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己丑年四月初八方山庙会掠影(三)

标签:
方山庙会松柏参天登山人群中学生胡琴献艺密林深处娱乐活动娱乐 |
分类: 民风民俗 |
何谓“二起山子”?(关于原来的“棋”字,我一开始就觉得不妥,现改为“起”字)就是方山西坡山半腰的一大片比较平缓的松林。这里地面开阔,松林密布,松涛飒飒,顿生清凉。再者,此处小摊小贩多,娱乐项目多,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方山庙会人数最多的地方。有关从前的盛况,请看图片后面的撰文。
我昨天登上“二起山子”后,并没有深入里面,而是在最南侧远远地看了一会儿。那些唱佛号的跳舞的等项目也不曾拍摄。
想爬到山顶,直奔山东侧的“老雕峪”,那里有军队驻扎,有营房。营房边有一条小道,是五图镇的人赶庙会的必经之路。我想把这条山道拍摄下来。这条山道可是赶庙会的东路呀!这样,我就把各条路线拍摄全了。可是相机电池没电了,我也就没有爬到山顶。留下了遗憾,今年六月二十七再去时一定补上。
附好友韩咏华女士的诗:
附:拙作《名闻遐迩的方山庙会》(第八自然段至结尾)
从“方山爷”庙往上,就是那古树参天的宽阔地段了。这里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微风飒飒,景色秀美,容得下数万游客。那些单纯为观光而来的游客以及进完香拜完神的香客几乎都在这里休息。老年妇女在这里围地而坐,唱起颂歌,哼哼呀呀,抑扬顿挫,不绝于耳。有些人腰间扎着红绿绸子,挑着花篮,转着圆圈,翩翩起舞。还有卜者悠然坐了杌踏,面前摊放着占卜物品,不断睃巡着行人。
幼时,记得松林南侧扎了许多讲究的茶棚,茶客多为有身份或有钱的人,不时有艺人串棚弹唱或说竹板书,且走且唱,大多是些吉祥或祝福的颂词,间歇间也向茶客们讨些赏钱。
树林往上,便是山顶了。近年来的庙会,青年人骤增,所以陡峭的山路上人头攒攒。山之颠,中平如砥,草木葱茏。打扑克牌的、照像的、卖饮料和食物的、站在巨石上观景的、甚至情人打情骂俏的,很是热闹。
附带说一下,方山庙既是为活人建的祠,于子仁又是科举出身,属知识分子,应是儒家的福地,但令人不解的是,庙中却住着僧人,僧人当是佛门弟子了。解放前至“文革”前,庙里的和尚姓高,人称高和尚,是昌乐县乔官镇人氏。因解放前有大片庙田,喂养着牲口,山下有其佃户,所以解放后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入社后,还俗,取了一个孀妇为妻,孀妇带有二女,随了高姓。记得次女与我还是高小时的同学。高和尚很会经商,每逢山下集场,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专卖茶。有回他说笑话:“还了俗,和你们一样了,我不想办法挣钱,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去!”实际上,政府与村民并未把他当真正的“四类分子”对待,凭他的经商本事,收入远在村民生活水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