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方山庙(附已发表作品中有关方山的段落)
标签:
方山爷赢棋得水泉明朝县令图片 |
分类: 文辛摄影 |
西历9月16日巳时许,由晚辈驾车登山,再览方山爷庙,并拍摄些许图片。
往时,尝浏览网上,绝少方山图片,方山爷庙更为罕见。今由鄙人补其阙如,窃以为趣事也,善事也!
为使诸君稍微了解方山爷暨方山爷庙之由来及以前盛状,载文如下:
方山,县境内南郝、五图、乔官三镇界山,海拔338米。《昌乐县志·山川》载:“方山距城二十里,边下镇之正东,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
山有方山庙,位于西坡半山腰,俗称龙神祠、灵泉观或西门大夫祠,后多称“方山爷庙”。是目前昌乐境内仅存的古庙宇也。
方山庙诱人之景观为“方水朝烟”,是昌乐八大景之一,所指即为方山庙内晨晓之景象。
方山庙另一景观,为几百年留存的石刻碑碣。
而极为诱人处,是大殿东南的“方水”,也称“方山池”。《昌乐县续志·山川志》载:“祠前池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有《灵泉观碑记》记其事。此碑记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所刻。记得1971年秋假,南郝公社大规模军训,武装部长阎其昌谐五个联中语文教师读碑文,我当即朗读,从此结下文缘。阎其昌其人,虽为武装部长,而实为文人雅士也。去年,他撰修《阎氏家族》,请我为其古文标点,他亲来敝处求教,常过零点,为之不困。
另,亦列下鄙人旧作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我的老家紧靠方山,是鄙邑最有名气的山。山半腰有座明朝修建的寺院,寺院里有眼四季汩汩的泉,还有几人才能搂抱的松柏,儿时并不知晓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立于树下泉边听风听泉,那份惬意舒心迄今萦绕心怀。寺院上面是更大的一片松林,儿时并不知晓皮日休诗句“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但喜好爬树的我,骑在虬龙般的枝杈上,那份洒脱散逸的童趣仿佛就在眼前。松林再往上是四望如砥的山顶,有险径可登。儿时并不知晓杜甫的诗句“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但登临山顶时的那份豁然开朗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山顶捉山蝎,喜欢光着脚丫,还喜欢到处乱跑,累了就躺在巨石上小憩,看云,看鸟,那份陶然自乐赛过书里传说的神仙。
面对三面突兀的青山,莫名其妙地涌出许多怪诞的想法,忍不住去思考炊烟笼罩下的山村的来历,去猜想山的年龄,还会臆猜着方山爷下棋用了什么高招赢得了孤山爷那眼水泉的。而这时,幼稚的灵魂深处会情不自禁地触摸到时空、历史的影子,感悟到深邃、博大这些词汇,可这些词汇分明地距我又那么遥远。
夕阳残照,幽径通古庙。薄幕深丛童牧啸,好段乡村小调。
说明:原作于1964年,当时就读于昌乐一中初中部(初18级)。
故乡有方山,幼时钟情之地也,青山之娇媚、古刹之华丽、涌泉之汩汩、松涛之滚滚,莫不令人魂绕梦萦也。六十年代破四旧,寺庙毁,泉立竭,怎说山无灵也。近年来山腰劈断,为寻蓝宝石也。眼见得大自然风光不再,令吾未提笔已三叹矣。
八载离聚,不尽相思绪。脉脉斜辉映碧绿,再找当年情趣。
指作者从1984年后,再谒时已经八年之久了。
四、《故乡翩翩入梦》
梦中故乡的方山晓岚蒸腾。方山近了,耸立百丈,它与草山、鏊子山成卧龙之势,连绵不绝。曾记得我在高小上学时被语文老师粘贴于教室北墙上的那首诗,内中就有“方、鏊、草山一线牵”的句子,还被老师好一顿表扬。
方山,我童年、少年的圣山,它丹岩翠壁,林深树高,那里曾是儿时的天堂,捕鸟摘果,探洞险捉迷藏。山野造就了我宽广浪漫、永不服输的性格。有一年的春天,我与大人们到方山拾柴禾,由于刨得荆疙瘩太多,背不动,但又舍不得扔掉,晌午过了,还在下山的崎岖小路上,急得哭了起来。一个路过的中年男人开起了玩笑,“谁家的孩子这么能干,拾的柴禾背不了,要不,你给我当儿子吧?”还多亏这人与接我的父亲相遇,指点了我所在的位置,父亲才找到了我,半天的劳动成果终于丝毫未损。
五、《名闻遐迩的方山庙会》
“方山爷庙”位于山西坡半山腰,这里古木参天,紫薇从生,奇石夹道,罡风拂拂。庙院正中有步云桥,流水潺潺,香客到此,犹如从凡尘步入仙界。步云桥直通大殿,殿内雕梁画栋,正面有尊身着官服的金面神像,这便是当地群众称为神明的“方山爷”了。传说“方山爷”神像的坐处有一块石板,是为镇服妖精的压洞石。关于传说,敝文不赘述。至于方山庙会为何选定在六月二十七日,传说此日正是于子仁降妖的日子。至于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是后来添加的,不知缘何而起。
(中间删去3段)
俗语说:“灵签第一推诚厚,需到神庙殿里求”。到大殿拜神求签是信男信女们最重要的活动。小时,不止一次进过大殿,觉得那“方山爷”长长胡须、虽威武却慈眉善目的,顿生庄严和亲切感,但对两旁排列着的塑像就不大敢看,不敢看又偏是想看,尤其是那个“劈雷将军”,头尖眼凸,鹳骨高耸,手拿两柄大锤,那副凶神恶煞的摸样实在令人恐惧。据说,这样的塑像是专为那些品行不正的人看的,让他(她)们看了后打消恶念,民谚云:“伤天害理,让劈雷将军劈死”。这塑像还能起威慑作用呢。
另一顶重要活动是参观那眼由“方山爷”下棋赢来的山泉了。它位于院东南角,我们小时叫它“滴答泉”。泉旁有碑石,记载泉之来历。泉后有僧舍两间,苍苔铺路,绿竹猗猗。这山泉说来也怪,就在“文革”开始的那一年,有教师领小学生“破四旧”,毁了神像,泉便枯竭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