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2010-10-26 21:37:15)
标签:

常家庄

观音堂

家训碑

龙王庙

土地庙

昌盛门

老碾棚

老人

圩子墙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常家庄采访之二)

 

                     刘福新

 

走近常家庄,我才惊讶地发现:常家庄的历史厚得剪不动,常家庄的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浓得化不开,常家庄的故事多得说不完,常家庄的民风淳朴得令人如入“桃花源”,常家庄对于古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的巨大成就令我怦然心动。我不停地拍摄。从那座宗教建筑物,到日挂中天的大丹河沿途风光;从那块古训碑到龙王庙、土地庙,再到常家庄西门——昌盛门;从村内的老碾棚到古稀老人。好一派北国农村风情哪!再加上这些酸枣、臭蛴等结了果实的树木,大街上黄橙橙玉米,秋光秋色,目不暇接,令人遐思无限……

说到常家庄风情,必须讲到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常吉平老人,他是昌乐县公路局的退休干部。对很多人来说,退休就像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一刻起,就告别以往忙碌的工作生活,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新的阶段。但在离开工作岗位后,有许多老人却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心里空荡荡的,整天不知做什么才好,连身体也很快地垮了下来。所以,一些心理医生将它称之为“退休综合症”。但对于常家庄的常吉平老人来说,他显然与“退休应激综合症”无缘,因为他善于在自己的退休岁月中寻找着自己的乐,也就是说,他退休却不赋闲。

我在常家庄采访的时间十分短促,但却在这极有限的时间中看到了不少实物,听到了不少故事。而我直接接触的人就是常吉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常吉平老人去参观常家庄的风情吧……

 

 

附一、观音堂碑文

碑上方刻有“大清”二字,从右往左横写。

碑记正文,按传统,文字竖排,分行从右往左。

 

正文如下:

 

此乡

观音堂由来旧矣,亦不知创于何人始于何年?然,前人既创于前,必不可使风雨败于后,是故数十年乡之人接踵修之者屡矣,又恐由今而后,世远年湮,好善无人,修葺不继,风雨毁败,则肇造之功与缵修之劳不尽泯乎!由是爰立XX,永示后人,世X修葺,勿使废堕,则庙貌常新不难,有以壮阁里之观,即前人肇造之功亦得赖以不朽云。

 

右面横写大字二“领袖”,后缀立碑人名

左行(最后)署“道光”二字可辨,其余不清。

更妙在碑记两边的花纹实为珍品。

说明:1、常吉平老先生赠我的碑文拓片中,有三个字怎么也看不明白。故而用“X”代替。2、末字“云”,疑为后人添加字。因为碑记正文绝少在文末出现“云”字,这当是别人的叙述语,曰某某“云云”。另外,古碑文不可能出现“简化字”,“云”是从繁体字“雲”简化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根本没有这个“云”字。3、碑文无标点,是我添加的。

 

 

附二、“诒厥谋敬守先型”家训碑

【故典】

诒,音“yí”, 诒者,一曰“遗”也。——《说文》

诒厥孙谋——《诗·大雅· 文王有声》

先王违世(逝世),犹诒之法——《左传·文公六年》

【释义】

诒: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为了子孙的将来做好安排。也就是未雨绸缪的意思。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诒厥子孙。”《诗·大雅· 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敬守先型】解释:第一、敬守先业,克振家声。芝兰玉树,万化兴荣(谢氏字辈族谱汇总)乃班辈“范字”也。第二、安徽无为宋氏,有“光明正大,应时复兴,敬守先业,宗比永荣”。

总之,这句家训碑文的意思是:“(长辈)为了子孙的将来谋划赐福,(晚辈)要尊重祖先的样子(基业)。如此以来,一个宗族就会世代繁荣。”

 

                               2010年10月26日20:58完稿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说到常家庄风情,必须讲到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常吉平老人,他是昌乐县公路局的退休干部。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2、我在常家庄采访的时间十分短促,但却在这极有限的时间中看到了不少实物,听到了不少故事。而我直接接触的人就是常吉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常吉平老人去参观常家庄的风情吧……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3、观音堂,在这所宗教建筑物大院的正面,坐北朝南。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4、《重建观音堂碑记》正面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5、原观音堂碑文,已经基本看不出字来了。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6、常吉平先生赠我的碑文拓片,我翻拍后又处理过了。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7、碑上方刻有“大清”二字,从右往左横写。

碑记正文,按传统,文字竖排,分行从右往左。

 正文如下:

 此乡

观音堂由来旧矣,亦不知创于何人始于何年?然,前人既创于前,必不可使风雨败于后,是故数十年乡之人接踵修之者屡矣,又恐由今而后,世远年湮,好善无人,修葺不继,风雨毁败,则肇造之功与缵修之劳不尽泯乎!由是爰立XX,永示后人,世X修葺,勿使废堕,则庙貌常新不难,有以壮阁里之观,即前人肇造之功亦得赖以不朽云。

 右面横写大字二“领袖”,后缀立碑人名

左行(最后)署“道光”二字可辨,其余不清。

更妙在碑记两边的花纹实为珍品。

说明:1、常吉平老先生赠我的碑文拓片中,有三个字怎么也看不明白。故而用“X”代替。2、末字“云”,疑为后人添加字。因为碑记正文绝少在文末出现“云”字,这当是别人的叙述语,曰某某“云云”。另外,古碑文不可能出现“简化字”,“云”是从繁体字“雲”简化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根本没有这个“云”字。3、碑文无标点,是我添加的。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8、观音堂西侧小屋有一送子娘娘,我以为这个耳房画蛇添足了。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9、“诒厥谋敬守先型”家训碑

【故典】

诒,音“yí”, 诒者,一曰“遗”也。——《说文》

诒厥孙谋——《诗·大雅· 文王有声》

先王违世(逝世),犹诒之法——《左传·文公六年》

【释义】

诒: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为了子孙的将来做好安排。也就是未雨绸缪的意思。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诒厥子孙。”《诗·大雅· 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敬守先型】解释:第一、敬守先业,克振家声。芝兰玉树,万化兴荣(谢氏字辈族谱汇总)乃班辈“范字”也。第二、安徽无为宋氏,有“光明正大,应时复兴,敬守先业,宗比永荣”。

总之,这句家训碑文的意思是:“(长辈)为了子孙的将来谋划赐福,(晚辈)要尊重祖先的样子(基业)。如此以来,一个宗族就会世代繁荣。”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9、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条通往大丹河的小径,但大丹河在此处已经干涸。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0、龙王庙。是原来的位置。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1、龙王庙建在一个高坡上。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2、土地庙。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3、常家庄的西门——昌盛门。是刚起的名吧?我以为这是典型地“赶风潮”,很不妥。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4、大门内有一条东西大街,大街上晒着黄橙橙的玉米。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5、大门内南侧的废弃老屋。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6、老屋的屋山墙是土墙。旧时都是如此。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7、老碾棚、老碾盘、老碾砣子和两个儿童。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8、大街北边一条南北街道,一个九十岁老人。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19、我问有没有圩子墙,常吉平先生说是有,他说:“就在这一段,前几年还有呢,现在没了。”我说:“哪怕留下一小段也好呀!”


       常家庄的观音堂、家训碑、龙王庙、昌盛门、老碾棚及其它

           20、圩子墙就在这一段了。但我已经看不出它的蛛丝马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