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满洲兵驻防城官房旧址(下)

标签:
寻访青州满城旧址驻防城官房旧址北城中街后一巷2号老宅主人颜士会杂谈 |
分类: 旅迹苔痕 |
我终于找到满洲兵驻防城官房旧址了!
从青州玲珑山南路开始走起,之后乘坐了一会儿公交车,下车徒步几分钟后,我拍下了第一幅图片——颐丰园宾馆,时间是8:36,待我寻到满洲兵驻防城官房旧址后拍下照片,时间是9:36,恰好一个小时。换句话说,我徒步行走了一个小时。我还是那句话,若是有那没耐心的人与我为伴,一定怨声载道;若是有那城府很深的与我为伴,嘴里不说,心里一定烦透了。当然,我不是说有旅伴不好,如果是旅行,还是有一二位摸脾气的旅友最妙。我只是想说明一个特殊问题:几乎没有人像我在寻访古迹中这么执著!
下面,我该说一说满洲兵驻防城了,满洲兵驻防城还有好几个称呼,如“北城”,如“满城”,如“旗城”,如“城外城”。还有一些不尊重满族人的叫法,本文不述。
历史长河穿行至清代,雍正年间,清廷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陆续在内地各要害城市建满洲驻防城以驻扎八旗满洲兵,如广州、镇江、开封、西安、德州等地均有驻防旗城的兴建。雍正八年至十年,清廷为山东地区陆防与海防的安全计,在南阳府城之北5华里处新建青州驻防城,俗称满城,即今天青州城区北城社区一带。
据悉,满洲兵驻防城官房旧址在青州市城区西北的北城村,生活着2700多名满族群众,他们是清朝青州驻防满洲八旗兵的后裔,北城村就是当年青州驻防满洲旗城的旧地。
青州满洲旗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历时3年,其南北长280丈,东西长240丈,总面积为74.664万平方米。城墙用三合土筑成,高1丈2尺5寸,底宽1丈2尺,顶宽7尺。城垛口2000个,雉蝶参差,雄壮威武。雍正皇帝钦定4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并为城内敕建的两座主要庙宇赐名。东大庙(供释迦牟尼)赐名“普恩寺”;西大庙(供城隍)赐名“福应寺”。另外,四门有4座重檐转角城楼,巍峨壮观;每座城门又分内外两门,有月城。四座城楼各置炮1门,架于月城之上。四门外的护城河宽15丈,各有青石雕花石桥1座,玲珑雅致。城墙下按地形设水匣3处,四面城墙各有箭台(俗称中心台)两座,不仅便于防护巡守,也增添了威严与气势。
城内建筑按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八旗布局,每旗又分前后两佐(满语称牛录额真),统称八旗十六佐。宁齐门的东侧是万寿宫,是清朝皇帝巡视满洲旗城时的行宫。万寿宫正殿高3丈,有殿房5间,雕梁画栋,金龙盘柱。宁齐门西侧是理事同知府(官阶六品),是旗城的司法机关。在旗城的正中有一座雄伟建筑———将军府(俗称“大人府”),府衙东西长50丈,南北长60丈,房85间。府衙东西两侧高筑牌楼式辕门,东辕门上书“青齐名郡”,西辕门上书“海岱雄帮”;辕门里分别题为 “澄清北海”、“保障东藩”,苍劲有力的大字标明了青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驻防八旗的任务。
除以上建筑,城内尚有左司和右司衙门。在十六佐(旗下设佐,满语称牛录额真)下又设十六处大房(各佐领办公处)。另外,还建有关帝庙、普恩寺、福应庙、弥勒阁各1座。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建16座土地庙。全城按编制设官署(俗称衙门)58所,公务衙门1所,共计房 742间;兵丁住房2016所,计房4032间;堆子房9处18间、四门看守房12间;匠役房、官学堂、演武厅及庙宇,共4899间。青州驻防满洲旗城毁于1947年,存在了215年。
如今,在北城村还保留着部分旗城官衙房、兵民住房。宅院是长方形,正房在北,东南方开院门,进了大门是影壁,房屋为砖木结构。官衙房四梁八柱,房面为合瓦,瓦檐雕蝙蝠式花纹;民房为单行仰瓦,瓦檐雕莲花式花纹,背头处有砖雕镂空桃形“福”字徽标。从这些保留下的房屋中,我们可看出昔日旗城建筑的精美以及满族住宅的特点。



12、因此,我不敢贸然询问任何一个人的姓氏,“您贵姓?”这句极为平常的敬辞这一回绝对滴不能用了。但我已经在拍摄这座唯一保留的满洲兵驻防城官宅之前,悄悄滴询问了一位走路的干部,他告诉我说,这座老宅的主人叫颜士会。这让我对这个家族产生兴趣,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金国的建立者是完颜阿骨打,复姓完颜,名阿骨打。既然这家主人姓颜,很可能他将前边的“完”字去掉了,只用了一个“颜”字作为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