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上网·博客·摄影·逸事琐记(二)
标签:
上网榕树下轶事琐记郭建华放鹁鸽齐蜀逐梦中原望海文学杂谈 |
分类: 知识交流 |
(一)想到网络里的虚拟,突然间记起本地著名作家郭建华对于“放鹁鸽的”有一种生动地描述。翻开他那篇已经读过好几遍的《半亩园》,引用如下:
“葫芦河人管鸽子叫鹁鸽。高粱晒红米的时候,把鹁鸽放出去,嗉子吃得鼓鼓的,回来之后,饮以盐水,那鹁鸽便将一嗉子的高粱米如数吐尽,然后飞回去再吃,再吐,一季能攒一囤高粱米。有那等穷极了的,走投无路,便将自家女人放出去,远走他乡,佯称丈夫已死,无法度日,愿另寻主家。于是那些饥不择食的光棍汉便将其收留。待过些日子,渐渐取得信任,男人放松了警惕,就乘其不备,将家私细软席卷而去,逃之夭夭。光棍汉大呼上当,悔之晚矣。庄稼人管这号女人叫“放鹁鸽的”。
我相信网络里也有这种“放鹁鸽的”,不过他们偷的是诚实人的信任,待到有了一些资本,翅膀略略硬了起来,便一家伙飞得无影无踪。用我们当地的话说:“来个脚打锣不见面。”这样的人有吗?不但有,而且大有人在!我在“榕树下”、“红袖添香”、“池塘边”以及新浪博客就见过这么一些人。名字吗,自然娴熟于心,不好指出罢了。
(二)网络里有忙碌,这是个十分明显的事实,譬如前几年我曾在“榕树下”奔走,担任过编辑,被邀为驻社团作家,也荣膺过“荣誉顾问”。这些网络“虚职”我从未放在心里,因为网络里的事都不能当真。只是在两位江苏朋友的社团认真“服役”过。一是江苏新沂黄云峰社长的【逐梦中原】,二是飞歌的【望海文学】。两个社团的好多综合评论是由鄙人完成的。我们之间的联系格外繁忙,譬如【望海】社团其中一个帖子:
老师:您好!【望海】社团与镇江日报副刊部联合举办的“往事”征文拉力赛,还有十天就要结束了。这次征文发表征文200余篇,获得绿叶的文章约占一半,应当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我想请你就下面几条中的一条,写下您对这次征文的感觉、印象和启示,我的初步设想是:
二、“往事”征文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方面(请咸阳扬焕亭老师、青竹笠撰写);
请您就指定的条目,写篇感想,字数1000-1500字,请在6月10日,最迟在6月12日前发到我的鸡毛信里,社团将分期单独或汇集作为重点帖子推荐上首页。
谢谢您了。 飞歌拜托
我是在居住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完成的,何也?我在《杂音灌耳》里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此处不赘。
给【逐梦中原】的综合评论更费功夫,有时候不得不废寝忘食,才得以完成。
所以我在“榕树下”赢得了不少各地网友,直到如今仍然有不少社长、主编、执行主编经常来我的新浪博客作客,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三)、网络里有欺诈,这也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譬如一个由大学生为主组成的社团,为了扩大影响,搞了次征文比赛,我的一篇散文得了一等奖,原来许诺的奖品根本没到位,欺骗了大家的感情。我由此到“榕树下”第一社团【雀之巢】发了个帖子,意思是提醒【雀之巢】不要与那个【草根文学】社团一样言而无信。不久,我就收到了【草根文学】的执行主编violet0615的一封鸡毛信:信件全文如下:
老师,您好!不知您还记得我不?在雀之巢看到您发的帖子,猜想您没收到草根的奖品吧!可笑的是,我这个编辑也没有收到。我原以为自己的那份是邮寄时遗失了呢,看了您的帖子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实在是很失望也很抱歉。因为那次活动所有获奖者的鸡毛信都是我发的。现在想想还真窝火!想请问一下,还有哪个社团是这种情况,也能让我引以为戒。谢谢:)祝您幸福!(发信人 violet0615 发送时间 2007.05.16 02:57 正文长度 337 字节)
您看,连执行主编都被忽悠了,何论他人?
(四)、网络里也有意想不到的趣味,这也是不容置疑的。譬如在“榕树下”大多数人都用网名,很少有像我一样用真名的,我在“榕树下”的名字是“昌乐刘福新”,既是真名字,也是真地点。
正因为名字大部分是虚拟的,也就经常出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趣事。譬如我们当地有一位很有文采的朋友,受我的鼓动,注册了“榕树下”。令我十分奇怪的是,我刚发的文章,不论发在哪个社团,都被他长篇大论地认真点评一番,我当然不晓得这是哪一路高手,好在我在“榕树下”还算虚心,但有一次却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连说“晚辈不敢”。这就怪了。我早就怀疑这人姓刘无疑,也有可能是昌乐人,因为“齐蜀”这个网名连接着山东和四川,我们这里的刘氏家族的家谱就载明“迁自河北沧州,源于蜀”。可从他的评论来看,好似不像年轻人写的,所以我都是称他为老先生。。
后来的一天,我邀请两个网友进餐,那个同姓同股的朋友问我,你知道“榕树下”的“齐蜀”是谁吗?经过他的“供言”,我才知道原来就是他。这也算我上网以来的一段趣话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