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下)
——川渝之旅杂谈之二十七
刘福新
在这一集里我想谈一谈我的一个重要感受:大足摩崖石刻有颂扬佛经的内容,也有颂扬儒教的内容,这是中外文化的碰撞。
(三个大段删除了——可能这三段触礁了?)
大足石刻里有《父母恩重经变相》。现在就来简要说一说这些雕刻的内容: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它一直都是为百姓大众所接受并身体力行的一个道德规范。“孝道德”的推广与延续保证了封建社会几千年东方文明的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第一个把“孝”提高到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伦理观念高度的人是春秋时的孔子,在他看来,“孝”不仅是子女“孝敬”,“无违”父母长辈,而且还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所在,因此,“孝”在中国儒家纲常伦理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孔子的《孝经》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颂行天下,以致河南孟津的宋代石棺“二十四孝”线刻图和大足北山的《古文孝经》石碑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龛《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全龛造像的内容以中间一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左右各展开五组雕像。(单数排左,双数排右)
第一组:怀胎守护恩。一位“转动亦难”的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第二组:临产受苦恩。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古人常把生日称“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之不易;
第三组:生子忘忧恩 。 “初见婴儿面,双亲点头笑”。这组造像生动地刻出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此时此刻,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第四组:咽苦吐苦恩 。 母亲吃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吃东西先尝味,好吃的给孩子,难吃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第五组:推干就湿恩。孩子晚上尿床了,妈妈正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第六组:哺育不尽恩。一位丰腴健硕的母亲正无私的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组:洗濯不尽恩。孩子的洗濯之事大多是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虽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看孩子,听听他们稚气活泼的笑声,便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 第八组:伪造恶业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第九组:远行忆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
第十组:究竟怜悯恩。“究竟”为极至、最高之意,“怜悯”就是“爱”的意思。佛教不提倡“爱”,因为爱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他们认为爱和贪没有区别。他们提倡对世间万物要同情和怜悯。“究竟怜悯”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这组造像给了我们答案:画面上,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写: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这是原原本本的儒家说教,“色难”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即“承顺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可见,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
父母历经千辛把儿女养大,并不是只需要儿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孝敬,孔子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以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籍,需要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顺承他们的心意行事,在面对他们时能保持和颜悦色。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在造像下面刻有一句“知恩者少,负恩者多”的铭文,感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艺术大师们在这里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雕刻手法,跃然传神于石壁之上,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繁琐生活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并且每一幅画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回忆生活,在回忆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品味和认识生活,同时也使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在观赏中得到理性的升华。
由于这龛造像的世俗性远远超过其宗教属性,从而使得它不仅成为了反映宋代民间家庭生活的精湛艺术品,也成为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冲撞、依附,发展到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
1、我觉得大足石刻景区里这个导游论口才、论学识、论长相都是上乘。
2
3
4
5
6
7
8、这是我这篇博文感受的重点了。
9、这里引用了大藏佛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地狱变相》。
整龛地狱变相臆造的表现神权的恐怖场面,正是当时人间社会生活和封建法制的折光反映。造像从构思,选材到表现形式都显示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地狱中很多人物形象,其比例关系和人体结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同时,为了渲染地狱的恐怖气氛,匠师们在写实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夸张,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鬼卒和受刑者的形象。例如:寒冰地狱中的两位冻鬼。匠师们根据这一主题的要求,对其肌肉、动态和表情的刻画都运用了很高的夸张技巧,让人一看就强烈感觉到他俩正在哆哆嗦嗦打着寒颤似的;对于铁床地狱中 “吹火鬼”的刻画,匠师们有意地突出了他鼓足气的腮帮,紧撮的嘴和快要迸裂的眼珠;其他一些受刑人,匠师们又特别突出了他们惊恐万状的眼神和张大的嘴……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匠师们在塑造和提炼人物形象上的极高造诣。另外,诸如“黑暗”、“灼热”等词汇,在不能用绘画的色光来表现的情况下都被匠师们用巧妙形象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出来:他们用一对瞎眼夫妇在摸索行走来表示黑暗;用一个挣扎着身躯反手抓背的动作来表现铁床地狱的火燎炙烤。这些都是很富创造性的。
29
30
31
32
33
34
35
36、游客
37、游客
38、蚂蚱
39
40、知了
41、这一位是大足石刻一日游的导游
42
43、甘肃庆县刚考入广州大学的女生及其弟弟
44、返回时所拍:草鞋
45
46、回到了停车场。天空多美!
附网络摘录:
一、北山古文孝经碑 在北山佛湾 103
号窟《赵懿简公神道碑》两旁内外窟壁上刻有范祖禹敬书的《古文孝经》,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道”被儒家学说认为是首要的人世伦理道德,主张“百行孝为先”。《孝经》又分《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据传,秦始皇时,与儒家对立的法家人物掌权,搞了焚书坑儒,烧毁了儒家的全部经典著作,《孝经》也遭焚烧的厄运。刘汉王朝建立后,当初侥幸跑脱的儒生凭着记忆记录下来的《孝经》,叫《今文孝经》。后来,又在孔子的旧宅,发现了孝经的原文,就称为《古文孝经》。今文只有
18 章,古文有 22 章。除古文“闺门章”今文没有外,其他内容 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是分段设章不同而已。
二、我国自汉以后就有把儒家经典刻石的传统,称为“石经”。闻于世的有汉、魏、唐、蜀、北宋、南宋及清各代刻的石经。这些石经所刻的儒家经典有
5 种、6 种、11 种、13
种不等,但都没有《古文孝经》,所以马衡说是“寰宇间仅此一刻”,此话毫不过誉。在宗教石窟里面刻佛经是比较多的,刻儒家经典则罕见。这也是北山《古文孝经》的又一价值所在。
三、宝顶香会自明代以后十分兴盛。康熙二十九年(1690)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重开宝顶山记碑》:“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元明香火震炫川东”。宝顶香会顶礼观音菩萨,自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后四十五天均为会期,以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十九,为观音菩萨诞生日,为香会正期,尤为热闹。香客来自巴蜀各州府县,外及云贵陕等各省。民国
25 年王化云视察日记云:佛教胜地宝顶山,每届古历二月内,附近各县善男信女往来进香拜 佛者约十余万人。
四、现在宝顶香会期间的宝顶山石刻区,特别是大足石刻被重庆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除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以外,而更多的是成了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观光、进行文化交流、领略和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胜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