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一阕蝶恋花让西店青史留名
——西店采访纪实
刘福新
村名对称现象,各地皆有,昌乐亦然。如方位,如果村名中有用东的,那么就有用西的,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昌乐县的:东徐和西徐(今宝城街道),东管庄和西管庄,东尖庄和西尖庄(今开发区),东水坡和西水坡,东魏和西魏,东圈和西圈,朱刘东和朱刘西(今朱刘街道),东上疃和西上疃,东耿安和西耿安(今五图街道),东河下和西河下,东菜园与西菜园(今乔官镇),东李和西李,东辛庄与西辛庄(今鄌郚镇)等等。
但是,毗邻昌乐县城的西店却没有对称的东店,这是一个很个别的例子。
西店,行政隶属昌乐镇(或城关镇)。明初,张氏迁此立村,因处青州(曾称益都)和潍州(今潍坊)驿道旁,设有客店,且在县城西,遂取名西店。
宋建隆三年(962年)始设昌乐县,县治即今县城西2公里的西店村一带。元朝初废昌乐县设昌乐巡检司,不久恢复昌乐县治。其实,元朝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职限如旧,明初,治所迁至今址。如此看来,这个西店的史料大有挖掘的必要,只是从现存的纸质资料和网络都很难寻到。
西店村既是宋元时期昌乐县治所在地,或说昌乐县城初期的遗址,必然有故事,但迄今挖掘到的资料甚少。从小范围说,西店是从青州到潍州的中心地带,从大范围讲,西店是当时济南通向胶东的官道驿站。但其村名是因丹河驿馆(店)而得,这却是定论。有一历史记载,当属昌乐的骄傲,为昌乐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曾由青州到胶东探望其夫赵明诚,在此歇息一夜,写下了一阕《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众姊妹》,抒发了李清照青州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留下了宋元时期昌乐县城处在东西官道的重要实证。词曰: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阕词的背景大略是: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由于宫廷倾轧,赵明诚被罢官,李清照随夫由开封回青州故里,在青州住了十几年。这期间,他们夫妇醉心于金石、诗词研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阕《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众姊妹》。
也许李清照与昌乐有缘,这阕词成了昌乐文人传诵的名篇。
不过,词中的“惜别伤离方寸乱”一句,却引起了众多文人骚客的争论,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敝人曾读过多篇迥然相左的说法,譬如“赵明诚纳妾说”等等。敝文不想节外生枝,故而不赘。
补充与笔者有关的几件事,昌乐五中八四级(八七年夏高中毕业),第二年分科,我便担任了文科班主任。有个学生张红就住西店,此生聪明,资质优秀,担任班级文娱委员和历史课代表。好像就是1985年秋天吧,张红病了,我曾去西店询问病情。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村子,初次印象就很深刻,因为从昌乐到西店的那条又长又深的沟让我跑出了一身大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与老伴多次带孙子孙女去西店、高家河之间的沟滩果园拔荠菜,已明显地感到小丹河变混变臭,心里当然不是滋味。2009年1月,我曾到西店拍片片(见链接网址),那是第一次比较认真地了解西店。
此次西店之行,算是偶然,因为昌乐最主要的东西街道利民街西端打通了。这在昌乐公路史上是个壮举。好几天就想看看这条打通的公路。5月6日下午是个阴天,还有薄雾,我奉妻旨,到文化路北端换自行车胎,又径直西去,在站前街的北关一带买了煎饼,看天色尚早,就去观赏开通的马路。这一去收获不小,因为我了解到这条宽阔的马路是从西店经过的,具体点讲,就是将西店分为两段了。若是加上前些年西店一分为二——旧村南那条大沟的南边分出个小村,现在就是一分为三了。我曾询问几位老农:“这中间通了公路,原来的住家有地方住吗?”他们告诉我:“年小的去住‘三和社区’的楼房了,空出了许多老屋,年纪大的就住老屋去了。”看来村民对此是满意的。
据资料得知,昌乐城关街道的“三和社区”是于2006年8月,由砚家河、高家河、西店等7个村合并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共有1082户、3393人。社区党委辖7个党支部。我在采访中也是听到村民如此说,那么那四个村是指那些地方?此处尚存疑。
西店给我的初次印象是深沟高崖,这一次的印象是树木繁多。譬如楸树在许多村子是稀有树种,但西店却遍布全村。正是槐花开放时,老远就闻到一阵阵槐花香味了。我曾在西店前街遇到几位老年妇女,我扔出一句笑话:“西店槐花香三里,我在城里都闻到了,特别地过来使劲地闻闻!”她们笑了。
完稿于2011年5月10日深夜
昌乐县城利民街直通西店了
站在新建大桥拍摄路北。小丹河水——咳!
新建的公路将西店一分为二,这是“北村”。但“北村”很小。
到处槐花香。从我拍摄的地方可以望见北边的高家河村。
楸树在西店不少。
西店西头有过去的大棚,大棚是夯起来的,土层很厚,现在这种大棚样式已经废弃了,有人“古为今用”,扎起了小棚做小买卖。
西店西边紧挨着“三和社区”。这是“三和社区”东北角。
西店西端一个绿化的很不错的院落。
西店西边有棵山楂树。
这个地方有树有菜畦子。
西店西南角的大沟和槐花。
村中一条街道。
正好过来一辆三轮车,农村的小姑娘早当家!
一棵是国槐,一棵是洋槐,和平共处。
这是前街一户人家。
前街遇到两位老太太。
这是西店南边那条又深又宽的大沟,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就是“丹河驿馆”所在地,当年李清照在昌乐县治投宿,写下一阕蝶恋花。因为从青州过来不能沿着村东的小丹河,我想就是从这条大沟里过来。
现在,这条大沟依然可以看出它的旧时影子。左边(北边)高高的崖依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是最早的昌乐县城。古代与现代不同,建立一个城池必定选择高崖险地,便于防守。
这是大沟南边的小村,不知是何年何月分出去的?我说的一分为二,就是指这条又宽又深的大沟两边的房屋。不过,沟南边作为新村,房子并不很多。
这是沟南“新村”后边的一条通往昌乐县城的便道。
西店大沟南边“新村”一条街道。
这条南北砂石路将旧村和新村连为一起。
这是西店村东紧邻丹河的崖墙。从这地势可以了解宋朝初年为何在这里建设昌乐县城。
小丹河从西店东边高崖下流往北边的高家河,而高家河是东汉年间更古老的城池的东门,还是靠着小丹河。
小丹河就是从这里开始变混了。我不反对搞企业,但要治理好环境建设。

站在西店村东头,望昌乐县城。其实,四里路并不远,尤其是昌乐县城的建设在飞速发展。不久以后,宋朝时的县城(西店)就与明朝时的县城(今址)连为一起了。
相关博文链接:
(随笔)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城遗址剧魁
(2010-05-03 23:12:3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ie8i.html
(图-文)再访古城顶 (2010-05-02 11:42:59)
(散文)张家埠头大桥和“二龙河”纪实(文字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a934.html
(摄影)张家埠头大桥和“二龙河”纪实(图片部分)
(摄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bksu.html
(最新-原创-散文-图片)追逐落日 (2008-06-28
02:09: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09z5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