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王凤丽、裴晓慧、王小雷、左红霞等小友游井塘古村(下)
刘福新
3月28日去井塘古村途中,车驶入涝埠,恰是涝埠大集,行进速度减缓,但我一点儿也不烦,为什么呢?因为我乐于拍摄各地的集市,特别是农村露天集市,这种场合里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民情。
抵达井塘古村,竟然找不到停车的车位,好在驾车的王小雷早就来过,直接开上了东边的山坡,在一户人家大门前一块水泥高坪停下,当然了,要交5元停车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多少年有点儿头脑的人都会充分利用住处的有限空间挣点儿外快,这无可厚非。
在检票口,我向售票员出示“老年证”,说还要买20元的半票,我不满意地说:“我是来给你们宣传的,带着老年证了还半票?”后边好几位青州网友说我是被邀请来的,售票员赶紧将票递给了我。在检票口得知,青州籍的游客是免费的,这对我来说倒是个新信息。
旅游是愉快的,不仅有美女帅哥相陪,还观赏了中国北方近乎原始的大山古村落,井塘古村的石头墙、石头路、石头屋、石头院,无不渗透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比较完整地渗透着姓氏文化的特色。游赏时,我还遇到了四位帅哥,这也是此次旅游的一大收获。
关于青州市井塘古村,网络里介绍资料很多,无须我这初次造访的人大发感慨,特地从网络摘录我所喜欢的几段:
(一)青州市井塘古村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
井塘村坐落于青州西南15公里处,全村现有508户,1585人,土地面积1405亩,山林面积4000余亩,人均经济收入4000元。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旅游资源丰富,玲珑山风景区和明代古村坐落于此。道路交通十分便利,青州市山区开发一号路贯穿全村,连成一片,是青州市至云门山、驼山、玲珑山生态文明旅游线,也是民俗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井塘古村现有衡王宜宾古宅一处,古井、古桥、古庙、古街为明代建筑,村内以古槐、皂角树、朴树等古树十余棵,以张家大院、孙家大院、吴家大院为代表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近千米。古村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专家认定井塘古村为全省(或北方)少有的村落,堪称古今奇观。
井塘古村主要旅游景点很多,从村西入口处的古门楼(炮楼)遗址径直前行,经过古围墙不远处就是村边沿的古槐林,这里有古树十余棵,古辗一盘,有一棵朴树,高有两丈,是从石堰里长出来的野生树,据说旧社会很多逃荒要饭的用树叶充饥,曾被当地人称为“救命树”。
(二)井塘村的古井十分有名,这是全村生长繁衍的命脉,千余口人祖辈饮用至今,光井口就换了三个,但此井从未干涸,这里井水有许多种矿物质,井水甘甜,健胃明目,延年益寿,所以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多。在古井的西侧建有龙王庙,关圣祠和一处天地碑位,这是历代村民供奉天地,烧香求神的精神寄托,牌位上刻有“天地三届十方万灵真宰”十个字,牌位的石刻为全国少有。井塘古村之所以能完整保存至今,这与党的农村改革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井塘村便在玲珑山脚下打了两眼机井,将土地进行了承包,完成了责任制。村民为了种地方便,村党支部便重新规划一片山坡,将160余户村民从古村中迁出至鞍子西居住,从此古村便完整的保存下。现在村委已将古村与村民签订了开发协议书,准备供古村开发之用。
(三)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现在,随着回归自然理念的深入,乡村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据介绍,青州拥有井塘古村、段村、臧台、长秋等10个特色古村落,其中,尤以井塘古村最具代表性。9月16日,“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采访团来到历经500多年沧桑风雨的青州古村——井塘古村。
500多年前的明景泰七年,河北枣强的吴氏三兄弟移民至青州。历经三世,吴氏族人到玲珑山麓,寻泉而居,砌石为屋。不久之后,张氏、孙氏两姓人家也搬迁至此,三家将泉水引入村前的池塘中,以“井塘”为村名,此泉便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自此成就了井塘村500多年的历史。
沿着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古屋映入眼帘,村落北侧的院落就是明朝时期衡王女儿与其女婿居住的旧址,看守院落的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歇歇。老屋里,老人给记者讲述了衡王嫁女的故事。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吴仪宾是井塘村人,靠打柴、卖柴跟母亲相依为命。在衡王选婿的那天早晨,他到城里卖柴,听说衡王选婿,想去蹭顿饭填饱肚子。”老人说,衡王的女儿将绣球抛给了吴仪宾,两人也结为夫妇。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72间房屋,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又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建上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当时只有很高级别的官员才能铺此“官道”。目前,此“官道”仍保留着。
(四)古井井塘古村现有衡王宜宾古宅一处,古井、古桥、古庙、古街为明代建筑,村内古槐、皂角树、朴树等古树十余棵。以张家大院、孙家大院、吴家大院为代表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近千米。古村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整个村落被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向人们展示着明代古村自卫防御功能。专家认定井塘古村为山东省(或北方)少有的古村落,堪称古今奇观。
【图片注脚选】
图12、这个被嵌进石头墙里的大方石上刻着什么字呢?这里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什么呢?这块嵌进石墙的方石文字就是印证。我当时端详了好大一会儿,因为上部被游客乱划了,拷进电脑又反复地看,还是看不清楚,是不是“太公镇宅石敢當”呀?为此,这一篇博文特设评论栏,希望来访者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我那个精于研究古碑文的小老弟“齐东野”多发表意见。
1、从这幅片子到第12 幅图片是重新追补的,也就是说与上篇博文配图“不是紧接,而是往前倒了倒旅游进程”。因为上篇图片选择太严苛了,唯恐下篇(也就是这一篇)的图片不好选,谁知道下篇博文配图反而选择面太狭窄了,不得不在从前边选几幅。当然了,选的这几幅主要是建筑风格与民俗文化姓氏文化。
2、石板路里的历史沧桑!
3、张家祖宅院落并不大,位于井塘古村的南部。
4、张家古宅毗邻一个陡崖,陡崖上有“夫妻槐”。
5、张家大院的大门坐西朝东。我一开始还没看出来,幸亏表弟王小雷以前来过,对这里已经熟悉了。
6、简介。
7、正房里挂着张氏族谱。
8、这是哪一个大院啊?怎么忘记了,是不是衡王的女儿和吴仪宾居住的吴氏大院啊?
我只是听王小雷说,这个大院是演电视剧《红高粱》的主要场所。
9、关公神威画轴和楹联。
10、正屋东间的主卧室。
11、东屋里的老式家具(仅发一幅)。
12、这个被嵌进石头墙里的大方石上刻着什么字呢?这里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什么呢?这块嵌进石墙的方石文字就是印证。我当时端详了好大一会儿,因为上部被游客乱划了,拷进电脑又反复地看,还是看不清楚,是不是“太公镇宅石敢當”呀?为此,这一篇博文特设评论栏,希望来访者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我那个精于研究古碑文的小老弟“齐东野”多发表意见。
13、从这一幅图片开始就与上一篇博文配图接起茬来了。是正叙了。这幅图片是“自拍
10秒遥控”,可我还没来得及找个地方就拍下来了。镜头还晃动了,拍斜了。但我对于这幅图片很感兴趣,说明了我与这几位青年网友之间的融洽。
14、裴晓慧。
15、我自己拍的还是谁给我拍的呀?
16、我一到这个大院就与小网友们说:“来到俺姥姥家了。”这指的是我的母族姓氏。其实井塘古村的三个大院都与我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我祖父的姥姥家姓吴,我父亲的姥姥家姓张,我的姥姥家姓孙。所以我一到这里倍感亲切。三代不同姓氏的女性融入了我们刘氏家族的血统——吴、张、孙——伟大呀!
17
18、在孙家大院拍东边的山。
19、与左红霞女士争夺“拍照权”。哈哈!
20、推碾的三个小女孩。
21、卖山货的当地村民。
22、过来了个帅哥。
23、原来这位帅哥是“开路先锋”。
24、他们有四个人呢!
25、旅游景区遇美女是预料中的事儿,但帅哥相比之下就少点儿,因为女人稍稍有点儿姿色就可以列入美女行列了,对于帅哥的标准要严格许多。这会儿,我遇到了四个帅哥,收获真大哟!
26、我建议他们即兴表演一下,中间个子最出挑的这位来了一个“旱地拔葱”。这一幅图片不容置疑地被我选为“压题图片”了。
27
28
29
30
31
32、回到了中午吃饭的大院。拍下“豆腐坊”。
33、这个广告牌做的有水平。
34、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旅游者利用这种方式录像或拍片。录像消耗智能手机的电池能量多,一边充电一边录像。
35、卖草编的和药材的人真不少,摆这种小摊的多是妇女,她们布满了石铺街道的两边。
36、遇到了一个摄影师。
37
38、三个小男孩在喝泉水。在遍处旱情的情况下,来这里体验一下古民居和近乎原始的大自然多好啊。
39、左红霞是王凤丽和裴晓慧的挚友,你看她一直在为王、裴拍照,间隙里就接电话。
40、看,这种拍照姿势多美!
41
42、给一位萍水相逢的美女拍照。
43
44
45
46、裸露的树根。
47
48
49
50
51
52
53
54、这幅图片已经离开井塘古村了,但离得井塘古村很近。因为要在这里等左红霞,所以暂停。这里恰好有一处杏林。
55
56
57
58、后边的途中拍,还有10幅,这样就突破了60幅构想了。细啊篇博文配图计有68幅。
附:涝埠大集(去井塘古村途中车拍)
1、必须说明:这几幅片子是去井塘古村途中车里拍的,按时间早于井塘古村的片片。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我发的所有图片都对过程有交代,这一次也不例外。
2
3
4
5
6
7
8
9
10、这是抵达井塘古村的第一幅片子。为何上篇博文不发?因为不合适,放在这里比较好。
桃花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