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福新
刘福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682
  • 关注人气:59,0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景乱梁》第二十七章下(37)

(2007-04-22 21:14:15)
标签:

萧衍的家庭成员

哀叹人生五计

分类: 文辛小说
《侯景乱梁》第二十七章下(37)              
 
           第二十七章  最后的忏悔(下)(37)
 
                             文 辛 
  

     第三子萧纲就是继立太子了。这个孩子与我有共同的爱好,平日舞文弄墨,写文章也与他大哥昭明太子一样有功底,也许当时是基于这一点吧,在不顾文武大臣的反对下决定的。本指望他能为我多操点心出点力,我也享受一下晚年;可是没有想到,他在处理政事上,也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在对付侯景阴谋上,庸庸懦懦,一再误事。对他继任为太子,我现在看到了众皇子的不满,不真心实意前来勤王,这不仅是对我缺乏孝思,更是在看太子的笑话。他们在觊觎着这太子的位置啊!

    第四子萧绩,在太清元年(547年)死了(见第十二章),由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孙子萧会理袭封了王位。萧绩一生平庸,但萧会理却还算得上皇室里的一个人才。在征讨东魏接应侯景时,我就说了句“会理如何”?我提出让萧会理当统帅,我以为他还是可以的,可惜后来不知怎么弄的,又被朱异调回来不用了。我对此事也没有再过问。

    第五子叫萧续,是封了庐陵王的,也是早早死了,我才让萧绎去接了他的地盘。

    第六子萧纶,是个让我生了许多气的儿子。他虽有许多缺点,可还算得上是个有本事的人,但让他带十万大军去讨侯景,却被侯景打得一败涂地;但他败后,一直在招募兵勇,没有闲着。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萧坚,居然虐待部下,也不看看是什么时候!台城这么长时间防守住了,却在他的身上出了问题,他的部下勾结侯贼,爬上了台城西北角的高墙……但他毕竟还是战死的啊!萧纶的二儿子萧确,是个好孩子,是个有勇气有主见的人。侯景攻陷台城时,他在这文德殿外奋勇搏斗,后来又报信给我,我让他赶紧出城,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第七子萧绎,说他天生的独眼也不符合事实,是他生下来后,犯眼疾,我亲自让太医给他用药,不想却弄成了这副模样!他这人城府极深,很有心术,但阴狠毒辣,容不得人。我看,他会搞分裂的,他不会象我这么宽容家族里的所有人的。再说,他占据着江陵险要之地,兵多将广,可他为什么不前来勤王呢?他是在等什么呢?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第八子萧纪,是个贪婪吝啬的人。知子莫若父,你看吧,早晚有一天他会不得善终的!既不会笼络人,又险躁无谋,这样的人怎么能在兄弟们中间立得住脚呢?我有点偏心,偏爱着他,谁叫他是老小呢!我怕他将来惹祸,才给他选了个好地方,让他到益州去当刺史,只要他能稍稍谨慎点,大可不必担心。他也有那么多兵马,益州地面又广,物产丰富,可是他怎么也不来勤王呢?看起来,这里面准有问题,难道萧绎这独眼小子堵了他的道吗?因为益州的兵马是要经过江陵的啊!

    至于我的大儿子萧统的孩子们,萧欢是昭明太子的世子,现在也死了。还有两个,一个是萧誉,被我封了河东王,又授他为湘州刺史;一个是萧察,被我封了岳阳王,又授了雍州刺史。他的任所在襄阳。这个孙子是个不老实的人,阴蓄异志,想夺取太子的位置,以为我这当皇帝的爷爷以前就是在襄阳发的迹,就以为他将来也要当天子了。我当然对他很不放心,前不久,才将驸马都尉张瓒从湘州刺史任上调往雍州治所襄阳,去接替他的刺史之职,也不知如今张瓒接任了没有?

    平心而论,对于昭明太子萧统的孩子,我心中是有愧的,所以这三个孩子,我就象对待儿子一样,待遇一点也不差,都早早封了王,又授他们为剌史,给了他们地盘。我知道:只封王,没有刺史这地方军政长官的职务是不行的;只有当了刺史,他们才会有实权,他们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王国,有了征兵、征税和自选官吏的权力。

    对于现在的太子萧纲的儿子们,我只封了他的世子萧大器为宣城王,他的其他那些儿子,只封了公爵,大器的弟弟大款就是封了石城公。侯景犯阙提出的和议里,硬要大器去作人质。还是傅岐说得好啊:宣城王萧大器系皇室冢孙,国脉所关,岂可轻出!我就让大款做人质去了。其他的孙子们就不再提了吧。

    至于弟弟们,也没有可数道的,惟有我那六弟萧宏,让我生气。我让他带兵,他只知路上玩乐,一点也不会用兵,让人家东魏笑话他是“萧娘”,大败而归。还没有和人家交锋,就这么被人家吓得跑回来了,丢城失地,我觉得这算不了什么,败就败吧,也算锻炼一下,所以还给他加了官。人家告他谋反,我亲自去检查,哎呀,你看他贪占了多少钱啊!可是我朝最大的贪污犯啊!我也不怪他,只要他不夺我的帝位就行。没料到,他后来竟然与我的女儿永兴公主通奸,有失人伦啊!在我们这朝代,生活作风是小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儒家的 “治世”思想早就让我的前辈们抛弃了,尽情享乐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你们俩怎么能谋害我呢?还亏得昭明太子的生母丁贵嫔有所警惕,要不我的脑袋不就早早搬家了吗?我这六弟真可恶,还想杀了我以后,他当皇帝,让我女儿去给他当皇后,他是在耍我的女儿呢。我那不知羞耻的女儿永兴公主就更让我伤心,哪有谋害父皇的啊!我这六弟和女儿自做自受,都忧惧得病死了。我还得为他俩遮丑。这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啊!谁知道,后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萧宏的三儿子萧正德,这个业障,这个畜类不如的浑小子,以怨报德,想起来就气死我。我没生儿子时,曾收他做养子,倒是不假;有了统儿后,让他返本归宗,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可他就心理不平衡了,不安分了。先是投了敌国,人家不理睬他,又自觉无趣地跑回来了。我虽然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可看在他当了几年养子的份儿上,还得护庇着他,让他恢复了王位,让他当刺史,这里弄糟了,让他换个地方,易地为官,还一次一次地让他带兵;不想坏就坏在这儿了,他掌着兵权,却暗地里又和侯景勾结上了。这个萧正德啊,我还没死,你就当什么皇帝?你也不想一想,你那副德性,谁不讨厌你,人家侯景会让你当皇帝吗?那不过是利用你来反朝廷呢。人家侯景是拿你当傀儡,拿你当猴儿耍呢?

    至于其他的侄儿,倒要数算一下萧范和萧渊明了。萧范是我另一个弟弟萧恢(萧恢事略,见第十二章注⑨)的儿子。我刚当上皇帝时,恢弟是被我封了鄱阳王的,因死得早,让侄儿萧范袭了王爵。这个侄子在我所有子侄们中,是个较英武的。当年纳侯景伐东魏时,文武大臣一致选他为统帅,可是朱异说他不行,我就听了朱异的话,没有派他为统帅。现在,我算是看明白了,是朱异忌他英武,怕他建功,以后更不好对付他啊!这个朱异啊,怎么尽是搞些公报私仇的事呢?怎么尽是搞些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事呢?范儿在侯景叛变前就曾送来密报,我还不以为然,朱异更是笑话萧范多心。后来,萧范屡屡要求率兵讨伐侯景,都被我和朱异压制住了。再后来,萧范带兵勤王,比我那些儿子们好多了。人家起码不坐山观虎斗和见死不救啊!

    萧渊明是我的长兄萧懿的儿子,因为长兄早早去世,我待萧渊明就如亲生的一样。可是这个渊明啊,没想到是士族制度下的一个怪胎啊!他挂帅出征,让人家东魏一勺烩了,还当了人家的俘虏!

    哎!别人就不用提了。

    我悟出了个道理,溺爱要不得,任人唯亲要不得……

    对了,还有一个对待老百姓的问题,我不是不知道我朝老百姓的苦处,我曾在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十二月壬寅下过一道诏令的。诏曰:

    “……至于民间,诛求万端,或供厨帐,或供厩库,或遣使命,或待宾客,皆无自费,取给于民,又复多遣游军,称为遏防……更相枉逼,良人命尽……”

你看我朝的官吏真是逼民太甚了,老百姓怎能拥戴我这个皇帝哪?但弊病已积重难返,我又是以宽容官吏为首要任务的,老百姓只好忍受了。看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格言,我是违背了,以至于老百姓加入到反对我的行列,跟着侯景闹腾,这难道不是我自己造成的吗?我唯一能让史家为我歌颂的也许是我每年春季的“耕籍田”①了,但那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啊!

    梁主萧衍还坐在他那寝殿走廊里想着心事,自思自叹。他哀叹自己“人生五计”②的虎头蛇尾。眼看着“死计”是很糟的了!

    他不禁又自语道:

    “古人说得好啊,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也许我在侯景贼子的蹂躏下,我的日子不会很长了!哪曾想到我的‘死计’会如此凄惶呢?”

    “真得要把我的心事我的忏悔都带进棺材里去吗?这不行,还是在自己心里忏悔一下吧!”

    究竟梁主萧衍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① 耕籍田:籍田,帝王自己耕种的田。耕籍田,实际仅用犁三推,以象征帝王躬耕,关心农田,关心天下百姓,为百姓做榜样。并非自己耕种。史书上,梁武帝萧衍确实有许多“耕籍田”的记载。

    ② 人生五计:古人所谓五计是指—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生计”指十岁至二十岁,虽说主要靠长辈哺养培育,但也应少年立志。“身计”指二十至三十岁,终身事业在此时打下根基。“家计”指三十至四十岁,日夜注思,撑起门户,子息繁盛,也为社会作出贡献。“老计”指五十以后,渐入老境,善保余年,保一生清白。“死计”谓六十以后,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死得无慊,死得其所,给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可梁武帝萧衍的“死计”是最不圆满的,一代帝王,成为囚徒,而且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此章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