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009-10-03 00:21:12)
标签:

昌乐县

乔官镇

夏家庄子

砚台石

墨水池

神秘故事

沟滩

小溪

棉花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一)

                ——夏家庄记闻之一

 

                                  刘福新

 

    9月30日,弟弟福生的内弟结婚,让我小儿子开车径往昌乐县乔官镇夏家庄子。因为小儿子亟需回单位开会,所以去得早,也就给我创造了一个到野外拍摄的好机会。

    最大的收获要算在夏家庄子村东看到了一个高于耕地的凸出面,我们那儿叫“嘎哒子”,这不过谐音而已,这三个字究竟如何写,迄今不晓得,只要懂得是高于一般耕地的凸出面就行了。

    但凡这样的凸出面,庄户人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我偶然里询问一个农人听到的故事却让我高兴不已。因为我从这个故事里,了解的不止是奇闻轶事,还有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当我突然看到这个“嘎哒子”时,并没有料到有一个故事。我对那位放牛的老者(后来得知此人是我弟弟福生的“叔丈人”)不经意地说了句:“我从小就喜欢‘嘎哒子’,我小时候常到坡里的‘嘎哒子’上扑蚂蚱。”那老者道:“这是我们这里的‘风水’呀!”

    所谓风水也就是农村的宝地或者奇地。

    原来这个地方位于大夏家庄子(北夏)、小夏家庄子(南夏)、方南刘(位于方山南坡)三个村子之间,名字叫做“砚台石”。据说有一年,某人到这里打石头盖房,石头没挖出来,脊背上生出一个大毒疮,差一点儿要了命。不过,这个凸出地面的“砚台石”如今已经很矮了,这当然是农人年长日久种地的缘故。现在,那上面也种着花样繁多的庄稼和蔬菜。

    除了这个‘嘎哒子’——“砚台石”之外,老者还讲了一个故事,那就是在大夏家庄子村东头,离‘嘎哒子’不远的地方,有一常年不断水的“湾”,当地人叫它“墨水池”。按说,有“砚台石”,必有与之相配的东西,所以这个“湾”叫它“墨水池”也就不奇怪了。可不久前却出了一件怪事,有人从湾里网住了一只大鳖,大鳖的眼睛绿幽幽,鳖盖硬梆梆,肚皮花花绿绿,眼见得是千年老鳖了。自从这老鳖被捞出后,“墨水池”立即干涸了。

    虽然我从不迷信,也深为农人的迷信而不屑,但是农村里有一句让哲学家也不免琢磨一辈子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是呀,否则那挖石头的人怎会脊背长恶疮?年代久远的墨水池怎会干涸?实在让人寻不出缘由来。

    故事就讲这一个,打住,且看我发的图片与图片注脚。

                                                2009年10月3日1:12

 

       (说明:不是散文,只是听闻录而已。急切里在编辑框打字,哪会是散文?)

 

             附图片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这就是昌乐县乔官镇大夏家庄村,因为位于北边,又叫“北夏”。

            这个村子,我小时候我到“上庄”走亲戚,必须讲过这里。青年时还常来

            这里看电影。也看过戏。这个村里的人好娱乐,周围闻名。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我家堂叔四人,其中三个弟媳妇的娘家都是这里,只有我老妻的娘家

          不是此村。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3、听说这条大街通长途车。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4、我在弟弟岳父家“报到”以后,就带着相机到了这里。这里是村子

           前大街,土路上晒着玉米和玉米裤子。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5、这里有一片树林,树林东端有一条小路,通往“小夏家庄子”(南夏)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6、我走到北夏村东頭,看到一个老农牵着牛正在出村。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7、北夏村东的一条南北路。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8、村东割倒的一片玉米地。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9、还有一头白牛。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0、我主动向老农搭讪,原来此老者是我弟弟福生的“叔丈人”。我说

         “我也得叫您叔呢。”我说:“给您拍一张照片吧。”你看,他的姿势挺潇洒的。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1、我递给他一支烟,侃起来了。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2、看到这里有个高出耕地的“嘎哒子”。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3、“嘎哒子”上栽种着地瓜、方瓜,还有野草。我小时候喜欢这样

            的地方,因为凡是这样的地方就有很多蚂蚱。我可以大展神威。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4、这个“嘎哒子”原来是这里的“风水”,叫做“砚台石”。故事

             见正文。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5、“嘎哒子”位于大夏家庄子(北夏)、小夏家庄子(南夏)、方南

         刘(位于方山南坡)三个村子之间,名字叫做“砚台石”。

             我拍摄的远处就是方山南面的小山,山下是“方南刘”村。前年为了调查

         “省立昌中”(两个政权交替后改称“昌乐一中”)一位八十多岁老校友曾去

         过方南刘。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6、这是北夏村东面一条路,那位叔说这条路以前了不得,是一条

           通往东面各村的必经之路。这个“砚台石”北面原来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

           “砚台石”的由来以及传说。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7、路边的野菊花。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8、往东走不一会儿,我“发现”了一条沟滩。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19、沟滩里有长满荆棘的崖。崖下的地质构造清晰可见。大体来说,是

           麻冈石。我们那一带地质构造基本如此。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0、熟透的酸枣已经瘪了。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1、这里竟然有一小溪流。这块大石头是过河踏着的。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2、过了溪流,东面岭子上栽种着方瓜(我们当地叫这个名字)。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3、沟底的树木以及沟滩的走向。

 

          (摄影)秋景、秋色、秋趣、秋闻(之一)

              24、岭子上有一片棉花地。棉花基本摘完了。一时间记七小时候的国文

          课本:“棉花白,稻子黄。收了棉花割了稻,家家地里放牛羊。”我们这里

          从来不种稻子,可棉花却是常种的庄稼作物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