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讵使亷夫贪?——到溉回诗拒索贿

标签:
苞莒行贿受贿纳贿索贿拒贿南朝萧梁到溉任昉洁己爱民利国杂谈 |
分类: 文辛随笔 |
“贿赂”一词,古称苞莒(音 bāo jū ),原意为包裹鱼肉的蒲包,后指赠送的礼物,再后便引申为贿赂了。窃以为贿赂之内涵、外延远不止“用财物收买”那么狭窄,也不止“行贿”、“受贿”(也叫纳贿)两大行为,还有“索贿”,古之索贿者有之,今之索贿者更登峰造极,鄙人就曾亲眼目睹过某交管所所长扣留农民车辆卑劣索贿的丑事。既然是“索贿”,就有不听话的,也就是“拒贿”了。当然了,对那些主动的行贿者拒绝,也是拒贿。你看,单单“贿赂”一词便多么复杂。
古人曾把行贿看做鱼饵,行贿者想谋取某种私利,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便投其所好,选择受贿者最喜欢的东西(包括美女),送到门上。受贿者贪图眼前利益,不视糖衣包藏之祸心,或扭扭捏捏地接受,或大大咧咧地接受。这受贿与纳贿倘若日后败露,如鱼吞诱饵,后悔莫及。鱼受难于饵,人祸患于贿。
以上是说的行贿与受贿,下面再说个索贿与拒贿的历史记载:
在李延寿所著的《南史》中,就有到溉(姓到名溉)拒绝任昉索贿的记载。到溉其人,当时任南朝萧梁政权的尚书殿中郎,他的家庭出身贫苦,祖父到彦之,年轻时为了生计替人挑过粪,为此,出身豪门的士族辱骂到溉“身有余臭”。到溉居官清廉,居家俭约,史书称他“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又称其“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
同朝为官者有个叫任昉的人,任昉时任御史中丞,由于笔头子硬而专管上奏。任昉在前朝齐明帝时早已名声鹊起,与沈约齐名,时人称二人为“任笔沈诗”。到萧衍篡权建立梁朝,任昉又有“拥立”之功,故而凭恃着才高功大官显的诸多优势常有索贿之事。众同僚虽然不满他的贪婪,却又有所顾忌,不敢拒绝他的贪欲。
到溉年轻时节曾受到任昉的举荐,寡母魏氏在家境困难时已经竭力还过任昉的人情债了,可当年对到溉有恩的事任昉似乎老惦记着。某年某月到溉出任建安郡太守,被任昉盯上了。任昉派人捎信索要当地丝绸,而且让送信者立即带回。信写得很特别,是一首古诗。诗曰:“铁钱两当一,百易代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
到溉回信也是一首古诗,掷地有声,诗云:“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
“讵”音 jù,去声,副词,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难道”、“哪里”。 “讵使廉夫贪”大意是说“您怎么让我这廉洁奉公的人去做贿赂的贪官之事呢?”这就是历史上到溉回诗拒索贿的事。
此事很值得今人反思,遍观今之官场,像到溉那样的举止似乎不多见,用不着上司索贿,早就巴结着去行贿了。几段彩绸岂不是些须小事?连自己老婆都可以作为行贿的商品了。鄙人曾写过一篇有关“性贿赂”的杂文,那是写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与他的部下的脏事的。张二江原籍寿光,与昌乐紧邻,是我的潍坊老乡,所以迄今记得此人。
行贿、纳贿可耻;索贿更可耻;惟拒贿可敬也!
古之睿智之士尚能拒收他人之贿,靠自己俸禄生活,有的甚至立誓拒贿,决不吞食那具有诱惑力的鱼饵,也就避免了上当受骗、被人逮住后油煎火蒸的灾难。古之廉洁官吏尤有拒绝索贿者,如到溉其人,美哉!壮哉!欣哉!今之明智之公仆,也应晓得不行贿、不纳贿,而且还要对索贿者断然拒绝,只有这样,方能洁己,洁己方能爱民,爱民方能利国,我想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为官者不会不明白吧?
(当然了,以上是说的“官对官”,至于“官对民”就很难说了,譬如我在第一段里说的那个交管所所长扣留农民车辆后公然索要贿赂的事,开车的平民百姓能拒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