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端午节大辩论之二文化杂谈 |
分类: 流年碎影 |
赶快抢救我们的“端午”节
最近,一位教授给文化部发去急件,称东北亚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目前该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即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为此,有识之士提出: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节日一旦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让他们申报成功了,我们这些华夏儿女该有多么尴尬!
还有大人讲的桃木剑可斩鬼的故事。这些都对“端午节”有着特殊的印象。
【辩论第二部分】
老师,首先要说:您辛苦了。你的一丝不苟工作热情和态度,严谨的做人风格,令人敬佩,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读你的文章每一次都能使我收益匪浅,这就是知识,这就是文章。你的文章没有问题呀。只是昭文的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老师您不一样。你不必介意。按照我们自己的性格和方法去工作、学习、生活,永远都没有错呀。握紧你的手,请你不必太在意。
微澜 于 2006-5-27 21:58:1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我是不喜欢在争辩中插言的,原因是什么观点我都能理解并接受。昌乐老师振臂高呼慷慨激昂拳拳之心自然应该钦佩。昭文和艾米粒的冷静与达观也不无道理——一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会光大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就不会担心自身的文化遗产会丢失,会被人“抢注”。况且在我印象中,韩国已经申报并获得注册,大约也记得韩国的“端午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大相径庭。
我喜欢听不同声音并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还有我喜欢帮助“弱势”。不管楼主高兴不高兴,池塘边的这份热闹还是需要的。
梁恕俭 于 2006-5-28 7:48:1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都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了
汗
有许多东西我都不会强求
也许我很理性
不过还是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拳拳的爱家之心,这就够了,别上什么高度,也不必上纲上线,大家轻松就好。
喜欢爱 于 2006-5-28 7:58:3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我非常赞同该文的论点。人们之所以淡忘了“端午”,我觉得与“为秦始皇翻案;为曹操翻案”年代的流毒有关。
徐明理 于 2006-5-28 8:04:50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尤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天盼着的就是妈妈在端午包的粽子。那时候还不知道屈原是谁,然后长大了一点,看到《离骚》中不屈的追求,明白了什么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那时才知道端午的沉重。现在居然听到有人说这是儒家文化的糟粕,我不禁想问问当这些儒家文化的糟粕都被人占去了,我们的端午、中秋、清明、春节、都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圣诞?狂欢??还是情人节???
陵玉 于 2006-5-28 12:51:22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过不过节到无所谓,别忘了就是了。
给文辛献花
洋溢 于 2006-5-28 12:59:45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想着咱们的节日
洋溢 于 2006-5-28 13:08:49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偶尔读鲁迅全集,在第12卷书信一辑内,有鲁迅先生致姚克的一则书信,
文字颇有意味,现转抄一小节大家共品:愚人节所发信,顷已收到。中国不但无正确之本国史,亦无世界史,妄人信口开河,青年莫名其妙,知今知古,知外知内,都谈不到。当我年青时,大家以胡须上翘者为洋气,下垂者为国粹,而不知这正是蒙古式,汉唐画像,须皆上翘;今又有一班小英雄,以强水洒洋服,令人改穿袍子马褂而后快,然竟忘此乃满洲服也。以种谬误,我于短评中已曾屡次道及,然无效,盖此辈不读者耳。
子敬 于 2006-5-28 15:12:33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赞同文辛的观点,并表示敬意!
乔子陵 于 2006-5-28 21:02:41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网络之伟大在于其宽容与自由,我们网站的宗旨是人性自由与博大,与爱国与否无关。但这不表明反对爱国,更不表明排斥爱国之表述而专营“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
至于我要以站长的角色来参与争论,或者以为我居有叵心,则是多虑了。倘若谁有兴致要当这个站长或经营这个网站,我拱手相送。(我对这句话负责)。
之所以不跟你争论是因为你年岁已高或真的因为某种原因动怒,或者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
如果你还要没完没了,我必不虚你。
昭文 于 2006-5-29 8:57:03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
说到历史与文化,这的确是一个大的话题。中国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的确让我们担忧。但动辄就以爱国卖国来蛮横指责,这是太过不恰当了。我没有在每句话前加“斗资反修”就说我卖国,显然是很幼稚的,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俨然把自己粉饰成一个卫道者。
当我们说古希腊文化遗产时,你认为该由现在的哪个国家来申报呢?也许你会说唯中国文化最完整,所以中国该珍惜,西欧那些国家就是没有历史的国家了?
佛教来源于印度,该由印度来申报吧?
那基督教的上帝该怎样贴商标呢?
是的,你的文章激荡振奋,我也常看这样的文章,但看后我不表达激荡振奋并不表明我没有民族自尊心。
爱国,什么是“国”,正如你在高中教材抄来民族的概念一样,我也抄来给你说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和民族不是一回事,民族虽然总会染上国家的色彩或两者的外延会随着统治的时间的延长可能会接近,但它的内涵绝不一样。
文化向来是传播与变化的,历史也是属于人类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对“中国”并不是多多益善的。
也许我的论断有些偏激,就如中国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些“无国家”主义,要做世界人,但我心目中的国家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应该是政治概念。
清兵入关,我们成了亡国奴,但这片热土仍在,现在也属我中华(地理及文化概念的总和)。
岳飞抗金在今天看其实是内战,但其精神永存。
古代之爱国也并非全部只知道忠君,也有“天下”之胸怀。
华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存在于这片热土的人的心中,并表现于社会及心理活动之中,还逐渐影响于世界。
与申报与否毫不相干。
昭文 于 2006-5-29 13:13:44 短信 好友 编辑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