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癸巳年腊月二十五昌乐农贸城摄影花絮
刘福新
昨日,公历2014年1月25日,夏历癸巳年腊月二十五,是昌乐县城年前最重要的一个大集了,因为到了腊月三十,就是年除日,老百姓俗称的“穷汉集”,何为“穷汉集”耶?皆因穷汉没钱一直靠到大年除日才瑟瑟缩缩地到大集买点儿年货,所以说腊月二十五是昌乐县城最重要的一个大集一点儿也不过份。一般来说,这个大集我是要赶的,主要是给老伴参谋所买的年货,有时候老伴疼钱(大部分女人有此特点),我就一言九鼎拍案定板了。可近几年我并不想干预老伴的总务主任职责,仅仅是作伴而已。还有,我带着数码相机,任务转变了,老伴从不勉强我,任我到处转悠拍照。所以说,我原拟的题目《陪着老婆赶年集》也就撤销。
特别说明的是,昌乐县城腊月二十五农贸城大集比起腊月二十三的乔官大集差远了,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昌乐腊月二十五的客流量很明显地比腊月二十三乔官大集少,基本上是空空荡荡,农贸市场只有“山会”还可以,大集其实远不如乔官镇的大集。第二,昌乐腊月二十五农贸城大集的年货内容显然地比腊月二十三乔官大集贫乏的多,只不过对联福字年画比乔官大集多。第三,许多民间的传统工艺,譬如焗盆子焗碗焗大缸、焚香散香的小用具等等,乔官大集应有尽有,而昌乐大集根本看不到。第四,乔官大集民情民俗十分浓厚,乡里乡亲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场面到处都有,而昌乐县城腊月二十五大集根本看不到这些和谐气氛,倒是吵架的看到了一帮子。
图片拍的不算很多,因为是难得的晴天,处理起来也畅快。这些图片扒拉了一下,分作两堆,一堆是农贸城腊月二十五大集商品价格调查,一堆就是拍摄花絮了。究竟在拍摄的时候有哪些花絮?且看以下图片和图片注脚。
1、农贸城腊月二十五大集客流量很少,也许那天比较冷吧?卖福字的不少,大街两边都是,这种货物唱主角了。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花絮。
2
3
4
5
6、青州黄楼万红花卉过来了,昌乐城里的花卉店铺没有过来的。这就是我拍的第二个花絮。
7
3
4、这位中年男子竟然能够说出我的名字?原来他是杨徐村的。我的堂妹与他一个村。我还托他捎给我二妹夫一张名片,名片上有我的新住址,省得二妹夫找不着我的门了。
5、过了一会儿,又遇到一个青年人,我看到黍米糕一个样子,一问,这个青年人与前边遇到的是父子关系。这是第三个花絮。
6
7
8、凡是认得我的帅哥美女都很友好。这是第四个花絮。
9
10、老远就听到吵架声。原来一帮子人横过时,卖花生的汉子(右)不知说了句什么?两边吵起来了,还有“下架子”的动作。
11、这件事儿我还就是想管一管。我看他们没完没了,就大声说:“快过年了,吵什么呢?你卖你的货,你赶你的大集去吧。”也许双方觉得差不多了,还好,借坡下驴了。这是我拍的第五个花絮。
12
13
14、刚给人家劝完架,走到这里一停车子,这个一脸横肉的中年人朝我一阵子大吼,我还没反应过来,问他吼什么?他又大声吼道:“你的车子放我这里,我怎么做买卖?”原来是挡了他的货物。我说,你这人这么大火气干吗?你不知道和气生财吗?我刚一停你就喊,即使停的时间长,你也该和气点儿吧?
15、让我说的没劲儿了!这是第六个摄影花絮。
16
17、这位中年人对我说:“你不给俺拍一拍啊?俺这摊子上有最大的毛主席像。”我说,我只拍你。这是第七个摄影花絮。
18、这位摆摊(衣服摊)的女子戴的帽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19、女子说:“你看西边过来了一个也戴着帽子的。”这是第八个摄影花絮。
20
21、摊子不小!也说明一个问题,大集上的人不多。否则,哪能有这么大的摊子?
22、一个中年男子对他的女儿说:“叫这个爷爷给你拍个照片。”这是应邀拍照。这是第九个摄影花絮。
23、不仅配钥匙,还卖钥匙环。我在这里买了一个。3元一个。这是我买的第一件物品。作为第十个摄影花絮。
24
25
26、“您是不是刘老师?”我问:“你是哪个庄的?”答曰:“中董的,俺姐姐你一定认识,她叫酆瑞玲,现在在东营。”我又问“你这杂粮煎饼怎么卖?”她说“3元一斤。”
27、这个才是货主。我忘记问她们是什么关系了?可能是娘儿俩。这是我的第十一个摄影花絮。
28、有三个男人从一家门头拉石头,我问多少钱?只听得嘴里咕咕囔囔。这是第十二个拍摄花絮。
29
30、这幅如片是腊月二十六(今天)上午在东山李市场拍的。我没有记住叫什么,好似有个“山”字。与黍米糕不是一种食物。
31、卖这种食物的妇女很和善,对我说:“你以前拍过的。”兴许用百度搜索“刘福新博客
东山李市场”就能搜出这种食物的名字来。这是第十三个摄影花絮。都说“十三”这个数字不好,那是老外说的,咱不讲究这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