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进丝窝村采访札记


标签:
沂源县南鲁山镇丝窝村雨天采风老屋老碾老桥老人村支部办公楼很气派杂谈 |
分类: 旅迹苔痕 |
丝窝村,是在登凤凰山时看到的,俯拍的图片很壮观呢,实际情形如何?那必须进村看看才行。14点40分下山,16点20分吃罢午饭,解建华给他外公过生日还没过来,我与刘玉涛又想到一块儿了!接触多了,彼此心灵相通了。我与刘玉涛的性格大不一样,我好说好动,刘玉涛沉默寡言,但却配合的天衣无缝,你道这是为何?这就叫优势互补,要不怎么会这么默契呢?
雨小点儿了,可以不用打伞了(其实我们也没带雨伞),我与刘玉涛出凤凰山景区大门后右拐,遇到当地一位骑摩托的小伙子,小伙子那几句温馨的话语,又让我心里翻腾。刘玉涛可能琢磨透了我的心思,与我说:“刘老师您看到了吧,我们沂源的人就是厚道,连小伙子也是嘱咐了又嘱咐。”我答道:“你在昌乐一两年了,大葛还算是南边的人,若是你到了昌乐县城附近或者朱刘尧沟,你就明白了。从人品看,固然也有好的,但大环境大气候就是很差!潍县人的品质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老伴曾到坊子提冰糕,遇到任何人问路,没有一个搭理的。我本人曾到潍坊广播电视报社,学校的车拉我去的,来回好几趟就从报社走,询问当地人(包括在附近开店的店主),竟然都摆手,连句话都不肯说。”刘玉涛笑了:“潍县二哥就是这么个样子!”我惊诧起来,刘玉涛竟然知道“潍县二哥”这个很贬很贬的贬义词呀!
进了丝窝村,拍了片子,感受不少,先讲三条:
第一,关于“丝窝村”名称的含义,我在《沂源凤凰山旅语(一)》中有附文,解释了玉泉山与丝窝村,附文曰:玉泉山之名自明朝《嘉靖志》有载,至今已近500年。《临朐光绪志》记录最详:“玉泉山,旧志名丝窝(应为‘窠’音科,因其音近,讹为‘窝’字)山,沿俗称也,山下有泉,曰玉泉,其名的于此。”丝者,多也;窠者,穴也,穴者,洞也,此谓该山洞穴之多。丝窠河、丝窠庄因此得名。玉泉在象鼻岭下,夏日碧水喷涌,若珠类玉,如浪似雪,声闻数里。仅玉泉山之名即诱人向往,其风光秀丽,雄伟壮观,历史上即闻名遐迩。这里自古即为著名的战略要地,自周朝至现代2500余年,多被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所重。
从这段附文所述的内容来看,丝窝村与凤凰山以前的行政区划曾属于临朐县;或者说,这里的山水村庄距离临朐县很近,所以得以记录在《临朐县志》里了。
丝窝的“丝”,含义是“多”;“窝”原本是“窠”,读“棵”(谐音),穴洞的意思。丝窠河、丝窠庄因此得名。
第二,丝窝村沿街老房不少。我从来不排斥老房子,相反,我看到老宅院很高兴,因为老屋象征着每一个村庄的经历和阅历,能反映历史古老有何不好?我还看到了村子的东西两部分由一座桥维系着,这座桥不算古老,却起到了交通纽带的作用。还有老碾和老磨,而且还在继续使用,这无疑地反映出沂蒙山区的实际状况。其实,机器磨出来的面粉就是不行,还是老碾老磨弄出来的面粉好。
第三,在雨天里采风,可能图像不清晰,再说,这样的天气,年轻人不愿意出来,据我观察,这里的农民生活还是不富裕的,可为何村支部村委会要建那么好的楼房当办公室?
1、雨小点儿了,可以不用打伞了(其实我们也没带雨伞),我与刘玉涛出凤凰山景区大门后右拐,遇到当地一位骑摩托的小伙子,小伙子那几句温馨的话语,又让我心里翻腾。刘玉涛可能琢磨透了我的心思,与我说:“刘老师您看到了吧,我们沂源的人就是厚道,连小伙子也是嘱咐了又嘱咐。”我答道:“你在昌乐一两年了,大葛还算是南边的人,若是你到了昌乐县城附近或者朱刘尧沟,你就明白了。从人品看,固然也有好的,但大环境大气候就是很差!潍县人的品质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老伴曾到坊子提冰糕,遇到任何人问路,没有一个搭理的。我本人曾到潍坊广播电视报社,学校的车拉我去的,来回好几趟就从报社走,询问当地人(包括在附近开店的店主),竟然都摆手,连句话都不肯说。”刘玉涛笑了:“潍县二哥就是这么个样子!”我惊诧起来,刘玉涛竟然知道“潍县二哥”这个很贬很贬的贬义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