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图片取自博友“乡间小路”的相册)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昌乐传媒网——文艺百家
http://www.clcmw.com/clcmw/wybj/2011/06/16/081718.shtml
刘福新评论小集之十一
刘福新
这还是去年自选的评论,今夜扒拉自己的资料,在D盘看到了,发于此。
说起评论,去年四月份我整理了不少,这一辑还是去年四月里的,只是由于繁忙,以至于冷忘了。今年也一直想整理,却没能完成。
谨将《刘福新评论小集》之七、之八、之九、之十贴在相关博文里。我看了一下,都是去年四月里的。
刘福新
读好友清竹转载文章《揭秘五道庙》
2010-04-20 18:05:47
这篇文章太好了,我正好用的上。
因为明天我要与老伴去潍坊五道庙赶庙会。
前天夜里我在于家干先生的“浮烟山三月三庙会”博文里提到了没捞着赶浮烟山庙会的事儿,于先生回复我说,三月初八有五道庙庙会,我当即决定前去游览,于先生有在我留言板留言,说是去了他负责接待。贤弟若是有空,何不一起去拍摄几幅图片?我也趁机向你们学习一下拍摄技术。但我没有于先生手机号码,于先生也没在纸条箱说明。
至于“铁大人”或者“铁老仙师”,我曾发过一篇博文,细述了这位“老师傅”的“原籍”——昌乐县乔官镇梁家庄村,那是我二姐夫(连襟)的村子,那棵老槐树迄今还有,就在我连襟的北边路东很近的地方。
而且只有梁家庄的人可以叫它“铁大人”或者“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只能称其“老师傅”,不能带“铁”字的。
刘福新2010-04-18 19:35:18
读紫荆之挚小说新作:
刘福新2010-04-18 19:29:18 [举报]
老弯是一个善良、正直、坚韧、勤恳的妇女,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妇女的多数,那里面凝聚着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反观如今的中国妇女品德,似乎有着衰败的趋势,这一个大流向值得我们警惕!
刘福新2010-04-18 19:32:51
我在整理了好友文翁的点评之后,您的点评早就整理完毕,明天20点之前,发您的点评精粹小辑。我得在您这里翻腾一阵子,看下载哪几幅图片合适?(包括博文配图和相册图片)
刘福新2010-04-18 19:44:34
再读文翁《又到清明祭扫时》:
看到文章结尾的一大段抒情,不仅感叹不已。
——“杜甫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逝者确长已矣了,存者却应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起码扪心自问之时,能毫无愧疚,只有这样才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和最好回报。愿每个活着的人都健康—内心和肌体,幸福。愿眼前不再像今天这样天气阴霾、冷风飕飕,而是既清且明。”
是呀,活着的人“应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起码扪心自问之时,能毫无愧疚,只有这样才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和最好回报。”
是呀,“愿眼前不再像今天这样天气阴霾、冷风飕飕,而是既清且明。”,不知天气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刘福新2010-04-18
20:15:21
读胡杨林小松《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支付到何时停止?》
如今中国的孩子缺少了旧时的优秀传统教育,因为旧时代的启蒙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概推翻了;
现时代(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又没有一个比较可行的教育计划,不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就是“反潮流”、“怀疑一切”,再后来是“一切朝钱看”,这样的教育轨迹回顾起来有多么可怕!
更为可怕的是,如今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新闻媒体)总在强调“如何对孩子进行理性教育?”理性也好,温柔也好,其中心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不是不可以,但社会却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孩子如何对待父母对待长辈?
旧时是讲“孝道”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大多数是“以孝治天下”。现在都批判了,推翻了,被当成洪水猛兽处理掉了,但为何不沉下心来想一想:“为何那些时代的‘问题孩子’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啊?”现代的孩子突然就多起来了呀?
倘若将以前的教育理念完全推翻,是否是一种错误?传统的东西,譬如从小就学习“礼仪进退”(忘记那句原话了),学习孝敬长辈,都统统视为垃圾抛弃,难道不是泼水将婴儿一块儿泼掉了吗?
现代执掌媒体的具体操作者又多是青年人,他们(她们)一直被现代的十分荒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毒害着,媒体报道动辄就是父母的教育失误,动辄父母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即使一个孩子弑父、弑母,造成天大恶性惨案,也必定挖出父母的错误,给那些死有余辜的青年人少年人千方百计地开脱。如此下去,家将不家,族将不族,国将不国。如若不信,走着瞧吧!
即或国家有法律,譬如您文章里载明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免除。但对成年子女的抚养则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成年子女没有劳动能力或因特殊原因不能独立生活的,父母可根据自己的负担能力以及子女的需求情况,全部或部分负担生活费。”
这也不管用。因为一个大气候已经形成。呜呼哀哉!
刘福新2010-04-18 20:53:34
读好友浪子的寂寞《冬雪犹可御,春寒更伤魂》:
刘福新2010-04-18 20:51:43
文后一首诗,画龙点睛矣!略改几字,附议。
劣候犹可御,心寒更伤魂。
金屋拥妓者,不是养民人!
大作原玉:
冬雪犹可御,春寒更伤魂。
金屋谈笑者,不是护花人。
刘福新2010-04-18 23:33:27
读好友申海军《尊严是什么》:
刘福新2010-04-18 23:30:24
赞成您这句“不食嗟来之食,靠自己的能力坚强地活着恐怕更是一种尊严。”
但我细琢磨了一下,这个河南老头,既然家里有儿有女,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片五环之外的不毛之地扎下了根,过起了这“天为屋顶地为席”的生活。那他一定有苦衷。
这几日看《老牛家的战争》,那一会儿看到中秋节时候,老牛背两个儿子撇在了敬老院,幸亏女儿、女婿去接他过节。
这就怪了呀?如今这社会做个女人真幸福,对吧?怪不得老人都恨恨地度弄出一句“年头哪!”
什么年头?是什么党派zhizheng的年头?怎么国民党立的军政大员都带着自己的爹娘,一到XXX那儿就突然变了呢,多数带起丈母娘来了。世道人心啊,上梁不正下梁歪,还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说做个女人好,是牢骚话,但我不是指所有女人。可是细细思考,亲敬岳父岳母,疏慢自己亲爹亲娘,是如何从小溪流发展为大江大河的?这里面,女人应该负很大责任吧?因为嫁了男人的女人若不是偏向自己父母,置公婆于不顾,男人也不至于那么丧尽天良?你看吧,《老牛家的战争》肯定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因为这部电视剧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那就是男人失去阳刚、女人失去阴柔的时代,伦理覆没的时代。
其实,这样极端恶劣的伦理颠倒、人情乖戾、社会衰败的大气候早已形成,如果任其发展,那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巨大劫难!
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回归本真。
刘福新2010-04-21 14:23:41
读天舒妈妈的《桃花和杏花》:
刘福新2010-04-21 14:22:15
这篇生活散文写得自然流畅,看似随意,却颇有心计——因为处处体现着生活里的情趣,读者可以从幽默的文字里体会一个和谐家庭的幸福。
我十分欣赏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是任何一个没有——投入生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的人——即使大作家也不例外——所写不出来的。见下:
“数天之后,跟爸爸和妈妈说起此事,爸爸一阵大笑,说就是杏花先开,所谓的“桃三杏四”的全话是“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子当年就换钱。”,妈说那说的是结果的时间。嘿,被大姐忽悠了,这家伙。跟爸爸好好奚落了一顿大姐,我哈哈笑着说“奶奶的……”,爸问“骂谁呢?”。天,昏头了敢在老爸面前骂老大,我赶紧说“骂我呢,骂我自己,我奶奶的……”,呃,就在这当口我发现自己借用的人跟自己的老爹有无比亲密的关系……。”
刘福新2010-04-21 15:12:32
很有浪漫气息呀,在饮酒中,那张羞红了脸庞,那种朦胧的醉意,那种恍然里听到的丝竹声,宛如将一个人送上了云端——请问一句,见到仙女了吗?如果见到了,就邀几位下凡吧。
天舒妈妈博文《桃花和杏花》
此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c98240100iakr.html
(2011年6月14日深夜发于新浪博客)
相关博文链接:
(新浪评论)刘福新评论小集之十(2010-04-18
02:42:08)
(新浪评论)刘福新评论小集之九 (2010-04-18 02:22:57)
(我的新浪评论)刘福新评论小集之八 (2010-04-18 01:15:21)
刘福新评论自选小辑(七) (2010-04-01 09:35: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