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忆)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标签:
特色博文影评博文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的毁灭个体生命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电影回忆) 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刘福新
偶尔打开我的博文目录,竟然看到最下面增添了一个栏目,名字是【特色博文】,这与我前些日子在博客首页搞的一个自定义链接栏目一模一样,这真是惊人的巧合!不知道【特色博文】这个名称究竟是谁的版权所有?嘿嘿!

再一看,在【特色博文】下面又有一个副题【影评博文】。本来么,我在新浪博客网站一直是比较“前卫”的,可这一次我虽然从“个人中心”里屡屡看到,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我的博文都列成了一大排,就好似整装待发的士兵一般。不过,在博友那儿看到了许多影评,我不能永远地无动于衷吧?

要说电影,我还是推崇外国电影,国内片子之所以引不起我的兴趣,主要是粗制滥造。而外国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巴黎圣母院》、《第十二个是铜像》、《最长的一天》、《牛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
。
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将悄悄》之所以印象深刻,与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看了一本刊物《世界文学》有关。那是一篇界于中篇和短篇之间的小说,就算是中篇吧。读了第一遍还想读,结果读了不下于十几遍。诸位,我没有一丝一毫地夸张,除了那时候处在“文革”时期,无书可读之外,主要还是我觉得太吸引我了,是的,太吸引眼球了。
下面是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2年夏天……
171铁路火车站上来了一批女高射炮手,这让火车站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大为诧异。少校答应给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没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耸的女兵。
女兵的到来给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带来了一缕清新的气息。瓦斯科夫为女兵们选择了一个旧消防棚作为军营,还为姑娘们修建了厕所和浴室。风驰电掣的军列偶尔从会让站一掠而过,德寇的飞机也时不时地光顾一下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庄。
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在阳光下裸露着美丽的身体,尽情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带来的惬意。
在瓦斯科夫眼里,她们只不过是些穿着军装的女人,有文化,城里人,巧言善辩。瓦斯科夫熟记的《步兵操典》对于她们只不过是些常规的说法。她们有着数也数不清的“特例”,这个是集团军司令批准的,那个是方面军司令部规定的,瓦斯科夫对如何领导这些女兵伤透了脑筋。
一班长丽达的丈夫,战争的第二天就牺牲在边境哨所,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她经常偷偷地溜出军营,赶到城里看儿子。女战士们精心地为她保守着秘密。当黎明来临的时候,丽达常常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军营,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长被蒙在鼓里。
又是一个黎明,当丽达走过一片森林,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她拖着疲惫的身子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里莎、嘉尔卡前去消灭两名德军。
准尉和他的女战士们涉过沼泽,穿过森林,终于在德军之前,赶到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16个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72年编制为同名电影。导演是罗斯托茨基。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电影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决定了电影必定会取得的成功。
少女的美丽白白地被不能显现女性身材的军装给埋没了!而当五个女兵一个一个地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搏斗中牺牲的时候,对五个女兵的安全负有责任的瓦斯科夫准尉发出了感人肺腑的悲鸣: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
小说把像契诃夫这样的俄罗斯作家曾经表现过的“美的毁灭”的经典主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了新的发挥,也因此凸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潜在的反战主题。但这并不妨碍小说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张扬。垂死的丽达就是在听了瓦斯科夫这一番撕心裂肺的自白之后,轻轻地说:“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2011年1月16日19:50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