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斋志异》蹇涩字词试解(十五)

(2008-09-29 16:50:35)
标签:

聊斋志异

艰涩字词

田七郎

武承休

感恩图报

分类: 聊斋浅解

 

        《聊斋志异》蹇涩字词试解(十五)

          (压题图片为泥塑《田七郎》,右起依次为田母、田七郎、武承休)

 

 

  《聊斋志异》蹇涩字词试解(十五)

 

                            刘福新

 

□   诘朝,见所与游,辄问田七郎。客或识为东村业猎者。武敬诣其家,以马箠挝门。未几,一人出,年二十余,貙目蜂腰,着腻帢,衣皂犊鼻,多白补缀,拱手于额而问所自。武展姓字,且托途中不快,借庐憩息。问田七郎,答曰:“即我是也。”遂延客入。(次日早晨,一见到与他交游的人,就打听田七郎的消息。正好有一个人认识田七郎,说他是东村一个打猎的。武承休满怀着敬意去田家拜访,用马鞭敲了敲门。不大一会儿,有一人出来。此人年龄也就二十来岁,长得貙目蜂腰,戴着一顶油腻的帽子,系着一块黑色围裙,围裙上补缀了许多白布补丁。此人两手一拱,举过前额,问武承休从什么地方而来。武承休介绍了自己,并假托旅途劳顿,想借房舍暂时休息一下。然后又打听起田七郎来。那人回答:“我就是。”于是把武承休请进门来。诘朝:音jié zhāo,次日早晨。马箠:古指马鞭。箠,音 chuí ,同“棰”。貙目:貙,音 chū,兽名,大如狗,毛纹如狸。腻帢:音 nì qià,油腻的帽子。衣皂犊鼻:腰系黑围裙。犊鼻,似指围裙上有牛犊鼻子样凸出的部分,比喻凸凹不平貌。)

□   见破屋数椽,木歧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盈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辞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不受。(只见破屋几间,树杈支撑着墙壁。进了一间小屋,虎皮、狼皮挂满梁柱之间,连坐的小杌子都没有。七郎就地铺了几张兽皮,请武承休坐下。两人聊天,七郎言语厚道,武承休十分高兴,立即就送给七郎银两维持生计。七郎不要。七郎就地设皋比焉:田七郎就地铺下几张兽皮挨着坐下来。皋:这里指兽皮。比,挨着。焉,这里作代词“之”用。比焉,即“挨近坐之”。)

□   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会武初度,宾从繁多,夜舍屦满。武谐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藉蒭藁。二更向尽,诸仆皆睡去,两人犹刺刺语。七郎佩刀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许,铮铮作响,光闪烁入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武问故。七郎曰:“此刀购诸异国,杀人未尝濡缕,今佩三世矣;决首至千计,尚如新发于硎;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当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颔之。(从这以后,七郎便经常一连几天地留宿在武公子家中,要是给他什么东西就接受,不再推辞,也不说感恩报答的话。有一天,武承休的生日到了,来祝寿的人很多,夜里房间睡满了人。武承休便领着七郎睡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三个仆人则铺了干草睡在床下。二更快要过去,仆人都睡着了,武承休与七郎还在说个不停。忽然,七郎那把挂在墙上的佩刀从刀鞘中跳出好几寸,发出声响,闪烁如电。武公子惊得跳了起来。七郎也一跃而起,问:“这床下睡的都是什么人?”武答,“都是仆人。”七郎说:“这些人中肯定有坏人!”武询问缘故,七郎答道:“我这把刀是从外国买来的,杀起人来见血就死。到现在为止,佩戴了三代人了,用这刀砍下的人头不下千人,还像新磨的一样。一见到坏人,就会鸣叫着自己跳出,该是离杀人不远了。公子应该接近君子,疏远小人,或许可以免除以外的灾祸。”武承休点头称是。屦:音jù,古时用麻、葛做成的鞋子。“夜舍屦满”,比喻夜里住宿的人很多。初度:过生日。不论过多少岁的生日,都叫初度。濡缕:沾染一丝一毫。比喻见血即死。蒭藁:音chú gǎo,有三种解释,一是古星名;二是稿荐,就是用干草打成的铺具;三是干草类,譬如稻草。这里指的是后两种。硎:音xíng,磨刀石。这里当动词用。)

□   盖床下三人:一为老弥子,能得主人欢;一童仆,年十二三,武常所役者;一李应,最拗拙,每因细事与公子裂眼争,武恒怒之。当夜默念,疑必此人。诘旦,唤至,善言绝令去。(老弥子:外甥的儿子,即重外甥。)

□   异史氏曰:“一钱不轻受,正其一饭不忘者也。贤哉母乎!七郎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亦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异史氏说:“一文钱的赏赐也不轻易接受,正是一顿饭的恩情不敢忘记的人。贤明啊,这个七郎的老母!田七郎这个人,生前不能完全雪恨,死后还要伸张正义,这事是多么神奇与悲壮!倘若当年的荆轲能如此,也就不会有千年的遗恨存留世间了。倘若真有田七郎这样的人,就可以补救法律的疏漏。世道浑浑噩噩,只恨七郎这样的人太少了。可悲啊!”

                               ——见《田七郎》

 

※ 文辛叹曰:蒲松龄此文写了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无疑是田七郎和武承休。但是,这里面有几个人物不能小觑。一个是田七郎的母亲,这个猎户的老母有两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段是在武承休做梦,梦着神人与他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交友不可滥交,有一个人是可以共患难的,你却不认识。之后,武承休念念不忘结交梦中人与他说的田七郎,可是当武承休去拜访,却碰到了软钉子。为什么呢?因为田七郎母亲说的那段话:“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你看,七郎的母亲多么明智,就连武承休知道了以后,也“深叹母贤。”

待到田七郎因为无端受人诬陷,吃了冤枉官司,武承休竭尽全力营救,田七郎才得以出狱。此后,田七郎的母亲同意了儿子与武公子结交,慨然曰:“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矣。但祝公子终百年无灾患,即儿福也。”很明显,七郎母亲早就看透了,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就是武公子的人了,武公子没有灾患,儿子当然就没有灾患,一旦武公子有了不测,那么他的儿子必定是以死相报。还有一个细节,田七郎临到武公子家时,七郎老母有个嘱咐很值得我们注意。母对七郎说:“往则往耳,见武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大恩是没法子用一句“谢谢”可以代替的。看起来,作者蒲松龄赋予了猎户七郎的母亲一个极其睿智的形象,这个田母简直就是古代礼法的楷模,待人接物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此人焉能小觑?

再就是那个武承休的“老弥子”林儿了,这个重外甥林儿不是个好人,竟然调戏武承休的大儿媳妇,林儿按其辈份,得叫武承休大儿媳妇为“表婶子”,而林儿全然不顾,幸亏武承休的大儿子听到媳妇大声吆喝,奔回家来,林儿强奸未遂,逃之夭夭了。这个潜藏着劣质的家伙,却投靠了一个御史的老家,御史在京,御史的弟弟掌握家务。当着武承休索要林儿这个恶奴时,邑宰(当地政府首脑)却偏向御史的弟弟。致使林儿这个坏蛋肆无忌惮,说了些故意伤害武家的脏话。后来,这个“老弥子”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横野间。”我们一看就明白,这是田七郎在为恩人报仇。也就是田七郎以前说的“当去杀人不远矣”。田七郎唯恐恩人被歹徒所害,幸好恩人武承休没有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武的老弥子林儿却是祸根,弄得武承休家中鸡犬不宁,名誉败落,田七郎当然要为武承休报仇雪耻了。虽然,没有人知道林儿是被田七郎杀的,但是,御史家却诬告是武承休所杀,邑宰(县官或州官)又对御史弟弟的话言听计从,拘捕了武承休和他的叔叔,叔叔被活活杖毙,武承休把叔叔的尸体搬回家来,安葬了叔叔后,也在寻思着究竟是谁杀了林儿?虽然也曾寻思过田七郎,但是又考虑,也许不是七郎吧?若是七郎要杀林儿,还不与自己商议一下?

再以后,田七郎乔装打扮进入邑宰的内廷,先杀死了来这里“关说”的御史弟弟。等到邑宰阖府上下操杖疾呼,眼看要捉住他时,田七郎自刎而死。但是这并没有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田七郎死了以后,见到邑宰来审视,尸体却一跃而起,竟然将邑宰(县官或州官)的脑袋割下来了。这时候,田七郎的尸体才重新倒下去。

你看,这里面又牵扯到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御史的弟弟,一个是邑宰,这两个人一个伤天害理,一个徇私枉法,结果都被田七郎诛杀了。

真如蒲松龄借异史氏的嘴所说的“七郎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亦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

 

※   文辛再叹曰:从那一段武承休过生日当天夜里发生的事,我们不难看出,床下睡觉的三个仆人中,有一个是将来为祸主人者。从各个方面分析,仆人李应是个又执拗又拙古的人,平日里经常与武承休争吵,这也是顺理推断,所以就婉言辞退了李应,心想从此可以免除灾祸了。岂不知恰恰是武承休最信任的“老弥子”——重外甥才是个真正的祸害!所以,有的人尽管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往往被假象所迷惑。

我就有个感受,好多单位的“一把手”往往被自己的亲人所迷惑,为自己的“近臣”、“宠臣”所毁掉。譬如,掌政者的老婆子女倚着自己的权势横行不法,早晚要犯错误。即使不毁灭,也会弄得单位里民怨沸腾。再譬如,有的当政者好重用私人,秘书、司机由此鸡犬升天,特别是司机这一类人,本来没什么文化,素质较低或很低,一旦大权在手,肆无忌惮,人人侧目而视。纵然当政者作出了不少值得歌之颂之的事,但是仅仅一个司机在里面欺上瞒下,就让众人愤慨不已了。有的单位就是如此!记得大前年的一天,与孙子孙女去一家食品店买“汉堡包”,有个女老板听说我是二中的老师,就询问我某单位某某主任怎么样?我答,没听说这么个主任呀?后来才晓得她是说的那个司机。此人言道:“怎么人家都骂他呀?”我说:“不可能吧,总有说他好的吧?”女老板一笑:“还就是没有一个说某某主任好的呢!”我想也是,那人很可能人品太差劲,笑里藏刀,吃人不吐骨头,惹起了所有教职员工的愤慨也是有的。可惜唯独那个当政者不知道而已。如今,作为当政者倒不是杀身之祸的问题,是信任度的问题,当政者万万想不到,一个司机会引起大家的极大不满,而这种不满又会迅速地祸及当政者自身。你想,司机是你提拔起来的,他倚着你的权势耀武扬威,作着有损广大师生的坏事,大家怎么能安顿?不对你有意见才怪呢!意见是个潜意识的东西,平日里看不出来,一旦爆发,那就不可收拾了,你的官运也就到头了。所以,我很欣赏蒲松龄的《田七郎》,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政者自己的亲朋故旧、司机随从往往是毁坏自己基业最危险的人!聪明的当政者不可不防也!

                                                   2008年9月29日16:50发

 

                          

         《聊斋志异》蹇涩字词试解(十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