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我的“北岩街”之行
——10月4日摄影日记之一
刘福新
说起昨日北岩之行,有一事相告,本来已经答应了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程琨的邀请,要去参加巨野笔会的。但,没想到的是,10月初却有太多的不可推卸的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到北岩街给我大姨母拜寿,她老人家今年八十有六,焉有不拜寿之理?今天,老同事刘仲明女儿巧怡婚宴,刘仲明的妻子崔继春又是我退居教学第一线后,在教工阅览室的唯一同事。焉有不祝贺之理?所以,巨野之行就搁浅了。迄今还未向程琨先生告假,有愧有愧!
说起北岩之行,还有一事相告,我得先将“北岩”简介一下,省得诸位网友观后依然不知何地?那就有失此篇之主旨了。
北岩原为乡镇驻地,今划归乔官镇。我刚在北岩街下车,就听到当地村民发牢骚:“我们北岩臭煞了,被人家乔官并吞了!”我竟无言以答。
按1992年5月印刷的《昌乐县志》所言:“北岩乡,位于昌乐县中西部,东为乔官镇,西与临朐县、青州市为邻,南连毕都乡,北接南郝乡,面积46、25平方公里。
清代,为北岩厂。1930年为第三区。1948年为第五区。1958年1月划为北岩、乔山2乡;9月,成立北岩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北岩乡。”
“北岩为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昌乐城西南13公里,济青公路南侧。宋代严氏居住,称北严,清演称北岩。聚落呈长方形,人口2841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北岩乡后称北岩镇;再后来,南面的毕都乡划归北岩镇;再后来,北岩镇划归乔官镇。
北岩撤销镇的建制以后,的确有点儿衰败的迹象,就如去年我到原临淄县城,临淄虽然沿用了原来的称呼,但是临淄市政府驻地却移到别处,临淄县城降为镇,显然不如以前了。不论是从卫生角度还是商贸角度,甚至好长时间寻不到一处合适的午餐饭店。昨日去北岩,不但听到了一位妇女的牢骚,而且我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还想说的是,原北岩镇驻地北岩街,与我有着太多的情感,不仅我大姨母居住于此,而且我姐家就在北岩街不远的南岩村。
不仅我曾在此教过学(1981年8月——1982年6月),而且我老家小埠前种地眼看就到北岩附近的赵家庄子了。我们村有一大片地,名字就叫“北岩埠头”。从我们村到北岩街名义上是六里路,实质上下了那个“北岩埠头”就到了。所以,在我童年记忆里,北岩街与我有着太多的历史渊源。
说起来,还有一个亲族渊源,北岩街的北村,我们叫它“北园”。北村是政府机构具体驻地,也是我记事以来农贸市场所在地。另外,北岩北村大部分姓刘,是从我们村南的边下街迁徙去的。这更加深了我的感情。
借着给大姨母拜寿的机会,拍摄了不少图片,也算聊表我对北岩街的一点儿心意。
2009年10月5日23:00
(一)北岩科达

1、在北岩下车,不几米处,有一家“北岩科达合作营业厅”,是一处
颇有名气的电器商店。女老板黄爱华是比我高一辈的亲戚,得叫表姑;但
又是我的学生。他先生姓于。两人开得这个店颇具规模。

2、听说女老板黄爱华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许多经销以及旅游活动。

3、我见到的顾客。

4、这里有块牌标。

5、货物。

6、货物。

7、左面为她的上大学的大女儿。中秋节放假,当上临时店员了。

8、给于先生、黄女士夫妻合影。

9、营业厅外面有一红色半圆塑料图标。搞成这样的规模不容易啊!
(二)寻访北村

10、站在十字路口拍摄北面。

11、站在十字路口拍摄东面。

12、站在十字路口拍摄南面。我大姨母家就住在这条南北大街的南头。

13、先寻找北村刘姓故地,询问了几个人,都是我们刘姓家族里的人。
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北村。

14、一所老房子。主人不在家,隔着院墙拍的。

15、这里的房屋已经不完全是老屋了。这一排红砖墙就是现代房屋的见证。

16、这条南北街道也是北村。其实北村很大。我只能拍一点儿而已。

17、这是一条东西大街了。是北岩北村的主街。

18、同上。

19、我寻找以前赶大集的地方,那儿有个大湾,是买卖牲畜的地方。如今
也没有了。听说盖满房子了。这是一条南北胡同,从这里可以寻到旧迹。

20、一条南北小胡同里有一个大院,一看就知道是当年“人民公社”的产物。

21、再回到北村那条东西主街道。

22、“美联电讯维修中心”,这位抱孩子的女子是这里的主人。
(三)北岩社区

23、原先的“中国共产党北岩镇委员会”如今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北岩社区委
员会”,“社区”代替了“镇”。另外这里还有“计划生育服务站”等机构。

24、北岩卫生院。

25、北岩社区综合服务大厅。

26、“昌乐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六中队”。

27、这里有许多超市。

28、“昌乐财茂针织有限公司”很有特色的大铁门。

29、北岩的电器服务行业真不少!

30、我在这家路南的“永鑫超市”买的寿礼。老板姓左,就是站在门口的人。
(四)西村拜寿

31、从济青公路向南,有一条贯通北村和南村的南北主街道,跑长途车。

32、这里有一所“北岩镇北岩西村卫生室”,标志着这里是西村了。
西村与南村居民黄姓居多。

33、原以为这年轻的妈妈是北岩西村人,一问,才知是过路,孙洪洼人。

34、路西有一家“车行”。

35、黄灿灿的玉米呀!大街上布满了。

36、到了我大姨母居处了。路西有家“婚庆录像”,大姨住在路东一条胡同里。
这条南北大街很长,由此分出的东西胡同太多,有了这个标记,走亲戚就好找了。

37、表弟在西村任过多年的干部。在黄姓村民中辈分最高,好似这里的“族长”。
我走大姨家,班辈当然也很高了。

38、饭店开始送菜了。
(五)“昌乐十四中”

39、我大姨母家向南也就十多米,有一所学校,以前是“北岩社中”,后来叫
“昌乐十四中”,包括高中部、初中部。我曾在此处任教一年。1982年高中部撤销,
我调到城里。
(六)二姑山

40、二姑山是北岩街很有名的山,这座山离着学校很近,1981年暑假后我
在这里任教,早上经常爬山。由于农民不停地开山搞石料,山头一分为二了。
以我看来,这地方已经“破了风水”了!
(七)拍摄南村

41、在这个换了新牌子的“乔官镇北岩中学”大门前,遇到了老学兄(昌乐一中
前后级同学)、老班长(1974年昌乐县委政治培训班)——丁志安先生。

42、丁老兄用自行车载着我到南村拍照。这里就是南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