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有个都昌古城还有个和尚县令

标签:
都昌南朝刘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侨郡北海郡治和尚县令廖凝杂谈 |
分类: 昌乐村影 |
昌乐县有个都昌古城还有个和尚县令
——都昌采访之一
刘福新
都昌县在今昌乐县城东北13公里,朱刘街道驻地北4公里处。
南北朝时,即南朝刘宋建元元年(479年),因八王永嘉之乱,将汉置都昌县从昌邑城西l公里处,徙至昌乐城东北13公里处的都昌村,即西汉时的乐望城。继续沿用汉名,称都昌县。
都昌县自侨置昌乐始,即为北海郡的治所,故称北海郡都昌。《山东通志》载:“北海郡,领县六:都昌、胶东(今平度)、剧(昌乐城西六里剧县)、即墨(今即墨市)、平寿(今潍城区望留镇平寿村处)、下密(昌邑市围子镇密村处)六县。”此时都昌县辖域范围,见《太平寰宇记》载:“昌乐县境内,唯有东南属营陵;余皆为都昌县地。且东侵潍(洲),南及(临)朐矣。”属当时之大县。
都昌大县,曾有一位和尚县令,领都昌县事。事载《龙文鞭影》蒙书中“廖凝执瓢’’的故事。曰: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至永明六年,有一个近60岁的老和尚,名叫廖凝,字熙绩,为南齐都昌县令。廖凝中年入道,颇有学行。隐居南岳衡山,做主持和尚13年,精于释迦佛理,且兼习吏治农事。被一巡察御史荐为南齐都昌县令。其为令时,“步行乡里,指导农事,推广旱田秫黍。访疾问苦,礼贤下士。且衣居简陋,廉白自守。惟有嗜好,爱饮元(黄)酒;倡令邑民,种黍平畴。俭岁无忧,频书大有;六载声著,秩满南游。只携诗卷,执酒瓢而走”。曾作解印诗曰:“五斗徒劳更折腰,六年两鬓为民焦;今朝解印呤归去,还执来时旧酒瓢。”
都昌县自刘宋元年侨置昌乐县都昌村为北海郡治,直至东魏孝帝武定八年(550年),改北海郡,另置胶州平昌郡(治在安丘市临晤镇),此时曾为北海郡治的都昌城,始降为都昌县城。都昌城为北海郡治所,历时71年,故有南鄌、北都之称。《山东通志》载:“隋朝北海郡,治益都。统县十:营陵、都昌……属之郡下。大业八年(612年),废北海郡,置潍州(今潍坊市)。唐武德八年(625年),省都昌、营丘县,入北海潍州。”都昌县始废。从都昌县始置,至并入潍州,都昌县历史达146年。后来于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建昌乐县。都昌县是昌乐县以前之老县名,都昌村亦是古县城。若从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初置乐望国始,至都昌县改并潍州算,都昌村处曾为侯国治所、北海郡治所、县治所,历时达773年。不啻是昌乐县的一段辉煌历史。
这一段历史,极有历史考察价值。
都昌图片说明:
公历的10月26日,是阴历九月十九,都昌山会。我与老伴坐10路车赶往都昌。都昌是昌乐县境内著名的地方,自古就有“南鄌北都”之称,可这个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的重地,我却从未踏足,这一次总算拜访来了。都昌山会的规模让我吃一大惊,原来这里是“三界首”,昌乐、寿光、潍城三个县市区都在此处赶山会。此篇照片尽量避开山会市场,旨在反映都昌的大体风貌,至于都昌山会图片,下一篇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