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有感于时下书籍出版的浮躁虚假、惶惑沦落

标签:
出版界错别字杜撰剽窃敛财署名质量低劣浮躁虚假惶惑沦落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杂文)有感于时下书籍出版的浮躁与虚假,惶惑与沦落
这两天常翻弄书架上、书柜里的藏书,这一翻不打紧,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打篇稿子,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惰性,一旦热乎劲过了,势必束之高阁,一耽误就是几月甚至几年。那么我急着打得是什么呢?就是关于书籍出版的诸多弊端。敝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先说四件:即浮躁与虚假、惶惑与沦落。
不妨先回忆一下以前出版的书籍,1980年我从新华书店购了一册《红与黑》,它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这册长达664页的旧式排版中文书籍(从右往左翻页,竖排)竟然寻不到一个错别字和一个错误的标点;而且没有修订工作人员名单,只简单印着“法
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状态也还可以。譬如我的书架上有一册1986年11月出版的《宋氏家族第一人》,扉页上印着“于醒民
您看,那时的书若寻找参与修订工作人员的名单几乎是没有的。不仅一般参与者没有,连总编辑、总编审的名字也极少出现。当然,实际上是有的,不然,如何完成这些艰巨而繁琐的出版任务?此时此刻,我只能套用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名句来表达我的心情了。书中虽然没有他们的名字,但修订者的辛苦、繁杂、细致、严谨而又默默无闻的创造性劳动是不可否认的,这劳动、这品格才真正堪称伟大!这无私奉献真可说是“此处无名胜有名”了!
而当下呢?
随着出书热的泛滥,到了21世纪,骤然大变。先看看技术活儿:且不说诸多出版物上错字、白字连篇,语法、文理不通比比皆是;也不说某些人冒充权威,靠杜撰和剽窃而印行了“大部头”欺世盗名的所谓“巨著”,敛不义之财;就说当前正在流行的书前书后一大堆署名吧,什么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什么主编、副主编,什么编辑人员、参与编辑的工作人员。如果是由政府部门或文化部门出版的书籍、刊物,还有什么名誉顾问、特邀顾问、顾问等等。堂而皇之,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然而,出版的书内容质量如何?即使用“低劣”二字也是概括不了的。您看吧,校版马虎,印刷粗糙,错误百出。记得前几年,经本县文友田某介绍,鄙人友情认购了一位邻市作协主席带来的《金瓶梅》,开始还以为得了宝贝,可一翻开,简直没法读,开始我还逐页校正,但是一页里就有多达200多处错误,不得不扔到楼下盛放杂物的小平房里了!一本“价值人民币80元”的名著就这样成了一沓废纸。
抛开浮躁不说,就如出版署名一事,不禁要问:偌大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究竟为印上自己的大名做了些什么实际工作呢?同出版界老前辈们相比较,这些挂名不负责的人,难道不是尸位素餐吗?难道不觉得脸上发烧吗?难道这些虚假也是某些人孜孜以求的吗?
还想起几件与此有关的事:一是前些年发到我这里的大量来函与请柬,内中不外乎邀请我担任名誉主编、主编、副主编,但必须是认购“XX册”。二是有人请求我出版书籍时给他(或她)挂上个副主编的名……
由此,我想起了现代人的“惶惑”与“沦落”两个词。而这两个词又常使我想起古人。就说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吧,他随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奔波于各国之间,后来重耳返国执掌朝政,“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者”(《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而介之推却超然物外,携老母归隐山林。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拂袖而去。介之推能视富贵于浮云,甘愿淡泊如水,把物欲、权欲抛之脑后,值得今人沉思。
出版界“浮躁与虚假”、“惶惑与沦落”是如此,社会上太多的行业也是如此,这些“浮躁与虚假”、“惶惑与沦落”足可用“擢发难数”来形容了。
社会愈文明,人类的理性愈发达,应当更容易明辨是是非非。遗憾的是,我们却看到了与社会进步不相协调的情景:浮浮躁躁、虚虚假假,争名于朝、逐利于市,社会责任、精神追求束之高阁。这是现实的悲哀!物质文明的提高,如果以一代人精神的没落做为代价,那么,我们付出的是不是太多了些?我们离精神文明是不是愈来愈远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