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札记)浅谈《册书》
刘福新
册书者,有三解。
一为“史册”,
出处:班彪《王命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按:《汉书.叙传上》改“册书”为“策书”。)
二是,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祭祀、赐谥等专用文书。这些专用文书一般又称作诏书。
《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
其三:有时候也指一般的诏书。譬如,《汉书.公孙弘传》:“书奏,天子以册书答。”
册书最早称“策书”,源于周代,魏以后改“策”为“册”,明清两朝被沿用。
敝文专谈第二解中的册书。
若说册书的种类,那不仅十分有趣,也是十分专业的。册书的具体名称和材料质地通常以册封的对象、事件而定。可谓制度森严,绝对不可乱用的。
譬如清代,册立皇后用的是“金册”;封亲王及福晋用的是“镀金银册”;封贝勒、贝子及其夫人,封郡主、郡君、县主、县君都用“纸册”;封妃嫔也是用“纸册”。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长8 6厘米,宽3 9厘米。
纵观中国历代的册书,名目与用途不下十余种,它们分别为:①祝册,用于郊祀祭享;②玉册,用于上尊号、徽号;③立册,用于立皇后、太子;
④ 册封,用于封诸王; ⑤ 哀册,用于遇梓宫及太子、诸王、大臣逝世; ⑥赠册,用于赠号、赠官; ⑦
谥册,用于上谥、赐谥;⑧赠谥册,用于赠官并赐谥; ⑨祭册,用于赐大臣祭祀; ⑩ 赐册,用于敕赐臣下;
⑾免册,用于罢免大臣。
记得看小说《水浒传》,因为周朝(史称“后周”)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搞了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柴世宗幼子的帝位,可能心里不安吧,赐给柴家后人“金书铁券”,柴大官人柴进的庄园以及柴进的叔父因此可以有一部分特权,可能属于第十种的“赐册”吧?
鄙人在构思此文前,曾在“百度”细细搜索,很遗憾,没有搜到一幅有关“册书”的图片。朦胧里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一家报纸上见过一幅照片,由于所载面积极小,故而看不清文字笔画,隐约里知道是满文而已。那是清朝一个皇帝敕封某个达赖喇嘛的“册书”。
写于2009年2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