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赶快抢救我们的“端午”节——(辩论之二)

(2008-06-08 14:14:15)
标签:

端午节

大辩论之二

文化

杂谈

分类: 流年碎影

赶快抢救我们的“端午”节

昌乐文辛

最近,一位教授给文化部发去急件,称东北亚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目前该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即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文引自中国

为此,有识之士提出: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节日一旦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让他们申报成功了,我们这些华夏儿女该有多么尴尬!

    有人非常着急地呼吁:别让屈原恸哭于地下!

    还有人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电脑上的事件追踪也指出:韩国很快将要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传来后,该消息当即被人民网放在了头条,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应。“中国的传统节日要抓紧申报!”这样的呼声顿时络绎不绝。

    虽然我们从近年来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屡次听到一些文化界代表的呼声,也做了将包括“端午”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整,但建国后,只重视我们所谓的“革命性”节日,对我国传统的一些节日却打入了“冷宫”。五十多年来一直对传统节日的故意淡薄和忽视,致使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正处在分崩离析之中,致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悲剧,这个悲剧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其它悲剧轻松!伦理关系被弄的上下颠倒,汉字被一次次地动了外科手术,根本不像我们的文字了,而传统的节日跟着一起倒霉,这种所谓的“改革”究竟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什么?与其说是进步,倒不如说是对中华文明的极大破坏!

    “端午”节有很多内涵和外延,民国时将其定为“夏节”,而中国历史上,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还称其“诗人节”。又因为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辟邪,称其“蒲节”等等。

    记得童年时,觉得“端午节”很有些神秘的味道。侵晨,门插艾叶;削桃木人,刻桃核筐;堂屋挂天师骑虎捉鬼图;用黍谷煮棕子;喝雄黄酒,大人沾了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穿老虎鞋,戴五毒肚兜,手脖子上套五色丝线,名曰“长命缕”;手艺巧的女人做各种式样的香囊,如红布缝的鸡心、黄布缝的葫芦、绿布缝的荷包等。据说以上活动可以避邪驱瘟。

    其实,我国各地对“端午”的过法不完全一样,譬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最为盛行。所以很多喝雄黄酒的传说大部分流传于南方。小时候看《白蛇传》,见白素贞饮了雄黄酒显了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白娘子仙山盗草,终于救活了许仙。

还有大人讲的桃木剑可斩鬼的故事。这些都对“端午节”有着特殊的印象。

    上学后,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的,道是大诗人屈原为国自沉汩罗江的纪念日。

    唐代有首《端午》诗,对屈原深表同情的同时又对昏君奸臣进行了鞭挞,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出为屈原;堪笑江水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据说划着船往水中抛米饭,别让鱼虾糟蹋了诗人,后来成了包粽子和赛船的缘由。笔者所在的北方水浅,未睹赛船盛事,但有一次出差江南,却让我一饱了眼福。只见江边人山人海,彩旗飘飘,一声鼓响,龙舟竞发,个个争先,岸边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十分壮观。

    据查,将农历五月五日正式定为“端午节”是宋朝开始的。朝廷喻令全国纪念屈原,提倡佩带香袋,以示屈原品德操守可做楷模,号召人人学习之。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这些习俗便有了。民俗文化权威钟敬文教授撰文,说端午划龙船,原是古人送瘟神、驱恶鬼的宗教巫事活动。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考证,说端午节是江南吴越人祭龙的“龙子节”。吴越人沿袭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自称是龙的子孙,平日断发文身,扮为龙子,示其尊贵,并祈求得到龙的保护。划船时将食物抛入江中是为了祭龙,划龙舟比赛则是为了取悦龙,极像一些地方请戏班子演戏来祭祀取悦祖先一样。

    说起“端午”,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741),唐明皇从骊山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着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着蓝袍戴着帽,捉住小鬼,挖其眼,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叫钟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明皇醒后,疟疾立刻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画成钟馗之画像,通令天下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除邪魔。这个故事,我们不要把其仅仅当做“迷信”而已,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特点之一。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非常重视这一节日的。

    我们潍坊在明清时庆祝“端午节”活动是很具特色的。清朝有个潍县进士叫梁文灿,以潍县各种节令为素材,填写了十阕《蝶恋花》词,其中写端午的那一阕真是写绝了。词曰:

    “五月夏中天渐暑。朔日迎神,仪仗纷无数。枷锁赪衣排满路,银钩挂臂盘香炷。菰叶层层缠角黍。五毒驱除,酒和雄黄煮。系腕彩丝长命缕,侵晨插艾门当户。”

    上阕写城隍爷出巡,仪仗威严,这阴间的县官出尽了风头;下阕写潍县端午风俗。另有传说,更为动人。说潍县城隍爷出巡,经南关街,被阁楼窗口竹帘内一豆蔻少女窥而钟情,害相思而逝,有媒者出面撮合,与城隍结秦晋之好。从此,城隍殿内,多了一位“卧奶奶”;南门街口,添了一座“闺女坟”。天下城隍皆不娶,唯有潍县带家属,此情此景,潍县可谓独领风骚。

    古代“午”与“五”通用,故“端午”又称“重五”。有些地方此时还用兰草汤沐浴,故又称为“浴兰节”。宋代以来,“端午节”是和春节、仲秋节一样的大节令,官吏放假,以示隆重。

    让人极为痛心的是,有的人(还有些大人物)对诸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就是个节日吗?用不着大动干戈,谁申报就让谁申报去,五十多年没有过这些节日,中国人还不是很好吗?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说你是“汉奸”也不为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给学生讲“钓鱼岛”那段耻辱历史的时候,当我讲到李鸿章的卖国理论时,气得我把黑板擦都砸裂了,学生至今对此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地挽救我们的传统节日吧,让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出卖我们的祖宗,别让包括屈原在内的炎黄精灵恸哭于地下!

                                       2006年5月24日(农历四月二十七)

 

【辩论第二部分】

 

老师,首先要说:您辛苦了。你的一丝不苟工作热情和态度,严谨的做人风格,令人敬佩,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读你的文章每一次都能使我收益匪浅,这就是知识,这就是文章。你的文章没有问题呀。只是昭文的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老师您不一样。你不必介意。按照我们自己的性格和方法去工作、学习、生活,永远都没有错呀。握紧你的手,请你不必太在意。 

微澜 于 2006-5-27 21:58:1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我是不喜欢在争辩中插言的,原因是什么观点我都能理解并接受。昌乐老师振臂高呼慷慨激昂拳拳之心自然应该钦佩。昭文和艾米粒的冷静与达观也不无道理——一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会光大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就不会担心自身的文化遗产会丢失,会被人“抢注”。况且在我印象中,韩国已经申报并获得注册,大约也记得韩国的“端午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大相径庭。

我喜欢听不同声音并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还有我喜欢帮助“弱势”。不管楼主高兴不高兴,池塘边的这份热闹还是需要的。   

梁恕俭 于 2006-5-28 7:48:1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都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了

有许多东西我都不会强求

也许我很理性

不过还是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拳拳的爱家之心,这就够了,别上什么高度,也不必上纲上线,大家轻松就好。

喜欢爱 于 2006-5-28 7:58:3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我非常赞同该文的论点。人们之所以淡忘了“端午”,我觉得与“为秦始皇翻案;为曹操翻案”年代的流毒有关。 

徐明理 于 2006-5-28 8:04:5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尤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天盼着的就是妈妈在端午包的粽子。那时候还不知道屈原是谁,然后长大了一点,看到《离骚》中不屈的追求,明白了什么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那时才知道端午的沉重。现在居然听到有人说这是儒家文化的糟粕,我不禁想问问当这些儒家文化的糟粕都被人占去了,我们的端午、中秋、清明、春节、都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圣诞?狂欢??还是情人节??? 

陵玉 于 2006-5-28 12:51:22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过不过节到无所谓,别忘了就是了。

给文辛献花 

洋溢 于 2006-5-28 12:59:45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想着咱们的节日 

洋溢 于 2006-5-28 13:08:49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偶尔读鲁迅全集,在第12卷书信一辑内,有鲁迅先生致姚克的一则书信,

文字颇有意味,现转抄一小节大家共品:愚人节所发信,顷已收到。中国不但无正确之本国史,亦无世界史,妄人信口开河,青年莫名其妙,知今知古,知外知内,都谈不到。当我年青时,大家以胡须上翘者为洋气,下垂者为国粹,而不知这正是蒙古式,汉唐画像,须皆上翘;今又有一班小英雄,以强水洒洋服,令人改穿袍子马褂而后快,然竟忘此乃满洲服也。以种谬误,我于短评中已曾屡次道及,然无效,盖此辈不读者耳。 

子敬 于 2006-5-28 15:12:33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赞同文辛的观点,并表示敬意! 

乔子陵 于 2006-5-28 21:02:41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网络之伟大在于其宽容与自由,我们网站的宗旨是人性自由与博大,与爱国与否无关。但这不表明反对爱国,更不表明排斥爱国之表述而专营“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

至于我要以站长的角色来参与争论,或者以为我居有叵心,则是多虑了。倘若谁有兴致要当这个站长或经营这个网站,我拱手相送。(我对这句话负责)。

之所以不跟你争论是因为你年岁已高或真的因为某种原因动怒,或者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

如果你还要没完没了,我必不虚你。

昭文 于 2006-5-29 8:57:03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说到历史与文化,这的确是一个大的话题。中国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的确让我们担忧。但动辄就以爱国卖国来蛮横指责,这是太过不恰当了。我没有在每句话前加“斗资反修”就说我卖国,显然是很幼稚的,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俨然把自己粉饰成一个卫道者。

当我们说古希腊文化遗产时,你认为该由现在的哪个国家来申报呢?也许你会说唯中国文化最完整,所以中国该珍惜,西欧那些国家就是没有历史的国家了?

佛教来源于印度,该由印度来申报吧?

那基督教的上帝该怎样贴商标呢?

是的,你的文章激荡振奋,我也常看这样的文章,但看后我不表达激荡振奋并不表明我没有民族自尊心。

爱国,什么是“国”,正如你在高中教材抄来民族的概念一样,我也抄来给你说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和民族不是一回事,民族虽然总会染上国家的色彩或两者的外延会随着统治的时间的延长可能会接近,但它的内涵绝不一样。

文化向来是传播与变化的,历史也是属于人类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对“中国”并不是多多益善的。

也许我的论断有些偏激,就如中国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些“无国家”主义,要做世界人,但我心目中的国家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应该是政治概念。

清兵入关,我们成了亡国奴,但这片热土仍在,现在也属我中华(地理及文化概念的总和)。

岳飞抗金在今天看其实是内战,但其精神永存。

古代之爱国也并非全部只知道忠君,也有“天下”之胸怀。

华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存在于这片热土的人的心中,并表现于社会及心理活动之中,还逐渐影响于世界。

与申报与否毫不相干。

昭文 于 2006-5-29 13:13:44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