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2011-02-22 22:00:19)
标签:

郑王庄

刘姓家族

优秀人才

话语权

郑王塚

分类: 昌乐村影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郑王庄采风札记之一

 

               刘福新

 

 

有人说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有机的网络,每个家庭的运动看似不相关联,但却都充满着张力和布局。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和别人建立联系,大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因此,一个村子里面,大家族的人总能够通过各个层面的亲属关系推出较大的影响力空间。即使这些大家族的某些人离开村子谋生去了干事业去了,可他们(她们)的影响仍扎根于本乡本土,因为他们(她们)的根基在这里,永远不会改变的。

无疑地,与我同一个祖宗的郑王庄刘姓在郑王村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据我采访到的男女老少,据我看到的刘氏族谱碑,据我听到的在京中在曲阜任事的刘氏族人,譬如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刘锡诚先生、曲阜师范学院的刘新生先生就是刘氏家族的佼佼者。

那些小姓,或独姓,因为缺乏基本的私人联系,也很少有机会通过婚嫁这一渠道进入大姓的亲属范畴中,很难推出大的波纹,难以进入村庄的内部空间,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也因此,他们的言、行、道德总是被另眼相待。正如费孝通所言,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的社会中,他们是村庄的“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

我无意于歧视一个村中的小姓,因为自从我生下来直到如今,我的故乡小埠前只有刘姓,所以不存在歧视小姓的思想基础;即使我的老家有其他小姓,我也不会仗势欺人,因为我骨子里就不存在希特勒那种“雅利安优秀民族” 荒唐理念。

据我了解,郑王庄除了占绝大多数人丁的刘姓外,还有齐、王、张、韩、李等姓氏。听说郑王庄有一特色,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的多,换句话说也就是“流出的人多”,“流入的人少”,所以一个很早以前就有千数门庭的大庄,如今的人数依然保留在从前的人口状况里。因此,我冒昧地断定,郑王庄里无论大姓和小姓还是比较和谐相处的,村庄的空间里,被视为“陌生人”或者“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情形不会存在。

但我可以断定的是,郑王庄的刘氏家族,读书的人多,在气质和修养上都显得超凡脱俗,在村政上占上风是必然的。刘姓的族长、支书以及其他掌管村里事务人,在村子里的话语权占主要地位,也是顺理成章的。

昨日到郑王村采访,是一个突然的意念,当我摸起手机接通了族弟刘其安的手机,就听得一声大喊,我嗔道:“干吗这么大声,吓着我了!”其安笑答:“怕大哥听不着。” 我问:“你在学校还是在家?我要去你村。”答应相当干脆:“我在老家,而且今日有空。我去接你。” 于是,我乘二路公交车抵达前于留,不大一会儿,其安骑着摩托到了。

没料到郑王庄的故事那么多,人文地理像一块又大又宽又厚的布匹,扯也扯不开,剪也剪不动。好在有刘其安亲做向导和解说员,我的采访才有了很大收获,若凭我东转西转地在村里走,那不成了没头苍蝇才怪呢!

郑王庄里有郑王塚,郑王塚就贴着圩子墙,圩子墙外(圩子西)是自古以来的一条“官道”,从寿光迤逦南去,经昌乐到北岩一带。睹此官道,好多好多心中的谜豁然揭开。原来我们营陵黄村刘氏家族(今称“于留刘”)被当地人俗称的“下马碑”不就在这条官道上吗?以前,我一直都在迷惑着:“于留村这么个地方,谁从这里路过呀?” 啊!原来这里有条官道呀!

圩子墙曾经是咸丰辛酉时地方民团抗击捻军的古炮台,传说中郑王爷曾在此显灵大败“长毛”,保佑一方平安。   

日本侵华,日本鬼子来此枪杀一村民。

1948年春,国民党十五旅张景月部盘踞田马镇,共产党许世友、谭震林山东兵团曾在此攻打这支潍县守敌的外围——国民党山东地方保安部队。铜制子弹射入圩子墙和圩子墙边树体内,圩子墙无疑地是掩护过许世友部。当然了,这里的许多种树木都是无数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惊讶这里形体各异的树木,譬如有一棵柏树悄然地躺在圩子墙上,顽强地支着身体,虽然老了,倾斜了,但树身生出的一根枝子坚韧不拔地、呈九十度角伸向天空。我突然觉得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像1997年我看到山海关城墙半腰的酸枣树一样。

震动着我的是圩子墙上几处根连着根的树木,如果你走近它哪怕只瞥一眼,我敢保证你也会生出许多感喟来。俗话有树大根深一说,我也曾以为然,其实不然。我也种过很多树,也挖(移栽)过很多树。我看到的是:无论小树、大树还是老树,其树根主要都是分布在地表下10— 60厘米处,且越向下越稀少。到了一米以下,就几乎见不到根系了。可以这样吧,一米为根系的“临界深度。而三、五年生幼树的根系,也接近或达到这个临界值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根系生长、代谢及吸收功能的发挥,都是需要呼吸氧气的。在临界深度以下,稀薄的氧气已不足以维持根系的生命活动。为了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根系只能尽力沿水平方向不断向四周扩展延伸。专家称:一棵大树根系的分布面积,至少是它树冠投影面积的两倍以上。我说:改树大根深树大根广更为科学合理。这“树大根广”的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营陵黄村刘氏(今称“于留刘”)遍布全国的族人。

逝者如斯,发生在郑王庄圩子墙下的桩桩件件、林林总总,也都成了如烟往事。它凝刻在乡亲们的记忆中,展现在老一辈讲给子孙辈的故事里,也沉淀在了我采访的字里行间。

郑王庄让我格外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刘氏家族的居住地之一呀!地形的复杂,让我上崖下沟,步履匆匆;植物的繁多,让我望远观近,举机频拍;人文的丰厚,让我童心大开,激情翩翩。如果总结一句昨日采风的体会,我会说:“我疲累着并快活着!”

正文够长的了,博客人谁不忙呀,对长文章颇有微词也是情有可原,所以,就此打住。图片下当有注脚,有心详读的朋友就读我拍摄的图片注脚吧。

                 2011年2月22日21:45匆稿

 

 

 

 以下是我拍摄的图片: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一进村,南北大街路东,看到一群村民在打扑克。这个地方离着著名文艺评论家刘锡诚先生老宅也就十几米处。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大街很整洁。记得一位博友在我发的团埠坡村的图片中惊讶道:“山东的农村真干净!”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一条东西街道,遇见了三个小姑娘。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个地方原来地势很陡,有一大门平日里紧锁,守护着郑王塚。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千年的郑王古墓,永远的忠贞柏榆(寓意忠贞不渝)。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村人对郑王塚心生敬意,到这里烧香烧纸顶礼膜拜的大有人在!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柏抱榆”,两棵柏树抱着一棵榆树——真是奇景!它们已经连为一体,忠贞不渝,永结同心。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裸露的树根,贴着的过门钱,还有至少是汉以前的青砖。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围墙上草木种类颇多。其安告诉我这里有胭脂瓣子,是一种树。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紧贴着郑王塚的北边盖起了不少房屋。这是一家院墙里的树木和雀巢。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里的圩子墙上,以前能跑马车。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站在圩子墙南边沟底拍照的,上面有柏树的地方就是郑王塚的主体部分。郑王塚其实是与圩子紧靠在一起的。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虬龙状的树根吸引着路人的眼球!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榆树疙瘩如虬龙般屈曲。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西边圩子墙被挖断后仅剩的一小段墙渣渣了。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与上图隔着挖断的圩子墙南北对望的一部分(在大沟以南)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远拍被挖断的圩子墙。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棵柏树悄然地躺在这里,顽强地支着身体,虽然老了,倾斜了,但树身生出的一根枝子坚韧不拔地、呈九十度角伸向天空。我突然觉得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像1997年我看到山海关城墙半腰的酸枣树一样。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其安说,圩子墙体里洞很深很阔,里边曾住过一个外来住户,当时没房屋,在洞里一住就是好几年。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据刘其安族弟说,他曾在这棵树下抠出不少子弹头。那是战争的印痕。1948年春,许世友、谭震林的山东兵团曾在此攻打潍县守敌的外围——山东地方保安部队——张天佐所辖的十五旅张景月部盘踞的寿光田马镇。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里有一棵迎客樗。——圩子墙被挖断的北段西南角。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围墙西面一棵侧柏的裸根。这里曾经是咸丰辛酉时地方民团抗击捻军的古炮台,传说中郑王爷曾在此显灵大败长毛,保佑一方平安。这棵树身上嵌入了当时的土枪土炮的铁豆。

    日本侵华,日本鬼子还来此枪杀一名村民。

    国民党十五旅的铜制子弹也射入此树体内,它是掩护许世友部解放军的功臣。不仅如此,这里的许多种树木都是无数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圩子墙半腰的这些树其实是圩子坍塌过程中的产物。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古代的大路都在不种田的深沟里,“官道”也是如此。圩子墙下就是最好的官道了。这里的古代官道有的被挖土成坑,譬如南边;有的则被民房占住,譬如这幅图片的远处(北边)。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刘其安贤弟拍摄时肯定比我想的多,触景生情——他可是一直居住于此呀!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俗话有树大根深一说,我也曾以为然,其实不然。我也种过很多树,也挖(移栽)过很多树。我看到的是:无论小树、大树还是老树,其树根主要都是分布在地表下10— 60厘米处,且越向下越稀少。到了一米以下,就几乎见不到根系了。可以说一米为根系的“临界深度。而三、五年生幼树的根系,也接近或达到这个临界值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根系生长、代谢及吸收功能的发挥,都是需要呼吸氧气的。在临界深度以下,稀薄的氧气已不足以维持根系的生命活动。为了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根系只能尽力沿水平方向不断向四周扩展延伸。专家称:一棵大树根系的分布面积,至少是它树冠投影面积的两倍以上。我说:改树大根深树大根广更为科学合理。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我还就是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槐树根连在了一起。树根的紧紧连结是否也含蕴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呢?我想我这个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是有道理的吧?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一棵国槐。槐龄并不长,也就五六十年吧。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个大瘤子造型真漂亮!好似一个肚脐眼。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两位老者都姓刘。我说:“咱是一家人。”前边的24世,比我高两辈。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里有一处废弃的老宅。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古代的繁盛的官道上,飘满了白色垃圾。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其安虽为陪同,但摄影的兴致并不比我低!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圩子墙西侧的官道由于长期挖土,都成这个样子了。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我们要到大坑南边去,只能从大坑西边转。忽然听得鸟叫声,逆光远拍。幸好鸟儿没飞。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鸟叫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大闺女坟”,当然是未出阁就夭折了的女子。之所以这座大闺女坟仍保存良好,一定有它的原因。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西边是殷家庄,属于寿光市辖区。郑王庄的东西北三面都属寿光市区域,我曾与刘其安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是不是因为刘姓在此居住,就将地界关系让位于血缘关系了?因为刘氏家族都在昌乐地界里哪!”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里还有一座坟,埋着两个士兵,村民俗称“毛子坟”。近代南有太平军,北有捻军,皆称“长毛造反”。据史书称,捻军某部从寿光朝昌乐行军,被郑王庄一齐姓村民在圩子上放了一炮,打死了两个行进士兵,被其它士兵就地埋在了这里。但没听到捻军报复,看来捻军已经败了,慌不择路,顾不上报复了。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从正南的角度拍摄的。“毛子坟”正对着圩子墙西侧的官道。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大沟南的圩子墙西长着一些树木,若在春夏秋必是另一派景色。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我与其安都看重了这块地方,留影。可惜没遇到行人,无法合影。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跑得出汗了,我将帽子挂在树杈上。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里仅剩的的一小段圩子墙也被挖开了。其安对我说:“过去只看到圩子,房屋根本看不到,让人觉得村里很神秘;如今村民盖房子为了省工省料,房屋建在圩子原址。”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圩子墙里的“响蛋”,我以前也常见到。怎么生成的,我不晓得;其安说是生物聚集一起演变而成。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这是圩子墙里边的幼林。

 


           (昌乐村庄故事)郑王庄的故事多得扯不开厚得剪不动

                  观罢圩子墙,尚恋恋不舍;但又不得不朝村里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