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图街道山秦村采风散记
刘福新
山秦,曾用名山秦家庄,行政隶属五图街道,位于街道西北部(前不久与城南街道合并,仍叫五图街道,山秦的具体位置已难定),山秦村北有崔家埠南有老官李,西边紧邻部队(炮兵五团和六团)营房。明朝初年,秦氏从南三里迁来立村,以姓氏与地形取名山秦家庄,后简称山秦。
2014年3月21日下午,我到山秦和老官李采风。尚未走出崔家埠地界,遇到了一位正在浇树的妇女,她告诉我,她是山秦村,姓氏有秦、贾、刘,我再问其它姓氏,她说娘家是城南萧,看来她也不知山秦究竟有多少姓氏。
一进村,望见一个卫生室牌子,入内,询问之。医生大名王德全,今年60岁,老家也不是山秦,而是南边老官李的。所以,我没有问他山秦的情况,倒是老官李的姓氏问了不少。
在山秦南北大街上遇到几位男女,经询问村民获知,山秦村除了秦贾刘三姓之外,还有赵、萧、马、司、孙等姓氏。
给提供线索的秦兴宽、秦大刚、秦大福拍照。拍照时,我突然想起我的昌乐二中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秦凤敏的娘家就是山秦,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秦凤敏与其老公王佃正还拉我到此一游。还有一位青年人,说是知道我的博客,遗憾的是忘记询问姓名了。
山秦村虽处山岭,水位却很浅,路边一眼水井可以作证。水位浅,浇水便利,麦田与大棚长势尚可。
大棚中,菜农正处于大忙季节,很幸运,我拍到了大棚内给西瓜苗打农药的镜头。
山秦以南约里许,一条正在修建的很宽的东西路呈现眼前,但不知这条东西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哪儿,啥时候完成此项工程?

1、看到了一位浇杏树的妇女,经了解得知,她是山秦的,娘家城南萧,所在地段还是崔家埠的。这一句话里牵扯到三个村庄呢。
2、杏花快要开了。
3、近处的大棚和远处的房屋就是山秦的产业了。
4、朝南拍。逆光拍照。
5、村北头遇到一老年妇女。用长柄大斧劈树墩头。
6、我问,“你家大门外开的是什么花儿?”她说不知道。
7、东西胡同。
8、同上
9、水泥杆子上有个牌子:山秦卫生室
10
11、山秦卫生室医生王德全,60岁,祖籍却是南边的老官李。
12、山秦卫生室的西边就是专门盛放炮车的屋子。
13、村中心的村碑。
14、逆光拍(朝西拍)
15、路东的街道与胡同。
16、遇到村民了。
17
18、左起:秦兴宽、秦大刚、秦大福
19、常看我博客的青年村民,很遗憾,我忘记询问他的名字了。
20、门市部
21、一个宅院
22
23、南北主街道很宽敞很卫生
24、村南部有这么一口屋子(是不是变电室?我不懂)。
25
26
27
28、屋子正中还有“五图”字样的标记
29、这里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水渠
30
31、杏花开了
32
33、杏花为山秦增色不少!
34、桥
35、主街道很干净,桥底下垃圾成堆了。
36、垃圾再多,可以想办法处理掉,倒在这里却是为何?
37、小农意识里就包括只为自己便利不为他人考虑,更不为社会考虑。在全世界,中国农民最勤苦最节俭,但也最不讲功德,卫生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反映。
38
39
40、继续南行,还是山秦的地面。
41
42、又一座小桥,又一条沟,又是白色垃圾。关于白色垃圾不仅是一个县一个省的问题,这个白色垃圾灾难谁知延续到何年何月?
43、按说,农民也不容易,但随便倒垃圾总不是件光彩的事儿。问题是,乱倒垃圾的人若是根本不知道理,也就没法治理了。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多讲几次总会见效的。最起码不会倒在路上。
44
45
46
47
48
49、路西有一眼水井
50、不是很深。
51
52、我喊“漏水了,漏水了!”
53、大棚内有人回应“不要紧!”原来里边有人。
54、我要求这位农民朋友将里边的塑料薄膜也拉开一溜缝,便于我拍照。
55、是大棚西瓜。
56、大棚间的小麦长势良好。
57、种大棚的好几家。光看车子就知道了。
58、我在山秦街里就看到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了。这会儿遇到了。穿红上衣的妇女问我大大年纪了,我答六十七了。这位妇女说:“这个年纪了,真能受累,骑着车子跑这么远,现在的小青年叫他来也不来!”
59、山秦以南约里许,一条正在修建的很宽的东西路呈现眼前,但不知这条东西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哪儿,啥时候完成此项工程?
60、这是西边的路面(逆光拍)
61、我不知道这片麦田是不是山秦的。
6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