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2009-05-03 09:25:22)
标签:

方山庙会

松柏参天

登山人群

中学生

胡琴献艺

密林深处

娱乐活动

娱乐

分类: 民风民俗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

 

           第三部分:“二起山子”尽闹喧

 

                               刘福新

 

何谓“二起山子”?(关于原来的“棋”字,我一开始就觉得不妥,现改为“起”字)就是方山西坡山半腰的一大片比较平缓的松林。这里地面开阔,松林密布,松涛飒飒,顿生清凉。再者,此处小摊小贩多,娱乐项目多,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方山庙会人数最多的地方。有关从前的盛况,请看图片后面的撰文。

我昨天登上“二起山子”后,并没有深入里面,而是在最南侧远远地看了一会儿。那些唱佛号的跳舞的等项目也不曾拍摄。

想爬到山顶,直奔山东侧的“老雕峪”,那里有军队驻扎,有营房。营房边有一条小道,是五图镇的人赶庙会的必经之路。我想把这条山道拍摄下来。这条山道可是赶庙会的东路呀!这样,我就把各条路线拍摄全了。可是相机电池没电了,我也就没有爬到山顶。留下了遗憾,今年六月二十七再去时一定补上。

 

                                             2009年5月3日上午

 

 

附好友韩咏华女士的诗:

                 碧海捧伞盖,林影献婆娑。

                 虔诚为生计,民生最祥和。

   附好友崔贤浩先生的诗:

              最是四月艳阳天,乘兴踏春觅方山。

              镜头向处半坡笑,绿水青山亦欢颜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这里是登“二棋山子”的南侧小径。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2:俯拍庙宇前拥挤的人群与个体小摊的帐篷。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3:我还没有到“二棋山子”。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4:两个中学生,左为昌乐一中肖祥波,右为实验高中刘凤。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5:到了“二棋山子”了。最南侧有个拉二胡献艺的中年男人。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6:松林中的人真多。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7:这个姑娘对我的拍摄产生了兴趣,不住地问这问那。我给她拍摄了一张。

       她说她是白塔(原属临朐县,后划归昌乐县)人,叫张蒙蒙。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8:站在二棋山子南端拍摄这里的人群。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9:没想到给这个小伙子拍完,电池没电了。故而没爬到山顶。山顶上

       另有一番滋味呢。只有到农历六月二十七再补充了。

           另外,此次在山下拍摄的不少。补充几幅。 

 

 

     附:因为“二棋山子”图片太少,补充5幅登山过程中的: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0:刚到山下的村庄“下楼村”时的情景。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1:山下卖衣物的。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2:从东面山坡俯拍五棵松。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3:三个姑娘。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4:两个姑娘刚买了吃的东西。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5:赶山会中路之中的南路人群。

 

       (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图16:山路如今铺了层层青石了。

 

                                 

 

 

附:拙作《名闻遐迩的方山庙会》(第八自然段至结尾)

从“方山爷”庙往上,就是那古树参天的宽阔地段了。这里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微风飒飒,景色秀美,容得下数万游客。那些单纯为观光而来的游客以及进完香拜完神的香客几乎都在这里休息。老年妇女在这里围地而坐,唱起颂歌,哼哼呀呀,抑扬顿挫,不绝于耳。有些人腰间扎着红绿绸子,挑着花篮,转着圆圈,翩翩起舞。还有卜者悠然坐了杌踏,面前摊放着占卜物品,不断睃巡着行人。

幼时,记得松林南侧扎了许多讲究的茶棚,茶客多为有身份或有钱的人,不时有艺人串棚弹唱或说竹板书,且走且唱,大多是些吉祥或祝福的颂词,间歇间也向茶客们讨些赏钱。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在这里看“拉洋片”了。“拉洋片”又叫“西洋镜”,这项娱乐活动据说始自清末,流行于民国,解放后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其道具和表演方式很简单,大木箱内装有转轮,通过绳索带动绘有各种内容的画框上下启动,箱外壁开有若干个小圆孔,孔内装有凸镜,观众通过凸镜可以看清楚箱内的画片。表演者根据不同画面内容配以相应的说唱词或乐器伴奏。为招徕顾客,“拉洋片”者唱着:“拉的拉哟看的看,五分钱看一看,一角钱看一串。”真馋得眼发痒心发慌。但那时钱紧,一般来说小孩子赶庙会,大人是不会给钱的,只有凑热闹的份儿。

树林往上,便是山顶了。近年来的庙会,青年人骤增,所以陡峭的山路上人头攒攒。山之颠,中平如砥,草木葱茏。打扑克牌的、照像的、卖饮料和食物的、站在巨石上观景的、甚至情人打情骂俏的,很是热闹。

附带说一下,方山庙既是为活人建的祠,于子仁又是科举出身,属知识分子,应是儒家的福地,但令人不解的是,庙中却住着僧人,僧人当是佛门弟子了。解放前至“文革”前,庙里的和尚姓高,人称高和尚,是昌乐县乔官镇人氏。因解放前有大片庙田,喂养着牲口,山下有其佃户,所以解放后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入社后,还俗,取了一个孀妇为妻,孀妇带有二女,随了高姓。记得次女与我还是高小时的同学。高和尚很会经商,每逢山下集场,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专卖茶。有回他说笑话:“还了俗,和你们一样了,我不想办法挣钱,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去!”实际上,政府与村民并未把他当真正的“四类分子”对待,凭他的经商本事,收入远在村民生活水平以上。

                                  原作于 2001年10月28日

                                  2002年收入《月下小品》

                                  2006年在《望海文学》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