,有一高大门楼,门上方挂有一幅长2米宽80公分的匾额,蓝底金字,刻有欧阳体的四个大字——“进士及第”。四个字自右向左排列。上款题有“钦赐”,下款题有“道光十九年五月谷旦”。道光十九年即以上说的辛未年——公元1839年。至于“谷旦”,可能读者经常在碑文和牌匾上见过,“谷旦” 不是指节气,而是指的“吉日”。因为百谷生百谷收都是“民以食为天”的好日子,所以“谷旦”就成了中华民族“吉日”的代称了。

       在大门的旁边,有两尊青石做的旗杆垛子,呈正方形,每边皆长1·3米,每边皆厚35公分,中间厚40多公分,并有一直径圆孔,用以插置旗杆。垛子上面是斜坡形,刻有图案,向四边延伸。在垛子下面用青砖垒有与垛子四边等长的砖座,高约一米。因为风雨侵蚀,青砖早已班驳陆离、残缺不全。为了安全,后人将石垛子平放于地面,现尚存。

       在旗杆垛子的两侧,有两棵古槐,西边一颗围足三米,树中间已空洞,但每年不断长出新枝;东边的一棵围长2米有余,如今仍然枝叶茂盛。

        另据于观辰先生回忆,他家曾有写着“回避”、“肃静”的木牌四扇,厚3公分,高1·8米,上部呈长方形,高约80公分,宽约60公分,两面皆为红底金字。下部一米是扛杆,赭红色,扁形,宽约12——13公分,厚约3——4公分。最为可贵的是一幅彩屏。这幅彩屏高约3米,宽约50公分,有10折,中间有活页连接。下面有20公分高的支脚,再上有80公分高的木版,镂刻着百寿图中的篆体寿字。主体部分,一面是宣纸屏面,画着唐朝名将郭子仪做寿图。画面正中郭子仪正襟危坐,达官贵人们有的骑马、有的坐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至。画面的周边处,画着山川树木、农田野草、下田农夫、童叟行人,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得当,艺术造诣很高。屏的另一面用红缎装裱,写有8公分见方的正楷金字,虽经百余年,仍然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每到年节,于观辰的祖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供亲朋好友观瞻。这么一幅珍贵文物,于进士的后人保存了一百多年(删除一段,是事实,但不得不删)

                              完稿于2006年12月17日20:00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插图(2014年在乔山山顶拍的)。只能用这一幅来做压题图片了。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北李家河东西大街。村东的山叫豹山。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村西头遇到一个卖豆腐的,我好吃豆腐,要了两份,一份自用,另一份给开车的妹夫邓汉军。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这是一条南北小道,南边的是叫括罗山,李家河的风水与这座小山当然有关,因为一条小河就是从这座小山与另一座小山的中间流下来的。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同上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5、大街北侧的这个大门里边是不是村委?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6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7、大街上的一户人家。这个村子的对联基本上没有贴错的,这让我欣慰。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8、一口比较老的房子。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9、大街南侧有一个很大的空场,空场里种着方瓜,方瓜蔓里边摆着一溜石碑。这是西边的一个。我们先来解释“处士”: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史记·殷本纪》:“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这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这一类人,在中国历代的历史上,关系也很重要。甚至每使历代的帝王或朝廷,隐隐约约都在注意他们的言行举动,心存顾忌。那些帝王将相,生怕被他们看不起,便会觉得自己很不安心。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色人物。如果比照西方文化,从西洋的政治学说上,勉强的比类,便是属于保留“不同意”的主张,或“不合作”的态度的人。不过,这种比方也很勉强,中国文化中的隐士、高士们,是属于道家一流的人物。他们绝对不肯只为自己而鸣高,有时为了国家天下人民的利益,也会婉转设法,提出很有影响力的主意,帮助社会的安定,然后即所谓“功成而弗居”、“没世而无闻”而已。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0、碑文题字的人是己酉科举人赵升献(獻是繁体字)。

     己酉科举人是指己酉年考中的举人,查清朝有两个己酉年,一是雍正七年是己酉年(公历1729年),二是光绪十一年也是己酉年(公历1885年)。这个石碑上没有指哪一个己酉年,我考虑是光绪十一年。

        一个举人给一位处士题写碑文,可见处士在清朝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1、于公  讳  守礼,凡是称“公”者,是尊称,但这个尊称不是随便用的。以前的人(特别是读书人)都有“名”和“字”的区别。所谓直呼其名,对人不尊也。

      如今的新浪博客里就有不少的人不知礼仪为何物?我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刘福新你好呀!”有人可能说,起个名不就是叫的吗?但我这个名,老师和长辈叫是很亲热的,同学叫也可以,你一个不曾见面的网友直呼其名就很不礼貌了不是?我教了一辈子书,2008年从昌乐二中退休,按说叫一声“刘老师”有何不可?或者称呼“刘福新老师”也行,但直接发帖子“刘福新怎么怎么”就有点儿“失了家教”了。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2、“守礼”是名,所以要“讳”。“节文”是字可以直呼。譬如我们县里有好几位文友见面就称呼我“文辛”。“文辛”是我的笔名,这是有案可查的,而且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证里也是署有“文辛”的。

     另,这幅图片左下角是署的这位处士的后人,上边的“男”是指儿子,中间为“孙”,下边为“曾孙”,这些就不用解释了。但这种碑文的格式体例是需要明白的。古代写字“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所以左边为“下款”。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3、正在拍着,走过来一位老者,聊起来,得知老者的名讳是于长清,今年92岁,我熟悉的原昌乐一中书记于观辰得称呼他一声叔。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4、这是属于“节妇碑”一类的碑文。可以参考我的:

后石埠“志潔冰霜”旌节碑解读(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015-09-07 21:48: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vz1v.html

     这碑文里的“松柏贞”实际上是指“松柏贞节”或“松柏贞操”。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是重视贞节的,即使比较开放的唐朝也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么放肆。敕旌”,二字,实为“敕旌节孝”。古代表彰节妇固定用语。 “敕”与皇权有关,也就是代表官方。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旌节,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析羽为旌。旌节,即以竹为之,又析羽缀之以为节。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5、儒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6、这个碑文是敕旌儒童于纪文的妻子臧氏的。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7、“宣统三年”即是1911年。“菊月”是指“九月”。

     一月:瑞月  二月:花月  三月:桐月,四月:梅月  五月:蒲月  六月:荷月七月:兰月  八月:桂月  九月:菊月,十月:阳月  十一月:辜月  十二月:霜月。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8、“彤史扬”实际上故意省略了一个字,全名为“彤史扬辉”,这是个成语。

      “彤”为彤管,红管的笔,古代女史官用来记载后宫政令和后妃的事。周朝时候,专门有女史手执彤管记录宫廷日常生活中王、王后、夫人、嫔、世妇、女御等人的言行。
       扬辉,显耀光辉。称颂女子文章佳美。周朝时候,专门有女史手执彤管记录宫廷日常生活中王、王后、夫人、嫔、世妇、女御等人的言行。
       后来“彤史扬辉”和“咏絮之才”都用来表示女子的文才。因为彤管所记录的都是有一定德行的女人,所以后来也经常用“彤史流芳”来作为悼念女人的悼词。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19、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叫于守礼的人。不知是不是一个人?前边的称为“处士”,尊称“公”。这一位称呼“儒童”。也有可能是指同一个人。于守礼(字节文)故世之后,他的妻子为其守寡。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0、他的妻子为“刘氏”。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1、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2、碑文的背面有旌表的全文。这一幅图片是很珍贵的遗存。我希望我的新浪好友,小老弟“齐东野”下载过去好好地研读一下。很遗憾,方瓜叶子挡住了下边的字。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3、这个碑文以后再解释吧,耗费时间很多了。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4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5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6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7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8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9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0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1、“穀旦”见我的博文

后石埠“志潔冰霜”旌节碑解读(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2015-09-07 21:48:3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vz1v.html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2、再给于长清这位老人拍幅照片。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3、拍一位驾驶三轮车的妇女。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4、我要寻找与于进士有关的遗迹。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5、于进士的墓茔扒了,还遗留一些坟墓里地沙土混合物,这一块就是。很让人愤怒呀,于进士的坟墓成了栏圈(我的老家小埠前俗称“栏池子”)。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6、就是这个地方。怎么寻思的来?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7、于进士墓茔里的砖块。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8、于进士墓茔里的砖石扒出来后垒成了这口大房屋。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39、于进士墓茔里的石条。这件事儿我记得,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老社员投资”就是指的这件事儿。我不做任何评论,大家自己考虑吧。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0、看吧!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1、一位中年人看我拍片子,说这里就是于进士住的地方。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2、这块石头就是原来大门口的西边石垛子。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3、这个中年人给我看他父母的遗像。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4、这位中年人叫于洪兴,今年46岁,与我大儿子一样大。他告诉我,他与于观辰是同辈,但已是疏族。他的父亲叫于永清,去世六七年了,享年83岁。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5、我到扒坟后建的大房子前边,但关着大门。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6、我从“铁呼答”里拍的。听说当过学校,当过大队办公室。



(昌乐村庄)这里出了个于进士——北李家河(上)                      47、我从这儿再拍括罗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