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白浪河河源实拍感怀


标签:
白浪河河源实拍感慨百端农民环保意识令人忧白浪河故事链接杂谈 |
分类: 昌乐村影 |
昨天,白浪河河源的图片已经处理完毕,想回忆2008年11月在鄌郚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文化站长王子柱陪同下实地考察时的经历,以及王子柱对我讲述的那些白浪河的传说,但时间久了,完整回忆谈何容易?也就作罢。又想到已经有许多人传到网络了,用百度搜搜吧,一搜,真还不少!大概是开个头结个尾中间插几句自己的经历,其余大部分就是“资源共享”了,如此一来,反复传抄或复制粘贴,也不知道谁是原作者了。
因为79岁的丁永恩先生要写一篇白浪河的文章,本月17日我陪同采风到了白浪河源,我还是建议丁永恩先生也来一次“资源共享”,从我博客附文里复制粘贴几段(附文三篇在正文下边)。
至于图片与图片下面的注脚是百分之百的原创作品,这些图片实事求是地说明了今天白浪河源头令人惊讶和忧虑的现状,对于那些梦呓似的语言是一种纠正甚至批评,我希望来访者还是对我的图片和图片注脚多倾注一份心力吧。
【本人相关博文链接】
1、(散文与摄影)白浪河源头——鄌郚览胜之一(2008-11-18
11:26: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bhdh.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v7sr.html
3、(摄影)昌乐县第二十一届桃花年会暨白浪河风情书画摄影展(二)(2011-04-23 23:12: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17aem.html
4、一个非常奇特的村庄——三图村 (2014-07-07
14:52: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uwgj.html
5、占据昌乐县历史重要一页的村庄——仓上 (2014-08-02
12:02: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uxo7.html
6、(散文与摄影)车罗顶与吉山——鄌郚览胜二(2008-11-18 16:29: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bhib.html
7、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一瞥(2013-05-04 01:35:47|)(我的网易博客)
http://sdwfwenxin.blog.163.com/blog/static/102643892013441354729/
附文一:《白浪河源头的传说》(再转自《白浪河源博客》)
据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志》载:“擂鼓山,白狼河发源于此,山麓有白狼庙。”又另据《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白狼河发源于擂鼓山,即打鼓山前孟家峪庄东。深涧十余丈,众泉涓涓,合流而出焉。”白浪河发源于此,白浪河源头的传说也产生于此。
打鼓山古称丹山,因是白狼河的发源地,又称白狼山,日落后风吹谷鸣,声似擂鼓,所以又叫擂鼓山。该山位于昌乐县城西南30余公里处,鄌郚镇驻地西北打鼓山村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8′,北纬36°29′,海拔379米,面积1平方公里,为昌乐县第二高峰,西与昌乐县第一高峰车罗顶一体相连,也是盟津河、大丹河、猪河的发源地。相传黄帝禅丹山,即此山,是古帝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原叫朱,因封于丹山、丹水之浦,而名丹朱。其故国遗址朱墟尚存。
打鼓山前,山坳里有一个小村叫孟家峪,庄东有一条深涧大壑,涧溪岩谷中有许多泉眼。清亮亮的小水流从岩缝中潺潺而出,潜入涧草葳蕤的谷底,在下游一块低洼处又汇溪成潭。潭水清澈透明,清亮又纯净。这就是白浪河的源头,正如县志所载“众泉涓涓合流而出焉”。据当地人讲,这里原先全是地下泉脉涌汇地表而成,明溪暗泉如叶脉密布,到处泉水喷涌。大者水击岩石,哗哗作响,水从石罅中出,上涌若沸,中间有花心,水向四面漾开,形若朵朵硕大的白莲花在不停地怒放;小者似花苞欲放,水中有细沙子随泉水翻上落下。数股泉水汇成一潭,上面雾气蒸腾,霞光流泻,五彩缤纷,若霓若虹,潭中水泡连连冒起,犹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从水底滚浮而上,瞬间迸裂,细细有声,如珠落盘。可以想像,当年白浪河源头泉水是大泉喷玉碎,小泉吐珠圆,众泉淙淙,泉涌如轮。如进入夏季,一场麦雨过后,汩汩泉水传出的声音若隐雷滚走,数里之外都能听到。如此壮观、瑰丽之景象,愈显源头内在的深邃、清幽之美。泉水流出山谷后,曲折东流,经鄌郚、红河、营丘3个镇27个自然村,折而北流,进入潍城区。在昌乐县境内长达29公里,流域面积301.5平方公里,下游河道宽200米,有猪河、金钗河、孝妇河、龙丹河等较大支流6条,年水流量平均4490万立方米,为昌乐县第二大河。
孟家峪是个偏远古老的小山村,村中除部分新建的砖瓦房外,至今还有一些现今农村几近绝迹的古式老屋及倾塌的废址残垣。农家院墙多是用块块小石头垒砌而成,有些房舍仅是柴门相掩,院落用树枝编成篱笆障儿为墙,村后有石碾、石磨,都古香古色,闲弃于街落一角。村东有一方水池,澄澈见底,映晃着山庄的身影。旁边有一老井,水位很高,弯下腰伸伸手,即可触到水面,水质清洌甘美。用青石板围砌的井口边沿、被井绳磨出的条条凹痕放着亮光,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村民们大部分仍旧从事着农耕生活,悠闲的牛羊,遍山的野花,朴素、安静而祥和,宛若一副墨色滋润疏朗、笔势粗阔浑厚的山野古画。这里远离公路、城镇,无车马之喧闹,小山庄显得古朴、幽静和清爽,身临其境,让人顿觉脱离了尘俗,回归了大自然。打鼓山宛如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风,把孟家峪从东、西、北三面环围于怀,为它遮挡风雨,提供着生命的乳汁和甘泉。打鼓山的土是红色的,有的艳红如丹,也许这就是它古称丹山的缘故吧?传说,山中有丹穴,穴中出凤凰,见风而舞,鸣声如歌,音律婉丽动人。打鼓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不仅因它历史起源早,风景秀丽,具有九顶连环之势,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曾登临此山行过封禅礼仪,还因它流传着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相传早年孟家峪村有位姓孟的风水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给人家看风水很准,被人称“孟神仙”。孟神仙有四男一女。一天哥四个与老爹闲谈,埋怨老爹光给人家看好风水找宝地,也不给自家看看,日后也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他爹说:“为父不是不为你们着想,实在是你们不担这个福分。”可他们不信,非要老爹给他们指条发财致富的门路。孟神仙无奈,只好说:“那好,就看你们命里担不担了。今晚咱庄西官道上过队伍,你们兄弟四人各持棍棒,队伍一过来,你们只管上前猛打就是。”
兄弟四人按照老父的指点,早早来到官道上等着。等到半夜,果然来了一队戴黄盔、穿黄甲、骑黄马、打黄旗、持黄刀枪的官兵。他们一看都吓坏了,没有一个敢上前猛打的,急忙跑到路旁树林里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又来了一队戴白盔、穿白甲、骑白马、打白旗、持白刀枪的官兵,他们一见这阵势,还是怕死,又跑到路旁树林里躲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又来了一队戴黑盔、穿黑甲、骑黑马、打黑旗、持黑刀枪的官兵。这时天也快亮了,兄弟四人一商量,说不能空手而归,便鼓起勇气,硬着头皮上前一阵子猛打。结果,奇迹出现了,只听见“哗啦”一声,那些所谓的“官兵”,都变成一堆黑铁。兄弟四人只好抱着那堆铁回了家,把夜里遇到的情况跟老爹如实说了一遍。孟神仙淡然一笑说:“我说你们命里不担这份财,你们还不信,这回验证了吧。第一次过去的兵马队伍全是黄金,第二次过去的队伍全是白银,你们就是担堆黑铁的命。”大儿埋怨道:“那你怎么不早说呢?”孟神仙摆手说:“天机不可泄露啊!”兄弟四人又齐声哀求:“难道我们都是贱命,再没一点升官发财的机会?”老先生长叹一声:“这就看你们的造化了。你们不是打下一堆生铁吗,等我百年之后,就用这些生铁打四根链子,用链子捆好我的棺木,抬着围着打鼓山转,转到哪里,铁链子断了,就在那里下葬,深浅不管,挖不动为止,千万记住。”
几年后老先生去世,兄弟四人按照老人的遗言,用那些生铁打造的铁链子,抬着他爹的棺木围着打鼓山转。当转到西山坡时,四根链子“咔嚓”一声断了,于是兄弟四人就在断链子的地方挖起墓穴来。结果挖了不到一尺就碰到石板,再也挖不动了,只好就地浅葬。但孟神仙的女儿看他爹埋得这么浅,为表孝心哭着非要把他爹深葬不可。哥四个无奈,只好先把石板撬开再下挖。刚把石板掀开,突然从底下飞出一只金凤凰,展翅向东南方向飞去。兄弟几个一看凤凰飞了,这才明白老爹的用意,这里就是风水宝地,都后悔不已,只好将棺木移入坑内,但还是很浅。几个人一商量,反正风水已破,干脆向下再挖深些,免得落个不孝的罪名。正挖着,突然又出现一个石洞,听到洞内传出一声瘆人的狼嚎,紧接从洞内窜出一只大白狼,四腿一蹬,向东南方向跑去。随后一股水桶般粗细的泉水从洞内涌出,紧随白狼跑去的方向流去。结果白狼愈跑愈远,泉水越流越大,转眼间流成了一条大河。开始人们就叫它白狼河,因“狼”与“浪”谐音,后来就叫成了白浪河,一直相传至今。
据说,白狼带着水在哪里打个漩儿,哪里就会出高官富户。白狼在营丘打了个漩,奠定了太公在营丘建齐国的八百年基业,不仅孕育了名烁千古的齐都营丘故城,还使营丘黎家出了闫氏五代七进士。白狼在潍县城里打了几个漩,就出了郭、陈、丁、于四大宅户。还有那只飞走的金凤凰,落到诸城庞家庄后,就出了太子太傅刘墉祖孙三代宰相。
关于白浪河的源起,在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县城西南打鼓山南麓有一个山庄,叫孟家峪。庄里有一位姓孟名富贵的,为人勤朴憨厚,继承祖业,家私虽无万贯也值千金,在打鼓山一带堪称富户。娶妻王氏,夫妻和谐,百事如意,只是婚后十余年来未生得一男半女,为此夫妻整日愁容满面,双眉紧锁。为求子嗣,王氏每逢远近香火庙会,免不了买些香、纸、供品之类,虔诚地祈求送子娘娘赐给一男半女,也好为孟家传宗接代。凡信神者都说“心诚则灵”。这天王氏从玉皇庙求神回来,夜间忽做一梦,送子娘娘怀抱一只身着丽装的小狼对她说:“吾奉南斗星之命,送此孽子投入孟氏门下,给他一个悔改的机会。”说罢将小狼掷于王氏怀中,吓得王氏惊叫一声,汗如雨下。翌日她精神疲惫,心情恍惚,但梦中之事记忆真切,从此身怀有孕。十月临盆,孟家添了一个胖小子,取名玉郎。
次年王氏又生一子,名曰继祖。孟氏夫妇视二男为掌上明珠,百般娇惯。二子虽说一母所生,但性情各异。玉郎听摔碗之声则喜,继祖听纺车之声则乐。富贵见此情景不免暗自思忖。一日,富贵对王氏说:“我看玉郎恐是败家之子,若不早做打算,恐你我晚年无着。”王氏听后点头默许。
光阴似箭,转眼七载已过,孟氏夫妇看二子长大,便请了邻庄耿老先生来家中书房教子攻读诗书。日月如梭,不觉又过了八年。玉郎虽在书房却终日无所用心,学业始终不见长进,先生免不了要训导一番。那先生虽出于一片善心,换来的却是玉郎一顿谩骂,一气之下,辞馆回乡。
玉郎学业中断,更像撒缰野马,本自放荡,又交上一班无赖,蛮横骄侈,欺压乡里,吃、喝、嫖、赌,挥霍无度。孟富贵拳打鞭笞无效,只好暗自与夫人计议,早为玉郎娶妻,指望枕边之言或可劝其改邪归正。哪知儿媳过门之后,和玉郎一般无二,虽身着绸缎,日食珍馐,总是挑肥拣瘦,嫌这嫌那,稍不应心,即柳眉直竖,杏眼圆睁,昂首挺胸指着公婆骂不停口,小两口待二老如家奴猪狗一般。孟氏夫妇只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暗自垂泪。
次年,继祖娶妻李氏,此女虽出自贫寒之家,却勤劳贤惠,对公婆百般孝敬。继祖又读书明礼,街里乡亲无人不夸。李氏对兄嫂为人处世渐渐不满,日久天长难免发生口角,相处不睦。老两口见这样下去合家总难维持,趁身体尚健,请了中人,将房产家具一分为三,各自持家谋生。
花开花谢,年复一年,转瞬孟氏夫妻年过花甲,犹如霜叶枯枝形容憔悴。一日孟富贵突然染病卧床不起,自觉岁月难熬,如同残烛将熄,暗告王氏在南山寿坟之内还藏着私积银两。又将二子唤到床前,令继祖记下嘱言:“死后务必葬于南山祖墓。”继祖挥泪道:“爹爹的嘱咐孩儿一定照办,母亲日后由孩儿供养,爹爹放心就是。”玉郎一看生气地说:“还没写上你死后那份家产怎……”话没说完,富贵双目紧闭,七魄幽沉,一命归阴了。
富贵死后,丧事料理,里里外外都由继祖一人应酬,玉郎从不照面。守灵七日,午后发丧,刚走到南沟,只见玉郎夫妻内着艳装,外披孝服,手提丧棒赶至棺前挡住去路。继祖出示先父遗嘱,玉郎怒骂道:“遗嘱又不是银子,今有何用?活着叫声爹,如今死了死了,早烂了更好,甭听这些屁话,偏把这老东西埋在阴沟里!”继祖无法,只是泣不成声。玉郎喝令众人落棺刨坑。刚入地半尺,见有黑石板一块,无法刨深。玉郎两口一见,火冒三丈,夺过镢头狠狠地向黑石板刨去。镢刚触石,只听见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从石下喷出一道擎天水柱,浪花四溅,将玉郎夫妻推到了浪尖上,起于半空。众人惊愕,又听见空中说道:“众人休生恻隐之心,因此孽子前世作恶多端,今生又无悔改之意,吾奉命将其抓回,压于海底,永不复生!”众人复看浪尖上有一对白眼狼,磕头作揖,嚎叫着乞求天神饶命,却无济于事。这一对白眼狼被水冲着连跌带滚,顺沟转弯,向东北滚入茫茫大海之中。从此泉水川流不息。为告诫后人,故起名曰“白狼河”,今曰“白浪河”。
继祖扶灵柩至南山,亮开寿坟,见有纹银两坛,还有先父亲笔留言:“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待来早与来迟”。
该传说虽有多种说法,但洞中窜出白狼领出一条河的说法基本一致。
这是一条河流诞生的传说,具有神话、传奇色彩,年代久远,与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相关。
白浪河源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山高涧深,大气磅礴,不但有壮观、瑰丽之景,而且有深邃、清幽之美,处处充满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神韵,极具生态环保、旅游开发价值;白浪河沿河两岸有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15处,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白浪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是影响昌乐乃至潍坊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河流,因此还具有水利灌溉价值。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泽被千古的母亲河,她的源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山体植被的破坏,周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泉水日益枯竭,导致出现断流现象。白浪河源头的源起传说虽然在民间一直流传,但由于年代久远,只有古稀老人还记得,年轻人知者甚少,濒于失传,据可考的传承谱系为:毛得新(1877—1958)、毛常青(1929—)。
母亲河的现状引起了昌乐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这条母亲河和她的源起传说,白浪河源头已于1998年列为昌乐县重要水资源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项目,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五年计划,把白浪河和打鼓山列为重点绿化和环境保护区域。2007年,潍坊市为了保护母亲河组成民间考察团,追寻母亲河源头找寻到此处,并立碑铭记。现在大面积的环境绿化和旅游开发已按期逐步实施,不久的将来,白浪河源头又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宾朋、八方来客。白浪河源头的传说已被编入《昌乐历史文化丛书》并正式出版存档,传承老艺人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白狼河”的传说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白狼河发源於擂鼓山即打鼓山前孟家峪庄东涧深十余丈众泉涓涓合流而出焉。”
——《昌乐县续志》卷三《山川志》
提起白浪河,在潍坊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她以博大宽阔的胸襟,泽惠着广袤富饶的昌潍大地,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昌潍儿女,世世代代,年年月月,至今流淌不息,永不枯竭,称得上一条名符其实的昌潍百姓的母亲河。
据水文资料统计,白浪河仅在昌乐县境内就长达29公里,经鄌郚、朱汉、马宋、崔家庄等4个乡镇27个自然村,才曲折东流,进入潍城区。流域面积达301.5平方公里,下游河道宽200米左右,潴河、龙丹河、金钗河、孝妇河等较大支流就有6条,年经水流量平均为4490万方,为我县第二大河流。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泽被千古的母亲河,她的源头在哪里,现今是什么景况却鲜为人知。于是,我和星莹、增志一行三人,在春意阑珊时节,亲去白浪河源头寻访了一趟。
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白浪河发源于擂鼓山,即打鼓山前孟家峪庄东。涧深十余丈,众泉涓涓,合流而出焉。”那天,我们从北岩镇出发,绕道乔山西,走槐林大道,经毕都、王家槐林,过苗家庄子,直达全县最高峰——车罗顶,又从车罗顶沿盘山道东路蜿蜒而下,朝着打鼓山,直插孟家峪庄东。这一路,我们穿行在全县最高“屋脊”上,一会儿翻山越岭,一会儿上沟爬崖,到达孟家峪村时,已是午后一点了。
孟家峪原来是个偏远古老的小山庄,打鼓山宛如一道绿色的屏风,把它从东、西、北三面环围于怀,形成一个小小的盆地。小山庄除部分新建的砖瓦房外,还有一些现今农村快要看不到的古式老屋,每个农家院墙多是用块块小石头垒砌而成,有些房舍仅是柴门相掩,院落用树枝编成篱笆障儿为墙。庄后有石碾、石磨,都古香古色,闲弃于街落一角。旁有一头老母猪,带七八个猪娃,正酣睡。一群小雏鸡却围着猪娃,跳上跳下,活泼地刨土争食。庄东有一方水池,澄澈见底,涟漪轻荡,映晃着山庄的身影。旁边有一眼老井,水位很高,弯下腰伸伸手,即可触到水面。水质清洌甘美。用青石板围砌的井口边沿,被井绳磨出的条条凹痕放着亮光,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看上去,小山庄在青山翠岭的环围中,是那么朴实无华,宛若一幅墨色滋润疏朗,笔势粗阔浑厚的山野古画。这里又远离公路、城镇,无车马之喧闹,愈显得小山庄古朴、幽静和清爽,让人顿觉脱离了尘俗,产生了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山庄竟是白浪河、孟津河、潴河三条河流的发源地。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孟津河有二源,东源发於擂鼓山前孟家峪庄西。”但见庄西有个长方形水池,长约40米,阔20米,在高高白杨树的浓荫遮围下,池水潋滟,闪着蓝宝石的幽光,原来这就是孟津河的源头之一。因时间关系,对这一源头我们只是匆匆路过,没有细看,直奔庄东白浪河源头。
就在我们来到庄东快到源头时,一棵高大的古槐,突兀立在面前。只见古槐龙干虬枝,盘根错节,一身疙瘩,腹内全空,似火烧过,里面可容纳两三个大人,仅靠一半躯干支撑着,而躯干上还透着一个个黑窟窿。抚槐仰视,若没有顶上的枝叶槐朵,定会疑心它已经老死了。然而,它顽强地活着。问起古槐的树龄,当地老人谁也说不上来,只知道老辈建村时就有它,称为“祖宗树”。我们被这棵给生命赋予顽强和活力的祖宗树深深地感动,恭恭敬敬地围在它身下,看着它就像浏览一部千百年来的沧桑史册,心里泛起悠长遥远的思古之情。无庸置疑,它是白浪河源头悠久历史的古老见证。星莹和增志都纷纷举起照相机,拍下了我们和古槐合影留念的珍贵镜头。
顺着孟家峪庄东一条斜坡小道,行约二十余米,见一条深约十余丈的沟壑,从打鼓山下来向东南横斜而去,原来白浪河源头就出在这条涧里。举目上望,打鼓山像一面屏障,横亘在源头之上,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379米,为昌乐县境第二高峰。相传,该山有时在日落后,风吹谷鸣,声似擂鼓,故名。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白狼水,《齐乘》云有二源,一出丹山,隋志作白狼山。”故此山又称丹山、白狼山。打鼓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名山,不仅因它历史起源早,风景秀丽,具有九顶连环之势,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曾登临此山行过封禅礼仪,还因它流传着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相传早年孟家峪村有位姓孟的风水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给人家看风水很准,被人称为“孟神仙”。孟神仙有三男一女,一天哥仨与老爹闲谈,埋怨老爹光给人家看好风水找宝地,也不给自家看看,日后也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他爹说:“为父不是不为你们着想,实在是你们不担这个福份。”可他们不信,非要老爹给他们指条发财致富的门路。孟神仙无奈,只好说:“那好,就看你们命里担不担了。今晚咱庄西官道上过队伍,你们兄弟三人各持棍棒,队伍一过来,你们只管上前猛打就是。”
兄弟三人按照老父的指点,早早来到官道上等着。等到半夜,果然来了一队戴黄盔、穿黄甲、骑黄马、打黄旗,持黄刀枪的官兵。他们一看都吓坏了,没有一个敢上前猛打的,急忙跑到路旁树林里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队戴白盔、穿白甲、骑白马、打白旗、持白刀枪的官兵,他们一见这阵势,还是怕死,又跑到树林里躲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又过来一队戴黑盔、穿黑甲、骑黑马、打黑旗、持黑刀枪的官兵。这时天也快亮了,兄弟三人一商量,说不能空手而归,便鼓起勇气,硬着头皮上前一阵猛打。结果,奇迹出现了,只听见“哗啦”一声,那些所谓的“官兵”,都变成了一堆黑铁。兄弟三人只好抱着那堆铁回了家,把夜里遇到的情况跟老爹如实说了一遍。孟神仙淡然一笑说:“我说你们命里不担这份财,你们还不信,这回验证了吧。第一次过去的兵马队伍,全是黄金;第二次过去的队伍,全是白银。你们就是担堆黑铁的命。”大儿埋怨道:“那你怎么不早说呢?”孟神仙摆手说:“天机不可泄漏啊!”兄弟三人又齐声哀求:“难道我们都是贱命,再没一点升官发财的机会?”老先生长叹一声:“这就看你们的造化了。你们不是打下一堆生铁吗,等我百年之后,就用这些生铁打四根链子,用链子捆好我的棺木,抬着围着打鼓山转,转到哪里,铁链子断了,就在那里下葬,深浅不管,挖不动为止,千万记住。”
几年后老先生去逝,兄弟三人按照老人的遗言,用那些生铁打造的铁链子,抬着他爹的棺木围着打鼓山转,当转到西山坡时,四根链子“咔嚓”一声突然断了。于是兄弟三人就在断链子的地方挖起墓穴来。结果挖了不到一尺就碰到石板,再也挖不动了。只好就地浅葬。但孟神仙的女儿看他爹埋的这么浅,为表孝心哭着非要把老爹深葬不可。哥仨无奈,只好再下挖把石板撬开,刚把石板掀开,突然从底下飞出一只金凤凰,展翅向东南方向飞去。兄弟几个一看凤凰飞了,这才明白老爹的用意,这里就是风水宝地,都后悔不已。只好将棺木移入坑内,但还是很浅,几个人一商量,反正风水已破,干脆向下再挖深些,免得落个不孝的罪名。正挖着,突然又出现一个石洞,听到洞内传出一声瘆人的狼嚎,紧接从洞内窜出一只大白狼,四腿一蹬,向东南方向跑去。随后一股水桶般粗细的泉水从洞内涌出,紧随白狼跑去的方向流去。结果白狼愈跑愈远,泉水越流越大,转眼间流成了一条大河。开始人们就叫它白狼河,因“狼”与“浪”谐音,后来就叫成了白浪河,一直相传至今。
据说,白狼带着水在哪里打个漩儿,那里就会出高官富户。白狼在营丘打了个漩儿,奠定了太公在营丘建齐国的八百年基业,不仅孕育了名烁千古的齐都营丘古城,还使营丘黎家出了闫氏五代七进士。在潍县城里打了几个漩儿,就出了郭、陈、丁、于西大宅户。还有那只飞走的金凤凰,落到诸城庞家庄后,就出了太子太傅刘墉祖孙三辈京官。
增志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们刚到源头上,他就绘声绘色地讲了上面这个“白狼河的传说”,我们都听得简直入了迷,更觉得让这片神奇的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站在当年相传他们兄弟为其父下葬的地方,想看看那位孟神仙的墓穴里,那根捆棺木的铁链子还在不在?里面还有没有其它遗物?那个窜出“凤凰”、“白狼”和泉水的石洞是个什么样儿?我们几个围着到处寻觅着。发现原来这里地质奇特,土层厚实,色红如血,像里面搀了红颜料,抓起一块用手一捻,冒油似的粘手。周围有村人挖的几个土窖子,都四五米深,里面的土层也是栗子皮色,不见一块沙石,里面湿漉漉的,壁上长着一些鲜绿的蕨类植物。
源头山崖上有棵高大的椿树,兀自傲立,不计年代,几只山喜鹊围着枝头喳喳地叫着,飞上飞下,像在搭窝育雏,也许是争着向我们诉说源头千年的沧桑与变迁?同来的王效民站长让我们仔细看看这里的地形像什么?我们举目环眺,但见面前的打鼓山像伸出的胳臂,把整个山坳严严实实圈成了个半圆形。他提示说,像不像把“太师椅”?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太像了。谁能想到,这把“太师椅”竟是块“风水宝地”!如果说,这里当年出过“凤凰”和“白狼”,那是传说,但这流淌了千百年的白浪河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还不足以昭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吗?据《昌乐县志》载:“打鼓山下有白狼庙”。至于“白狼庙”建于何年何代,此后又圮于哪年,供奉哪方水母神灵,虽已无据可考,但说明白浪河源头早已成为历史上人们敬仰的一方胜地。
我们从“太师椅”上下来,在一条涧溪岩谷中,发现三个泉眼,清亮亮的三股小水流,从岩缝中潺潺而出,潜入涧草葳蕤的谷底,在下游一块低洼处又汇溪成潭。潭水清澈透明,没有任何的侵蚀和污染,显得清亮和纯净。原来白浪河源头泉水就是从这里涌出的。正如县志记载的,“众泉涓涓合流而出焉”。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原先全是地下泉脉涌汇地表而成,明溪暗泉如叶脉密布,到处是泉水喷涌。大者水激岩石,哗哗作响,水从石罅中出,上涌若沸,中间有花心,水向四面漾开,形若朵朵硕大的白莲花在不停地怒放;小者似花苞欲放,水中有细沙子随水翻上落下。数股泉水汇成一潭,上面雾汽蒸腾,迎日看去,霞光流泻,五彩缤纷,若霓若虹,潭中水泡连连冒起,犹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出自水底滚浮而上,瞬间迸裂,细细有声,如珠落盘。可以想像,当年白浪河源头泉水是大泉喷玉碎,小泉吐珠圆,众泉淙淙,泉涌如轮。如进入夏季,一场麦雨过后,汩汩泉水传出的声音若隐雷滚走,数里之外都能听到。如此壮观、瑰丽之景象,愈显源头内在的深邃、清幽之美。
我们顺着涧溪往下走,不远处,又发现一深潭,数米见方,深不见底,水面上长着一层绿云彩,像一颗璀璨的蓝宝明珠,镶嵌在涧溪口上。深潭旁边有片碧绿的油菜地,金黄的油菜花儿开得正旺。水边周围丛生着一种不知名字的水生植物,一层层的叶片都指甲盖大小,鲜绿得耀眼,开着一朵朵密密麻麻的小白花,连水中的根儿也是雪白的。许是受山的元精,水的灵润养出来的,用手一掐,嫩得直溅汁儿。我和星莹、增志都觉得这是源头上的水仙灵物,每人仔细挖出一棵,用塑料袋连水装好,带回去养着作个纪念。在涧溪峡谷中,我们还发现山崖壁间,裸露着形形色色的怪石,都呈瘦、陋、透、皱之状,极丑又极美,中间还夹杂着一层层鹅卵石,都圆滑滑的,大如足球,小如鹅蛋,当地人叫龙骨石。我问星莹,星莹说莫不是一些恐龙蛋?对他的大胆设想,大家都惊喜不已,深深感到,我们的白浪河源头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让我联想到,凡是大河的源头,大概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神秘、激情和险峻吧!
走出溪涧峡谷,我们高高地站在源头上,虽已是午后两点多了,北岩党委不断打来手机催我们回去吃午饭,但那源头山水的独特魅力,总是撩拨着我们的情思,仍久久不忍离去。想起人们常说的“饮水思源”那句话,白浪河千百年来泽惠和哺育了我们这一方斯土斯民,还留下了那么多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事传说,而我们又应该怎样来呵护这条大河的源头呢?古时为纪念大河的源头,还在这里修建了“白狼庙”,成为当时人们敬仰的一方胜地。而在大力提倡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今天,不是更应该保护和优化好白浪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吗?
在返回的路上,围绕这一课题,大家议论了一路,都深深觉得,要保护好这条母亲河,首先要把源头保护好,把她纳入全县优化生态环境的总体规划,实行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建立白浪河源头公园,充分挖掘源头的旅游资源,开辟打鼓山风景区,打造一条与北岩远古火山群游览区一体的旅游专线,使之早日向四方游人展现出白浪河源头山水景观的独特魅力和风姿。(马进)
白浪河的传说
白狼变的不孝子,
水冲浪卷葬海底;
告诫子女应孝敬,
白浪河名从此起。
看起来这四句顺口溜颇传荒唐,无甚道理,它却说出了一段白浪河的故事来。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县城西南打鼓山南麓有一个山庄,叫孟家峪。庄里有一位姓孟名富贵的,为人勤朴憨厚。继承祖业,家私虽无万贯也值千金,在大鼓山一带堪称富户。娶妻王氏,夫妻和谐,百事如意,只是婚后十余年来未生得一男半女,为此夫妻整日愁容满面,双眉紧锁。为求子嗣,王氏每逢远近香庙会,免不了买些香、纸、供品之类,虔诚地祈求送子娘娘赐给一男半女,也好为孟家传宗接代。凡信神者都说,“心诚则灵”。这天从玉皇庙求神回来,夜间忽做一梦,送子娘娘怀抱一只身着丽装的小狼对她说:“吾奉南斗星之命,送此孽子投入孟代门下,给他一个悔改的机会。”说罢将小狼掷于王氏怀中,吓得王氏惊叫一声,汗如雨下。翌日精神疲惫,心情恍惚。但梦中之事记忆真切。从此身怀有孕。十月临盆,添了一个胖小子,取名玉郎。次年王氏又生一子,名曰继祖。孟氏夫妇视二男为掌上明珠,百般娇惯。二子虽说一母所生,但性情各异。玉郎听摔碗之声则喜,继祖听纺车之声则乐。富贵见此情景不免暗自思忖。一日,富贵对王氏说:“我看玉郎恐是败家之子,若不早做打算,恐你我晚年无着。”王氏听后点头默许。光阴似箭,转眼七载已过,孟氏夫妇看二子长大,便请了邻庄耿老先生来家中书房教攻读诗书。日月如梭,不觉又过了八年,玉郎虽在书房却终日无所用心,学业始终不见长进,先生免不要训导一番。那先生虽出于一片善心,换来的却是玉朗一顿谩骂。一气之下,辞馆回乡。玉郎学业中断,更象撒缰野马,本自放荡,又交上一班无赖,蛮横矣侈,欺压乡里,吃、喝、嫖、赌,挥霍无度。孟富贵拳打鞭笞无效,只好暗自与夫人计议,早为玉郎娶妻,指望枕边之言或可劝其改邪归正。哪知儿媳过门之后,和玉郎一般无二,虽身着绸缎,日食珍馐,总是挑肥拣瘦,嫌这嫌那,稍不应心,即柳眉直竖,杏眼圆睁,昂着挺胸指着公婆骂不停口。小两口待二老如家奴猪狗一般。孟氏夫妇只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暗自垂泪。次年,继祖娶妻李氏,此女虽出身贫寒之家,却勤劳贤惠,对公婆百般孝敬。继祖又读书明礼,街里乡亲无人不夸。李氏对兄嫂为为处世渐渐不满,日久天长难免发生口角,相处不睦。老两口见这样下去合家总难维持,趁身体尚健,请了中人,将房产家具一分为三,各自持家谋生。花开花谢,年复一年,转瞬孟氏夫妻年过花甲,犹如霜叶枯枝形容憔悴。一日孟富贵突然染病卧床不起,自觉岁月难熬,如同残烛将熄。暗告王氏在南山寿坟之内还藏着私积银两。又将二子唤到床前,令继祖记下嘱言:“……死后务必葬于南山祖墓……”继祖挥泪道:“爹爹的嘱咐孩儿一定照办,母亲日后由孩儿供养,爹爹放心就是。”玉郎一看生气地说:“还没写上你死后那份家产怎……”话没说完,富贵又目紧闭,七魄幽沉,一命归阴了。富贵死后,丧事料理,里里外外都是由继祖一人应酬,玉郎从不照面。守灵七日,午后发丧,刚走到南沟,只见玉郎夫妻内着艳装,外披孝服,手提丧捧赶至棺前挡住去路。继祖出示先父遗嘱,玉郎怒骂道:“遗嘱又不是银子,今有何用?活着叫声爹,如今死了死了,早烂了更好,甭听这些屁话,偏把这老东西埋在阴沟里!”继祖无法,只是泣不成声。玉郎喝令众人落棺创坑。刚入地半尺,见有黑石板一块,无法创深。玉郎两口一见,火冒三丈,夺过镢头狠狠地向黑石板创去。镢刚触石,只听见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从石下喷出一道擎天水柱,浪花四溅,将玉郎夫妻推到了浪尖上,起于半空。众人惊愕,又听见空中说道:“众人体生恻隐之心,因此孽子前世作恶多端,今生无悔改之意,吾奉命将其抓回,压于海底,永不复生!”众人复看浪尖上有一对白眼狼,磕头作揖,嚎叫着乞求天神饶命,却无济于事。这一对白眼狼被水冲着连跌带滚,顺沟转弯,向东北滚入茫茫大海之中。从此泉水川流不息。为告诫后人,故起名曰“白狼河”,今曰“白浪河”。继祖扶灵柩至南山,亮开寿坟,见有纹银两坛,还有先父亲笔留言:“善恶到头终迟”。
水冲浪卷葬海底;
告诫子女应孝敬,
白浪河名从此起。
看起来这四句顺口溜颇为荒唐,无甚道理,它却说出了一段白浪河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