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012-03-20 17:11:27)
标签:

马家河子

采访上篇

山东省立

昌乐中学

路北分校

分类: 昌乐村影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刘福新

 

自2007年以来,采访马家河子成为我的夙愿,因为我参加了2007年开始的《昌乐一中70年》编撰工作,又因我是《历史编》的责任编辑,作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的马家河子自然成为我迫切希望采访的地方。

3月11日,是个晴朗的天,在开发区教管办萧传祥主任亲自陪同下,我的夙愿得以实现。

马家河子,曾用名马家河,行政原属朱刘镇,今属昌乐开发区,大致位于开发区东北部。明初,马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因频临桂河立村,取名马家河。1981年更名马家河子。

刚进马家河子,我就让肖传祥先生停车,我想看看这个庄的地势和风物究竟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立时涌出一阵心浪——是谁左倚首阳山,右荫寿光平原,英娴的气度逼射齐鲁!文化灵旗徐徐扯开,国民政府时期的张仲甫先生朝我走来,向我展示一幅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画卷。清骨奇逸英风勃发,该怎样诠释张仲甫的素带与华缨?一个国民政府的昌乐县原警察局长临危受命,接任了昌乐县长一职,从此后昌乐在沦陷区呼啦啦挑起了一面教育旗帜,这是何等的光彩?

我仿佛看到灿烂的花朵在这里蓦地开放,我恍然听到抗战时期师生在此地跑步的声音。让历史镌刻凝思,让四野勾勒笑容,也让一滴笑泪点燃神秘的马家河子苍穹。

请让我引用迄今尚健在的滕学忠先生在其《路北分校学习生活片段》里的前两段叙述:

我是一九四四年考入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中七级的。

我们中七级教室是东屋,位于校园中部偏东,正对学校西大门,偏北的北屋是简二级,偏南的南屋是简三级。校园最东边土坯茅草房也是东屋,自北向南依次为中六、中五级教室。校园正中是一土筑平台,主要用来升国旗,每天早晨升旗后,赵理卿主任领读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每当此时,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有庄严神圣之感。土台北边房舍是教务、训育两处,再向北是伙房,可供百位同学就餐。

此次采访,还多亏了肖传祥主任的一位朋友,此人43岁,叫赵延东,是马家河子勤劳致富的标兵。赵延东寻到了就在原址居住的两位老人,才基本弄明白了“山东省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原址的情形,高兴是路北分校的原址大体还在,起码留下了一个空场,遗憾的是原址风光不再,只能靠马朝云和李凤兰一对老夫妇来指着四周讲述了。

                        2012年3月20日17:10完稿

 

此文在昌乐传媒网的网址:http://www.clcmw.com/clcmw/shdhh/2012/03/21/022800.shtml

 

 

【3月11日所拍图片】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从南边进入马家河子,一条宽阔整洁的南北大街呈现在我面前。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村南有一片果园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3、村南有一条东西道路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4、遇到一个环卫工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5、马家河子村西南一瞥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6、村中一条东西街道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7、勤劳致富的赵延东开着车来了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8、老农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9、这个墙根和树木就是路北分校院落的南端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0、路北分校就在这一片空场里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1、正察看着,过来了一辆车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2、这个干葫芦就是路北分校的西大门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3、马朝云的老伴李凤兰娘家也是本村人,她在讲述路北分校的大体位置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4、马朝云李凤兰老两口居住的大门就是原校址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5、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6、离开了路北分校原址,到别地方拍片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7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8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19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0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1、桂河原河道,现在已经改道了。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2、马家河子村北部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3、我们去看赵延东的饲养大棚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4、饭店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5、没想到昌乐经济开发区中学就在马家河子呀?肖传祥主任说:“这里马上就要搬迁了,刘老师别拍了。”我说:“这所学校很有意义呀,国民党张天佐的路北分校在马家河子,如今的开发区中学又在这里,这不是此地对于教育的贡献吗?当然了,也是冥冥之中在延续着以前的教育呀!”



马家河子采访记(上)——路北分校原址                             26、将要放学的情景

 

 

 

                附:山东省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概况

 

赵建修(台湾)

 

抗战前山东省较大的县份,率多有一县立初级中学。州府之地则设省立中学,计有十校。有者兼办高中,如六中(曹州)、八中(烟台)是也。青州十中颇负盛名,却无高中。昌乐本乃一贫瘠小县,虽位胶济铁路之中点,终以民风不开,教育非常落后。迄抗战前夕,仅于孔庙前院,设一师范讲习所,似只一班,一年毕业,速成班也。此一批小学教师于抗战期中,发挥极大效能。

民国二十六年腊八日(1938年1月9日)昌城沦陷,县政府撤退至南乡山区,警察局长张天佐组军抗日,成立游击部队,接受八区专员厉文礼(字郁周)番号“独立第五团”,嗣后省府赋予保安第五团番号并兼昌乐县长,县政逐渐展开。民国二十八年春,我毅然弃家南下,参加抗战工作。县府正在下皂户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赵伯枢师长教育,竭力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之制度,诚属高瞻远瞩之举。当年昌乐面积3292平方市里(823平方公里),人口225362人。除铁路一、二两区为平原外,南境尽属丘陵地带。大部地区仅产花生、地瓜、棉花等耐旱作物,有者甚至寸草不生。生活之清苦,未历其境者殊难想像。

昌乐中学创立于民国二十八年秋,校长刘裕坤(字厚民),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为人忠厚笃实,为昌乐县名绅王清海澄波先生之乘龙快婿。因校舍屡为日寇焚毁,校址多次搬迁,后在刘家沟复校。

迨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后,日军节节败退,局势渐趋稳定,县府因铁路以北青年学生升学不易,乃于三十一年秋决定假马家河子村,设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以便救济半沦陷区之失学青年。派赵世法(字理卿)出任分校主任,且于伪县府以“于家庄小学高级补习班”名义备案。因于、马二村仅一箭之遥,敌伪无所疑也。

民国三十年秋,我正毕业于山东省抗战时期之最高学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第一届”,遂应聘为该校国文教员,兼办训育工作。孙文灿(字魁南)任理科教员兼教务,赵挥五任事务。另有李树铭(字梓材)、王鸿亮(字秀明)等人。旋即展开工作,先招收中五与师二两班学生各50人。

昌乐北境本乃精华之区,学生程度颇为良好,仅历数月,即已按部就班,展开紧迫课程。校舍距敌伪不足八华里,而能高悬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书声朗朗,弦歌不辍,实乃抗战精神使然!教学使用伪课本,却不受伪教育。

抗战期中,求才不易,有些专门课程非一般教员所能担任,如农业、地理、体育等冷门课,因无法聘任专才,不得不由我穷凑付,曾一度教过一学期英文,学生戏称我为“全能老师”,其实是非常时期之非常措施。

乡村学生大多数规规矩矩,志在求学,极少顽劣者。但智商较高者比较活泼,偶一过分,难免犯错。我为维持校规,不得不严加管束,是以学生称我为“闫王爷”,而以浑名加之。如今看来,确实过于严苛。也曾读过“爱的教育”一书,知道不应该体罚,但当时年轻气盛,兼以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竟以“爱之深责之切”自勉。以现在教育制度言,我确有过!故来台后,凡遇昔日同学,辄先致歉意。幸当年学生多有传统美德,大有“一日为师,一世为父”之概。有者续受高等教育并任高职,仍彬彬有礼,合于“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之先贤作风。

回忆在敌伪环伺之下,兢兢业业,不避艰困,师生合作,同生共死之环境下,发挥“抗战精神”。中五、师二顺利开课后,又因落第失学在家闲荡者不少,殊为可惜,因而另成立补习班,半年后续招收中六、师三两班。由于大敌当前,环境险恶,反而砥砺学生加倍用功,力求上进。

在师资方面,增聘了一些由北平回乡者。彼辈虽来自敌伪大学,但理科课程并无二致。他们旨在取得抗战名义,不嫌待遇菲薄,而特别努力教学。后因山东情势紧急,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字孝侯)率部撤出鲁境,省政府相继迁至皖北阜阳(主席牟中珩字荆璞),以致山东防务空虚,中共坐大。民国三十四年暑假期中抗战胜利,邻县寿光沦为共区,昌北藩篱尽失,学校被迫迁至城南五里庄延期开课,尚称安谧。半年之后,中五、师二同时毕业,由我导演民廿六东方杂志附刊之四幕话剧《文凭》,虽属外行,却非常成功。即长于此者之徐启元,亦多赞誉。在哈尔滨教育学院任教之郭树文(中六级),曾来信提及此剧演出印象深刻,五十年来记忆犹新。其实非我之功,乃学生优秀,一点即通也。当时驻防昌城之八军荣一师政工人员,观后大加赞赏,奖评“甚佳!”

嗣后校本部派阴教官来分校任职,我即转职吴家池子本校。校舍系胜利后新建,栉次鳞比,气象一新,乃广为增班以收容附近沦陷区之学生。包括高中、初中、师范、乡师等,共计四十余班,学生两千多人,是山东省立昌乐中学之黄金时代!以霍校长树楠(字梓坡)之教育声望,聘请大名鼎鼎之师资多人,如王笑房、刘桐轩、巩章武等是。吾于不知情之情况下,被任为“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昌乐中学分团”书记,主任系前支团部大将高鲁生,此时正任昌中训导主任。县分团股长有三,学校分团有六,股长为:李云汉、刘百魁、尹公斗、宋继修、陈会杰、卞玉玟,都是高中部优秀学生。可喜六位均已来台,且各有极高成就。

一年之后党团合并,惟学校分团无处可合,遂一仍存在。高主任专职训导,对团务从不过问,命我全权处理,以致公文堆积如山,我原不谙案牍,又需教十八班公民课,且有一段时间,因初中毕业班驱离几何老师,校长令我暂代,真正是“案牍劳形”,好在年轻“幸未辱命”!

分校在马家河子时代,当年讳莫如深,有二案件迄今不知其详。查“宗润霑”者(字汝农),沂水人,其胞弟宗润彬,系铁中同级不同班同学,但无深交。此人似第一师范毕业,抗战前任职青岛某报社,曾在山大旁听(自称山大毕业)。抗战后曾任职山东省民生银行,言及鲁南山区物资缺乏,印制钞票非常困难,流通市面者仅伍角券一种而已。吾攻读政治学院时之官费,即悉为该券。宗氏携眷住于家庄,仅闻村民对其略有微词。在校时,彼以山大同学之谊,极力拉拢孙文灿。斯时有其夫人及三子,尚有一老岳母有如女仆。六口之家,衣食无虞,昌乐人可云待之厚矣。后曾短期赴寿光工作,为共军俘虏。释回后返昌乐,无何即全家遇难。又有教员张镜秋者,战前任青岛四方铁小教员。此人似有脑疾,常胡言乱语大放厥词,亦同时不知去向,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书记长陈诚之派令,自无疑虑,但学校风风雨雨,村人紧紧张张。宗、张事件迄于今日,仍不知因由。宗某究为何罪而祸及全家?时至今日,被杀者死矣,杀人者亦死矣!似此无头公案,古今所在多有,若以新名词言之,乃“白色恐怖”也!

民三七之四月二十九日,昌乐守军以潍县已失,即行自动撤退。改朝换代,惨不忍睹,我家遭受尤甚!房屋全被拆毁,粒米无存,悉为徵收迨尽,内子受尽种种迫害而死。彼虽学历不高,却是党员兼团员,堪称“为国捐躯”。抗战期中,内子任职县妇女会,推行放足运动,传授毛织技术,可谓功在国家。五月二十九日凌晨我终于冲破铁幕抵达青岛,而家中靠她一人撑持,心力焦瘁,死而后已!我虽返乡数次,竟不知葬于何方,虽有心将其迁葬烟台青龙山父墓之旁,亦有心无处著力矣。自身原有落叶归根之议,但考虑再三未能成行,虑儿孙不足恃也!

民国八十六年教师节,同仁寿、来禧三人出名,邀请在台分校校友,初次聚晤于台中市。计出席十六人,来自四面八方。颠沛流离,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有一段艰苦奋斗经历,大时代中,夫复何言?忆当年均乃青少,而今都已鬓发苍苍目视茫茫矣!不无“白头宫女话天宝”之慨。惜乎来去匆匆,言犹未尽而怆然握别。人生本是“离多会少”,无怪古人“秉烛夜游”,乃补参商难见也。

念来台之分校校友,各有其奇特历史与珍贵典故。既有人生苦短聚少离多之憾,何不各舒所忆,以彰显我“营陵执著精神”!遂与来禧等筹划刊印《路北分校特刊》以资纪念!

 

                          中华民国八十六十月十日定稿于台中市

 

附:作者自传

赵建修,原籍河北省三河县人。明朝中叶,先祖成公宦游山东昌乐,政声远播,又以子孙繁衍众多,遂籍焉。原住北关,宅院局促。于光绪初在县城北门内购置广大土地,建屋多椽,栉次鳞比。当时拥有良田百亩,称首富焉!

民国肇建,因经营榨油业而失败,逐渐凋零,人口众多,几难为炊。伯叔辈不得不外出谋生。我以民十七革命军北伐而失学,虽去青岛借读,仍耽延一年而入中学,以致民廿六高中毕业遇抗战,无法去大后方升学(胞弟已调重庆)。山东虽然沦陷,点线而已,省政广及八十余县。沈主席鸿烈(字成章)素重教育,特由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创办“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救济失学青年。后改师专,再改师院。

抗战之初,我任初级小学教员,后任一完全小学校长。迨政治学院毕业后,由霍师梓坡推荐任教省立昌乐中学,并创办第一分校。惜乎国家不幸,战乱失败,避难来台,不觉半世纪矣!

 

 

此文在昌乐传媒网的网址:http://www.clcmw.com/clcmw/shdhh/2012/03/21/02280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