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2008-11-26 15:27:20)
标签:

图片

大小丹河

二龙吐须

水流清浊

世事难料

大桥

古城遗址

历史见证

杂谈

分类: 昌乐村影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刘福新

 

                             前 

 

   前几天又去了一趟大丹河与小丹河交汇的地方,缘起是今年夏天去拍摄,交汇处被满河滩的庄稼遮盖住了,也根本过不去,故而再度前往。此次拍摄还算顺利,因为入冬以后,尽显其貌。此处的“二龙吐须”我是真正见到了。不过这须,让人窝囊,一半是清须,另一半却是浊须。当地老百姓都知道一句民谚:“大丹河水清,小丹河水浊;大丹河捞虾,小丹河臭煞。”

   记得夏天发了两篇,一为“散文”,一为“图片”。就在图片后面择取几段发在这里吧。

   另外,我的图片下面都有比较详尽地介绍与百感交集地述说,诸位来访者可以看来!

   至于题目,是再三考虑以后拟定的。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朝时我们潍坊(潍县县令是当今潍坊市政府机关驻地)地区的父母官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用在敝文与所摄图片里倒也合适。但又一想,若是做到糊涂也实在不容易!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11月23日这次出行改变了上次(7月13日)的路线,是从城关街道办的常庄

        (原属尧沟镇)一条南北街道走的,正好遇到一家办喜事的,顺便拍摄了下来。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2:从常庄村南一条东西大沟里寻找到了大丹河与小丹河的交汇处。上次我掉向

         了,此次还是那个地方,却认不出上次来的附近参照物了。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二龙

         吐须”。大意可能是说两条丹河汇流一处,吐出了一条“龙须”。

              这就是大、小丹河的汇聚处。左面从东而西来的是小丹河,右面从南到北的是大

         丹河。我是站在交汇处北面十几米处拍摄的。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3:这位老农是常庄人,与我啦了好长时间的呱。他告诉我,有一年,不知道

         是哪里电视台扛着“大照相机”来过,过后,这儿的水流多多少少清气了几天。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4:这是大丹河即将与小丹河交汇的水流,水清见底,河底可以清晰地看到水生

        植物——可能是藻类吧?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5:大丹河离汇交处十多米最狭窄的地方,有一根细小树木搭在两岸。一步是

         绝对过不去的,我手里又没有任何支撑物。常庄那位老者笑着说:你回庄里借根长木棍

         来吧,看你那年纪过不来(他在河流那边)的。老伴也劝我不要冒险。我笑了笑,先是

         左脚踏在木条中间,右脚一跨,很快地过河了。然后我说:教过几年体育课的,这段距

         离不再话下!不过,中间踏准木头可不是易事,要是一脚踩空怎么办?

              我发这一幅图片时,老伴恰好过来看,她说:“如果把你跳过河的样子拍下来就好

         了!”我连忙称赞说:“我的老婆子懂得抓拍镜头了!”不过她还是挺为我的身影矫健

         而自豪的,近几天有来客,她就替我显摆。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6:诸位博友、网友看到了吗?右面这一丛水草就是大丹河与小丹河的见证物。

          两条河南边的水清,北面的水浑浊不堪。南边的水底有藻类植物,北边的什么也看不到!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7:这就是我从大丹河细木棍过去后,拍摄下的小丹河水流污染状况。我记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小丹河“城西水库”(如今起名恒安胡)大坝西边不远新建了

          了一家“草酸厂”,以后陆续建设了不少工厂,自那以后,我与老伴去西店、高家河

          一带剜野菜,闻到的都是臭味,河滩里的果园户说:我们只管卖,从不吃自己树上摘

          下的果子。但是卖给人家心里也有愧!

               您看,这污浊的水流,让人如何不惆怅?须知,要装糊涂也真不容易!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8:这里是一长溜悬崖,这就是剧县县城遗址。《辞海》说:“剧县,古县名。

         汉武帝分菑川国,剧县置以封菑川懿王子错为侯国,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昌乐西。”

             本县有文友前辈马进先生,原籍青岛,却写了大量昌乐游记,2006年撰著《昌乐游记》

         一书,为《昌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其中有一篇《寻访剧县城遗址》即是写的此处。我

        的图片可以弥补实物之不足。

             本人感受另文转载,此处不可转移主题也!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9:大丹河与小丹河交汇处实际上就是剧县古城的“护城河”。汉朝在此处设置

         县治,也是大有目的。首先,这里的风水不错!古代这一带,有许多名胜古迹,譬如大

         丹河桥下有“珍珠泉”,剑叶草长满四周,泉底鲤鱼、白鲢、“浮哨”、“钩针”、虾

         随着水草浮动。另外,除了“二龙吐须”,还有下游丹朱塚的“二龙戏珠”等等。所以

         古代的县令们在《昌乐县志》留下了他们的诗作,譬如《剧县春晴》为我们昌乐八大景

         之一。我那天顺着古遗址南行,不一会儿到了“丹河大桥”下,拍摄的就是从前的“珍

         珠泉”附近的地方了。这里是大丹河,水流还算可以。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0:幸亏大丹河大桥(张家埠头特大桥梁工程,为奥运特别建立的专行线路)

          下的流水是大丹河,从列车上看到的是比较清冽的流水,倘若沿着小丹河水流而行可

          就糟糕了!

              这就是“张家埠头特大桥梁工程”的起点。敝人曾经在博客里发过文章与图片的。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1:入冬以后大丹河岸边还有一些绿色的水草。水里有小鱼儿在游动。

                 但愿这些小鱼儿别再朝下游了,北面不到几十米就是交汇处了,你们一旦到了

          那儿,将被污浊的水流吞没,万劫不复!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2:再次沿着原路返回到“二龙吐须”之处,趴在小丹河边一棵奄奄一息的

          杨树上拍摄下了这一幅令人极其恶心的图片。倘若这是一条清冽的河流,我的影子

          必然十分清晰地投进河底,你看这条从我老家小埠前经过的小丹河现在成了这一幅

          狼狈不堪的模样,心里不禁百感交集!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3:这棵树就是“二龙吐须”处。它与我皆为今天的历史证。当然了,我是

          见证人,它是见证物。

 

           (村影--杂文)二龙交汇处,可否装糊涂?

               图14:临返回时,在常庄一带大棚附近,最后再拍摄下这里的景物。

          需要说明的是:我听到常庄的老农叫这里“西河滩”,那就是指的“戴家庄”了。因为

          剧县城遗址在戴家庄,这里当然就叫“西河滩”。但是这里的位置对于常庄来说,是叫

          “东河滩”或者“东南河滩”。

 

          附文:

      ……

     为此,我更想看看这二龙汇合处的样子,可惜近几天雨水多,我又没有向导,只走到最东北边的大棚就过不去了,我试着踏了踏大丹河里浓密的水草,不行。但是,我拍摄了河流的一汪水波。

    回到老伴等我的地方,一中年男子说:“前几天我还在那里堵鱼的,是抱着一根树枝过去的。”我不好意思麻烦人家,也就失去了近在咫尺的观察。不过,这“二龙河”我是亲临了。以后再来吧。

    突然想起我们昌乐在2006年搞了一套《昌乐历史文化丛书》,我当时负责编辑最后一部综合的书——《青少年读物》,只因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作罢。马进先生负责《昌乐游记》的撰写,已经出版。这一套由县宣传部唐处长亲自送来的书迄今还没开封,要不是今天我的写作需要,还不定什么时候打开?皆因为这些文章的初稿我都看过,还有零散的书在手,那是阎其昌给我送来的,可他送来的单单没有马进的,所以今天必须开封了。

    在《寻访剧县城遗址》一文里,马进先生也有如下的叙述:

    “农民诗人田乐园的家就在丹河畔的西田村,他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当年的丹河水四季不竭,清亮得照出人来,村人都用河里的水做豆腐,做出的豆腐格外白嫩。河里的鱼虾成群结队。每到夏天夜晚,男的一伙,女的一堆,都在河里洗澡。可惜如今的河水被污染了。望着蜿蜒而下的黑色河流,大家心情不免有些怅然,难道历史前进的脚步,非得以一些美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吗?正想着,面前河床突然加宽,水流变得湍急,且传来哗哗的水声。原来,不知不觉到了大小丹河的交汇处,宽阔、激荡的大丹河水正向我们奔涌而来。”

    “原来,历史上的剧县城遗址就在这里(大小丹河交汇的戴家庄、常庄一带——笔者注),大小丹河也是这座古城的护城河。”

    看来,2006年,这里还起码有河滩,可是当我今年7月13日近午时分来此,只见到一片大棚与浓密的玉米,河流被农民不该有的勤快挤得可怜巴巴,哪里有河滩呀?分明都是庄稼!看到如此情景,倒想起此地民俗的格外吝啬来了,连大小丹河的交汇处都不让我看到?

    又想起了旧时流传的“昌乐八景”之一的《剧县春晴》:

    “剧县春晴满县花,风光浑似楚天涯。当今潘令新官诰,前度刘郎老鬓华。桃李门墙嘶骏马,秋千庭院隐啼鸦。多情最是衔泥燕,飞入青帘卖酒家。”

    这是六百年前的明朝昌乐县令于子仁对当时剧县古城丹河岸边春光明媚、祥和升平的描写。

    还有一首《剧县春晴》,是三百年前清朝康熙年间昌乐县令贺基昌写的:

    “旧县条风散早晴,疏林红晕海霞明。桑柔岸女盈盈出,草绿王孙一一生。水绕人家归社燕,花开篱落语流莺。紫骝嘶绝垂杨道,印得连线织绣程。”

    你看,两个朝代两个县令都是写的这里,这里多美妙!抚今追昔,水无言,我更无言……

 

                              2008年7月20日10:30打字;14:18完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