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唐村采访纪实

(2011-09-15 20:50:40)
标签:

采访山唐村的背景

山唐村是昌乐中学分校

少姑家老姑家

马沟挖野菜的经历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山唐村采访纪实

             山唐村采访纪实

 

                    福新

 

 

山唐,行政隶属乔官镇,位于镇境北部。明洪武二年,唐姓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倚方山,遂以地势与姓氏取名。说起来这个村庄符合了两大起名特点,一是以标志物命名,二是以百家姓命名。

我对这个村庄最早的记忆,是走亲戚。此村有我一个“替头老姑”,说起“替头老姑”这四个字,可能许多年轻人不理解,用一句最简单最质朴的话叙述,就是一个人的亲老姑出嫁后病故了,老姑夫又续娶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替头老姑”了。我家前几代女人不旺,老姑有三个,大老姑嫁到杨徐村,三老姑嫁到山唐村,都年轻轻的病故了,也没留下后代,只有嫁到城北小龙角的二老姑是亲的。不过,这两个村的“替头老姑”都很善良,待我很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我有两个少姑,此叫法是与老姑比较而言,大姑嫁给了临近的边下村,只给我留下了一个表哥;二姑尚未出嫁就夭折了,与北夏村(我刚发过北夏村博文)一位早夭的小伙子结了“阴亲”,葬在了北夏村。

山唐村老姑夫成分高,那年头讲阶级斗争,表叔说媳妇困难,将表姑与人家“换亲”了。表姑不高兴,与家里人争吵,曾多次到我家“避难”。

山唐村还有一个服期很近的老姑家,表叔很厚道,表婶很俊俏,听人说,是因为信教走到了一块儿。老姑的长孙——也就是大表弟曾在昌乐二中工作过。

说到少姑,还有一个服期更近的,是我亲二祖父家的二姑,岁数比我小,嫁到了山唐村。2007年,我在县政协两位编辑陪同下采访过山唐村,主要目的是看一看这个民国时期昌乐一中的“山唐分校”地址,亲自体会一下彼时的分校氛围,但山唐村没有那个时代的老校友,却得知南边不远的方南刘有一个在山唐分校上学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次采访,我抽空探望过我的二姑,可是因为时间太紧,还得到方南刘采访,所以只与二姑说了几句话就辞别了。

说到山唐,小时候还有一件事,令我难以忘怀。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挖野菜是一件大事,一个星期天,我沿着“马沟”溯流而上,马沟是我老家小埠前和大埠前之间的一条小溪,其地理位置离得大埠前近一些。当走到山唐村附近,沟汊里一块“刀把子”地上长满了曲曲芽,不由得一阵惊喜,没带剜野菜的工具,手指头都磨出了血,一大筐子呀,掺上一把地瓜干面子就可以熬一大锅了呀!1960年,饿殍遍地,如今的年轻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时的惨景……所以那一筐子曲曲芽不啻如今的山珍海味,甚至比山珍海味还贵重!

因为不认识从邵家庄出村后那条东西土路,径往南行,走错了路,到了北夏家庄。不过,走错了路有走错路的收获,不仅拍摄了北夏家庄的集市,还让我存在心里多年的地理位置纠正过来了。少年时跟着叔父走亲戚,春节天短,又是步行,远的一天只能走一个门,而到山唐村和北夏家庄是两个门。按惯例,先走山唐“替头老姑”家,午饭后返归时再走“结阴亲”的姑家。在我印象里,北夏家庄是在山唐村东北边,极有可能是在大雪里迷向了,才有了第一次错误的印象,老是改不过来。可见第一次记忆有多重要!

此次采访,一到北夏家庄,我就吃一大惊,原来山唐村在北夏的东北边呀!少年时走亲戚整个方向掉了一个大个儿。

虽然到山唐采访的计划是早就拟定的,可在北夏拍集市却是临时决定的,出北夏村已经很晚了,边下河南村的喜宴还等着我呢。不过,我还是拍了不少景物,其中包括昌乐一中山唐分校旧址。山唐分校原址早就被新建房屋取而代之,只能拍摄大体地段了。可村民还算友好,尽量叙说当年校址周围的情形,可见校址变动还是不几年的事儿。著名的科学院院士刘振兴就是山唐分校的学生,其他名人也不在少数。山唐分校校址如今杳然无存,让我感叹世事的沧桑。

最后我要说的是,山唐村的村主任很娇横,竟然对我不理不睬,驾车径去,连句话都没说。

那天中午,山唐村后街有五六个村民,我与他们打听村干部在不在家,没别的意思,只想打一声招呼,说明我来拍片子了,要发文了,仅此而已。那几个村民见一轿车由东往西驶来,连忙说:“我们村主任来了。”我到路中间招手,车停了,车窗里露出一个头,我说:“我是来采访的,要拍摄几幅图片,然后发在博客和昌乐传媒网。”还没等我说完,他驾车径去,竟然没说一句话。可能他看到了我那辆借自边下河南村内兄的破自行车,可能他看到了我这谢顶老头儿,可能他以为我没饭吃了来讨饭,可能他以为我是个骗子?可能……

但不管有多少“可能”,你总得问一问我是干什么的吧?如此摆谱如此做派,不是骄横又是什么?

这里补充两个细节,我走到山唐后街时,一个青年男子立即认出了我,他问我“你是姓刘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村民认出了我,说明这个小伙子看昌乐电视,那个村主任呢,看电视吗?连昌乐电视都不看的村主任能合格吗?另一个细节是,我回到边下河南村喝喜酒,期间有人说了一句:“山唐村以前醬(醬:土话,牛的意思,厉害的意思)不起来,如今可醬了!乔官镇书记就是山唐的。”我猛然里想起,乔官镇书记是唐文宁呀。偶尔听到这句话,令我五味杂陈,唐文宁也许不知道因为他带给山唐的影响吧?那个村主任牛气冲天,唐文宁或许不知道吧?

最后,我从县政协编写的《昌乐同乡录》(1995年版)里得知,山唐村有个萧凤林,1948年参加革命,从江苏省粮食局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任上离休。

                        2011年9月15日20::20完稿

 

【纠正】

2016年7月7日1点30分,因刚发了《寻找故乡小溪“马沟”的源头  下集》,想把这篇2011年的文章贴过去,重读这篇旧作,突然发现,写错了一件事儿。“替头老姑”是上庄,不是山唐。正文不删了,但换一换文字颜色。

 

 

 

我在昌乐传媒网发此文时,改了个题目《山唐采访三题》,文字和图片有删节,网址如下:

http://www.clcmw.com/clcmw/shdhh/2011/09/17/004700.shtml

 

 

 

山唐村采访纪实  1、我出了北夏村之后,看到了这条南北路,这就是通往山唐村的路。

山唐村采访纪实2、途中看到山唐村南有一条沟,这条沟可能是“马沟”的上游吧?但我又记得马沟是在山唐村北边的。

 

山唐村采访纪实                          3、山唐村西边的小油漆路,这儿是山唐西南角。



山唐村采访纪实                                      4



山唐村采访纪实                                           5

山唐村采访纪实                          6、一条东西街,街道就在山下



山唐村采访纪实                          7、我一猜,也许这儿是我一个服期很近的老姑家



山唐村采访纪实       8、这儿有几个乘凉的村民,我借来的自行车就在路侧。那个村主任驾车由东而西迎面开来,我不知姓甚名谁,但我记住了他的骄横!



山唐村采访纪实                                  9、一幅温馨的画面!



山唐村采访纪实                                  10、就像一首田园诗!



山唐村采访纪实      11、昌乐一中山唐分校旧址就在这里。这条砖铺的路面和这所房屋就是山唐分校校址。



山唐村采访纪实            12、原校址朝北一溜房屋。这条南北胡同的东面(图片右边房屋)就是旧址。

 



山唐村采访纪实        13、我还听说,山唐分校南大门外有几棵虬龙状的粗大松柏,如今早就没影了。那可是风水呀!破坏风水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功绩!



山唐村采访纪实       14、有村民告诉我,支书就住有车的地方,我哪儿也不去了,既然吃了村主任的白眼,我没有心情了。就在这当儿,老伴打我手机了,“大伙子都等着你呢,快回来。”



山唐村采访纪实                  15、我要从一条土路走近路到边下河南村赴宴了。



山唐村采访纪实                     16、我走的就是这条东西方向的土路。



山唐村采访纪实       17、从土路折入了那条南北油漆路,我在邵家庄南边,也就是山唐村西边,拍下了方山主峰。



 

我在昌乐传媒网发此文时,改了个题目《山唐采访三题》,文字和图片有删节,网址如下:

http://www.clcmw.com/clcmw/shdhh/2011/09/17/004700.shtml

 

 

【相关资料和博文】

 

(村庄故事)北夏家庄大集 (2011-09-14 00:00: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dsnz.html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一) (2009-05-02 21:05: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d86m.html

 

(散文)享受野菜的美味 (2009-04-29 20:41:4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d71s.html

 

(图--文)赶方山庙会的路 (2010-08-09 12:05: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kw9j.html

 

 

附:《昌乐一中70年》一书中的《历史篇·山唐分校三人谈》

                            山唐分校三人谈

 

                           刘可群  高恒山  刘成先

 

说明:此文是我采访刘可群、高恒山、刘成先之后写成的,他们只提供大体往事基本线索,文字由我写成,后又经几位编辑审阅修改而成。此文载于《昌乐一中70年》一书,属于第一编《历史篇》,而《历史篇》的责任编辑也是本人。编辑部规定编辑最好不署名,所以《历史篇》许多文章是本人所写,署名却是其他的人。单凭此文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方南刘的刘可群老校友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编者按:山唐分校位于方西乡山唐村,1943年9月建成,1944年1月正式开学。学校仅设简师班,旨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共招收三级,1944年1月招收简四级,同年8月招收简五级,1945年夏招收简七级,三级学生共150余人。赵承懋任分校主任;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股。1946年夏,并入吴家池子校本部。刘可群、高恒山、刘成先皆为山唐分校校友,分别回忆了关于山唐分校鲜为人知的史实及逸事,兹辑为一篇。

 

(一)

 

说起那个年代,真是不堪回首。民国二十六年农历“腊八日”,也就是1938年1月9日,昌乐县城沦于敌手,县长王金岳带领政府机关撤至南部山区,继而又逃往临朐县境。此时,张天佐任昌乐县公安局长,他毅然将王金岳手中的昌乐税款全部扣留并返回昌乐出任县长。在昌乐,他不仅组织军队抗日,还兴办教育,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山东省立昌乐中学本校与分校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昌乐中学建立后,张天佐出于方山一带地形特殊、丘陵遍布、民风淳厚、生源丰足且又便于与鬼子周旋的考虑,便在方山南坡的山唐村筹建分校。1943年9月建成开学。

在一个小山村建学校,这在我们当地是一件分外隆重的事情。附近居民,不论是绅士商户还是普通农民,有钱者出钱,没钱者出力,无不响应。建校期间,张天佐带着教育科长赵伯枢亲自督办,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至今还津津乐道。

那年,我正好小学毕业,所住村距山唐很近,可说是占地利之便,当然不能失去这一大好机会,于是前去应考,结果如愿以偿,成了山唐分校简师四级的一名学生。当时的排序是根据益都师范排的,因为当时的益都师范流亡昌乐,是昌乐中学编制的一部分。那时,为了不致混淆编制,马宋本校的简师是甲、乙,山唐就排为丙了。

不久又招收简师一个班,为简五级。两级学生达90余人,分别于1945年冬季和1946年夏季毕业,分派到各村小学当教员,成为发展乡村教育的主要力量。

在老师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赵承懋先生。赵承懋,字蔚芝,任分校主任,可我们当时不知道他的职务,开始时称呼他校长。后来才知道,他是山东大学高才生,1942年来的昌乐。据说是张天佐打听到他学问渊博,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奇才,才想方设法高薪聘请来的。他有个外号“活字典”,不仅因为他识字多,更重要的是他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善于钻研,特别对古典文学极为熟悉。他给我们上国文课,平日里话不多,可一旦上了讲台,便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学生无不深受感染。还听说他与其他老师们谈讲典故,总是见解独到,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说。其他老师也都十分佩服。

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环境十分恶劣。鬼子占着西边的北岩街和边下街,经常下乡清查围剿。为了与其周旋,学生都做了两手准备。鬼子来了,便摆上“新民课本”;鬼子走了,马上换成国民政府课本,就如捉迷藏一般。

就在日本投降的那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学生相约逛方山,北岩炮楼的鬼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二日,会同边下的鬼子径直到山唐分校,逼迫师生去北岩据点,一个鬼子头目让翻译官追问“念什么书?”学生回答“念的新民课本”又问“到山上干什么?”我们回答“星期天到山上玩耍”。鬼子头目看到谁脸发黄就关押谁。国文教师徐官邦、数学教师于国胜被鬼子扣了。于国胜老师是歇头仓人,胆子极小,吓出病来,不到半年就死了。

同学中后来成名的不少。刘振兴就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是科学院院士,与我一个班,很聪明,学习拔尖。同学萧凤林、夏致远、夏来泉都在南京工作。当年我们班有49人,现在只剩十来个人了。

印象最深的老师除了赵承懋先生,还有古典文学教师苏文锦,代数教师朱光前,英语教师李伯舟,教育心理学教师赵志超,音乐教师姓赵,是李伯舟的妻子。

 

(二)

 

山唐分校位于县城以南20华里,坐落在方山脚下,校址就在山唐村的西北角,校舍的北面是方山。由北面过来,必须经过一条山沟,沟内有泉水,由东向西流,水虽不大,却也清澈透亮,凉甜可口。在沟里偶然也能拾到蓝宝石,但那时还不知是宝,只当是蓝色的石头,随手扔掉。校舍的南边是南、北夏两村,东南面是方南刘村。学校创办于1943年,有教室10间,办公室两间,伙房3间。校门口外有几棵古松,树根裸露地面,错综盘结,呈盘龙之势。

学校只有三个师范班,分三个年级,第一级叫简四,第二级叫简五,第三级则叫简七,因为在校本部有个班已叫简六。三级学生累计140人左右,全是农民子弟,贫困生占百分之九十五。这应了那句老话“有钱的上中学,无钱的上师范” 。

学校教职员工共有10人,校长是赵承懋,兼上语文课。赵舒泰,字志超,是水利专家,教我们数学。王烈卿教代数、几何,李伯周教教育心理学,赵光英(女)教音乐。还有张继明、郑先生、于先生等。

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作文是以文言文为主,必须会写八股文章,文章要四六句子。写字以毛笔为主,很少用钢笔,连算术作业也要用毛笔。课程比中学多两门,分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

这三届学生,毕业后都当了小学教师。建国后,大家各奔东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很多人做出了成绩,更有的成名成家。最出色的是刘振兴同学,是科学院的院士,这也是我们山唐分校的荣耀。

 

                                       (三)

 

我在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上过学,但时间不长就退学了。小埠前村离山唐不远,亲戚间往来频繁,即使不上学的村民也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

对我来说,记忆最深的是校长赵承懋。他是邵家庄干过国民党区长的邵万贵的女婿,大概是大学毕业来山唐任职后结的亲事。他中等身材,做事干练果断,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他。记得1944年秋天,我们简五级第一节课《总理遗嘱》,就是赵先生上的。因为还没有课本,只有在黑板上写,他的粉笔字不仅写得快,而且很漂亮,下课后谁也不愿意擦掉。讲完后,他很干脆地要求我们第二天必须背下来。赵老师毛笔字也很拿手,再加上满腹经纶,在周围很有名气。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什么的,都求他写对联,他也从不推辞,在周围村子里很受尊敬。

当时,紧邻的方山寺院有五个和尚,最出名的叫长经、长盛,还有两个小和尚十田、十横,另加一个勤杂工老和尚。这位老和尚因为说话“娘娘腔”,人送外号“老婆胎”。传说长经和尚学问不浅,自恃才高,有些自负,听说山唐分校有个饱学名士赵承懋,心中不服,就想验证一下。有一天,长经和尚托故到山下化缘,请赵承懋先生写化缘牒文,赵先生一开始还谦让,但逐渐看出对方隐怀不服之意,也就不再谦让,他饱蘸墨水,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直把那长经和尚看呆了。恰好附近夏家庄的一位老秀才夏九经也在场,看了牒文啧啧称赞说:“赵先生写的牒文真乃绝品也,老朽自愧不如!”

 

 

我在昌乐传媒网发此文时,改了个题目《山唐采访三题》,文字和图片有删节,网址如下:

http://www.clcmw.com/clcmw/shdhh/2011/09/17/00470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