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八阵图——有缺陷的辉煌

(2008-01-31 13:37:31)
标签:

八阵图

夔州

诸葛亮

“遗恨失吞吴”

杂谈

分类: 文辛散文
              八阵图——有缺陷的辉煌
 
                           文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诸葛亮的,用“妇孺皆知”形容也不为过。杜甫与苏轼就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因为中国的文盲和半文盲太多,但上过学正上着学的人都知道的。八阵图则不然,知道得人更少,原先也许只有搞历史研究和搞文学创作的人知道,可自从看了长篇历史剧《三国演义》,知道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为何提到三个人名,因为他们都与八阵图有关系,也与我写的这篇文章有关系。

     先说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的遗址在哪里?历史研究者大都认为:它在奉节县永安宫的长江沙滩上。这一见解其实很早就有了,有唐朝诗人杜甫的《八阵图》诗为证。

    唐朝诗人杜甫写了许多怀古诗,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今四川)后,因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后不久,去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瞻仰了八阵图,并写诗抒怀,奉节县的八阵图又因了这首杜诗而格外出名。诗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争中,为创立蜀国(正确称呼为“汉”)基业的盖世之功,与此相对应的一句,是说八阵图使其名声更著了。八阵图是什么?它是诸葛亮毕生研究的军事成果,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是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八八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石堆岿然不动,因而有 “江流石不转”之句。此句更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但是,将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最后救援措施。实在是不愿为而为之,因为它实在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因之,这个八阵图既是诸葛亮成名的历史见证,也留下了未能说服刘备息兵而征吴失败、统一大业付之东流的历史遗憾。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了解释上的分歧。

         笔者也是个爱诗的又是写诗的,多年来,对此诗一直未停止研究。要说分歧,我以为可能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没能消灭吴国,进而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另一种解释为:“还不是征吴,引起了晋的警觉,所以晋乘着蜀征吴失败的形势,倒是在后来先把蜀灭掉了,这真是历史遗恨啊!”

  到了宋朝,对“遗恨失吞吴”的争论显然十分激烈,而焦点集中在“失”字上。著名词人(当然也是诗人)苏轼(苏东坡)为了让自己的解释取得合法地位,就借杜甫托梦阐述自己的意见,是中国诗词探究史上的一段趣话。这件事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甚详。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梦见《八阵图》诗的作者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关羽)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看来,宋朝的苏轼是赞同第二种解释的。苏轼是当时诗词大家,解释前朝杜甫的诗本来是很有资格的,却拐了个弯,借杜甫自己的解释以证明自己诠释的正确,可见宋朝时文人的争论是激烈的。 

         我同意苏轼的解释。也就是苏轼借杜甫之口证明自己的这段。但,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到底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作为研究《八阵图》的苏轼其实是在与早已作古的杜甫讨论,将杜甫当时作诗时的真实想法挖掘出来,那么,这段趣话就更有价值了。

     我记得,这首诗在我上小学就见过,那得归功于看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当然那时根本不懂这首诗的内涵。

     随着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逐渐增多,我也开始了对《八阵图》诗的探究,而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与宋朝的苏轼还真取得了相同的认识。我想,诸葛亮绝对不可能支持刘备攻吴吞吴的,这不仅违背了当时的军事策略,更重要的是违背了“隆中对策”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有悖初衷。而劝谏刘备不要攻吴,不要破坏了既定的联吴方针,让魏(后为晋)钻了空子,各个击破。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刘备因关羽被吴国大将吕蒙用计所害,刘备失去了理智,这时,他连平日里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封建社会里,是以帝王的意志为意志的,诸葛亮再怎么冷静,可毕竟是个辅臣。史书里将此记载得还是清晰的,不知道前人以及今人为何争论不休? 

         曾读过一篇《成于忠义毁于忠义》的文章,忘记是何年何月何日何种报纸了,但题目和内容印象极深。文章里讲,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拜,开始了毕生的奋斗,这是他们对人生目标不懈追求的起点,但后来由于关羽的死,刘备太拘泥于“不求同生但愿共死”的誓言,不顾自己的统一大业,不顾当时形势,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走出了极其错误的一步,前途由此而毁掉了。这种讲法,从三国鼎立形势讲是正确的。但古人重义似乎不可指责,如果没有这“义”字,也就演绎不成这段有声有色的历史了。

     总之,唐朝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盖世功勋与难言的遗恨;宋朝的苏轼试图借梦境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是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原载《芳草》2002年第三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