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八妇女节随拍随感
刘福新
我盼着晴天,可今天又是一个阴沉沉的天,问题是,春节后就想拔一个牙了,拔牙最好是晴天,这是我的潜意识。原籍淄博的朋友解建华来了,正好与老伴乘坐小解的车去步行街拔牙。为何去步行街拔牙?一来此处是老伴的联系点,二来医院的拔牙费老吓我一跳。
别以为小诊所不起眼,像拔牙之类的活儿,还是绰绰有余的。拔完了牙,还想拍照,因为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呀,每家每户少不了女人,我也一样,我平日里都拍女人,妇女节难道漏了不成?
关于妇女节,我想啰嗦几句,但先说明:我下边的罗嗦与今天上午所拍图片无关。
说起女人,我就想到了一个女人,这个人叫琼瑶,被少女乃至熟女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一名女作家,但于我而言却十分反感。她的言情小说,是最无聊地粉饰生活、最背离人生、艺术构造上最模式化的酸臭难闻的一道菜!那种佳人才子小说,所呈示的不是生活真实,而是生活的蜕壳,剥去它的时新语言,剥去它从西方小说中所抄来的情节葛藤,剩下来的便只是三角四角,要死要活。书中的男女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空管里的人物,他们只是为爱情才活着,才啼笑,才被克隆出来的。它使少男少女沉迷的也只是悲欢离合的戏剧性故事,勾引得阅世未深的稚弱的灵魂如痴如醉;当然,也还能供心智永远长不大的成年人消闲。所以即使这种名声很大的女人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
世上毕竟有大写的女人,即“大女人”。单就文学而论,也应该特殊地崇敬这样的女人。否则就是不讲道理了。譬如《牛虻》的作者伏尼契,写的内容就很大气。你一定要说这样的女作家不女性,理应回归到“小女人”行列,何必呢?再譬如,美国总统林肯曾赞扬“一位小妇人(通过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即南北战争)”,指的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又名《黑奴吁天录》)的作者——斯托夫人。
既然今日是妇女节,咱也谈点儿对美的看法。当然,我对这个谈不好,但可以借鉴他人的主张。譬如列夫·托尔斯泰,他认为:“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深刻的论断。这一论断,与他关于艺术家必须真诚的主张、与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密不可分的。他由此提出要划清“真正的艺术”和“伪造的艺术”的界限,指出:“真正的艺术不需要装饰,好比一位钟情于丈夫的妻子不需要打扮一样;伪造的艺术好比一个妓女,她必须经常浓装艳抹。”他进而指出了产生这两种艺术的原因:“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些想表达日积月累的内心要求,正像对母亲来说,怀胎的原因是爱情一样。伪造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利欲,正像卖淫一样。”老托尔斯泰不愧为文学大师,比喻生动贴切,剖析入木三分。
说到三八妇女节,就必须说到男人,若是没有男人,三八节也就失去了意义。既然有男女,就有夫妻等各种关系,所谓除了夫妻之外的各种关系不用我说大家都明白,咱这里只说最简单的一种夫妻关系。很久前就看到听到一个词“夫妻和谐”,有了这个词也就有了决定夫妻和谐与否的内在因素,夫妻和谐的内在因素大概包括情感、心理、文化、性生活等等。于是,在日趋增多的婚姻危机和家庭解体事件中,“感情不和”、“性格不和”、“缺少共同语言”、“价值观相异”、“性生活失谐”等,就经常成为当事者们挂在嘴边的问题了。然而,这些问题中潜在的“异源文化”冲突,不是被表面现象掩盖着,就是被当事者忽视了。其实,择偶成婚、建立与维系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特有的重要文化现象,“文化同源”的规律,在婚姻关系中固执地存在着。譬如,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夫妇办理协议离婚,颇让婚姻登记员诧异:丈夫显得稳重、耐心、满口学问;妻子显得温和、细心、通情达理,两人的外貌、个头、年龄、文化程度,样样都是难得的“般配”,为什么却过不到一块呢?双方陈述的离婚理由都很简单: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差太远,谁也改变不了谁。(女方嫌婆家在她怀孕期间没有可口饭菜;丈夫也很苦恼,因丈母娘是寡妇,喜欢热闹,总在周末做一大桌饭菜,等5个儿女带家人去吃,席间乱七八糟的话都有,颇令丈夫反感,最令男人无奈的是,岳母总爱对他带的礼物品头品足,这种“小市民习气”令他无法忍受。)本来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的两个人,到了二三十岁时,各自带着自幼在家庭业已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凑到一起,谁能改变谁?谁又能改变谁的家庭呢?但恰恰是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之差,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亲近、融洽。双方后来的受教育环境或工作经历,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家庭熏陶的积淀,但要根本磨灭家庭文化背景给个人留下的烙印,几乎是妄想。至于我本人,我只能说一句,我那一半是文盲,别的就不用说了。所以,中国占比重相当大的家庭都是“凑合型”。大概是春节前后,我读了某位好友的一篇博文,文章很短却很有意思,我还给他顶(喜欢)了,他的意思很明白,既然你当年与一个男人(或女人)结合了,你就得忍受对方的缺点。
说到女人就有男人,说到男女就有家庭,说到家庭就有孩子,这就是以前说的“人伦”,这个人伦观念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只谈一点娇生惯养孩子的问题,大气候已经唆使不听父母的话了,小气候(家庭)再随着大气候,这样的教育非失败不可!究竟在教育孩子失败的问题上,男人(爸爸)与女人(妈妈)谁占的比例大?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但据我了解,还是女人娇惯孩子厉害些。
女人是要不断地陶冶性情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女人不够主动,没结婚前不注意修养,结婚后更不学习,甚至言行举止肆无忌惮。我们动辄批评与我们同处东亚的宿敌日本人,但日本人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中国借鉴,譬如女人的礼仪,你曾仔细观察过银幕上的日本女明星吗?是否对她们拥有倾倒众生的气质感到迷惑不已?这其中的奥秘和她们自小生活在强调礼仪教育闻名的生活环境里极有关联。“礼仪”课程是日本女子的必修课程,有时候老师会直接带她们到大饭店去上课,全班一起学习如何按正确的国际礼仪进餐;甚至如何才是最优雅的微笑、如何才是正确的茶道……她们从小就经受礼仪的训练和熏陶,自然会从骨子里透露出真正的优雅。我们中国的女子呢?受过这种教育的有多少?我们小学中学大学有这样的课程吗?说一个真实的事儿,我给很多大酒店的女老板拍过照,她们中相当多的人甚至不知道怎么坐?我也就不止一次地给她们讲:什么是“女子腿”(那会儿打错了,应该是“女士腿”)?什么是“老婆腿”?堂堂大酒店的女经理不知道如何坐?听起来好似是笑话,其实这就是中国的真实情况。
如今有的女人有一种误解,而如今的媒体也将这种女人的误解鼓励到极致了,反而成为误导了。这种误解和误导是:女人生来就是被呵护的、耳边应该甜言蜜语不断,这是许多女性坚持不变的观点。而据我观察,那些经常抱怨丈夫忽略自己、不懂得赞扬自己的女人,通常也很少对丈夫表示赞赏、表达爱意。她们最常做的就是挑剔和批评丈夫的缺点。威廉·波林吉尔博士对这类神经质的女人是这样描述的:“她们太爱自己了,而分给别人的爱少之又少。”其实,能够从丈夫那里得到关爱和夸奖的女性往往是那些能够体贴地表达自己爱意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德洛西·狄克斯是专门研究婚姻关系的权威,他说:“妻子们总是抱怨,丈夫常常无视她们的存在,从不注意她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从不赞美她们或者以任何形式表达对她们的爱意,其实,这些女性对丈夫也是同样的冷淡。然后,她们会奇怪地发现,自己的丈夫正在追求那些懂得赞美他们,说他们英俊潇洒、气宇不凡的女人。男人也会犯爱情饥渴症,不仅仅限于女人。
恰逢今天三八妇女节,我也恰好有话要说,恰逢今天拔了一个牙,说话怕风,但敲打键盘还不碍事。罗嗦了这么多,就此打住,我要上传片片了。
1、在宋氏牙科拔牙后,与老伴沿着步行街南行,我要拍南边那个幼儿园去。
2
3、从幼儿园大门南行,这条胡同直通恒安街。
3
4、在家家悦超市拍片
5
6
7
8
9、妇女群里掺进了一个男人——经理陈巍巍(右二)
10
11、超市外边
12、虽然过节,但这穿戴与今天的天气不符合。
13、与老伴打的回来的。这是在上海花园小区南大门拍的。
14、看到了物业管理办公室,这会儿有拍照题材了。妇女节坚持办公呀!
15
16
17
18、从住所的东便门出去,再添几幅图片。
19
20
21
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