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清明连谷雨

(2007-04-19 23:21:01)
标签:

谷雨

诗词

民谚

洪承畴

无情对

分类: 文辛散文

(散文)清明连谷雨左图用了榕树下网

                                                   友幸予小妹妹的图片

                           

 

                         清明连谷雨

 

                               文 辛

 

     明天就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了,但我们这里的人们好似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它却匆匆忙忙整理行装想着走了。

    今年春天是暖和了一阵子,接着就冷空气袭来,比往年的“倒春寒”还厉害,东北下大雪,我们山东(属于华北)虽说没下雪,可也阴冷得很,好似天地心态反常,阴阳倒置患上精神病了。

    你看大街上的人群,虽然棉袄扒了,帽子摘了,棉鞋脱了,可大多还穿着冬天的内衣。今天中午,从昌乐县文史委走出,有些热,看着编写书稿的几个文友俨然一身冬装,我对政协杨秘书说,今天觉得天热了呢,毕竟明天是“谷雨”节气了啊。杨培青秘书指了指穿的毛衣说,是啊,我还穿着毛衣呢!

    按古代传流下来的说法,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古代解释即所谓“雨生百谷”,故此得名。

    “清明”与“谷雨”紧紧相连,应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里最雅致的名称,古代文人诗词罕见,不知何因。前些年,遍翻古诗词,写雨的不少,但真正写“谷雨”这天的雨却很难找到,即使有,也不过写谷雨节气里的暮春罢了。北宋苏轼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明确标明是“寒食”后的也就是暮春景象了。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的“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也发出了“随春且看归何处”的慨叹。

    今天晚上,用“百度”好不容易搜索了一首清朝郑板桥的七言诗,诗曰: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七律,但前后韵脚换了,颈联(第五六句)也不对仗,因为没看到原作,亦难辨真伪。只是其中有“正好清明连谷雨”句,却甚为喜欢。

    没想到现代的人却对清明、谷雨呵护有加,写了不少近体诗词,譬如网络笔名叫湖上看客者赋有《谷雨三首》,其第一首曰:

 

                 又是一年谷雨临,驻足回眸万象陈。

               蕊绽江皋如对友,酒添雅兴倍提神。

               满堂墨客歌诗疾,一介庸夫出语真。

               更喜湖山啼布谷,苍茫烟雨裹诗魂。

 

    还有位网络笔名叫勤耕的,作了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曰:

 

                 清明垂青春回暖,谷雨育谷绿如烟。

 

    我猜想如今的诗歌笔会多,从网上看到,已有好多地方在张罗“谷雨诗会”了。

     而有关清明与谷雨的农谚在全国各地却不胜枚举,譬如:“谷雨种棉家家忙。”“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宗棉花的还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而我们这里,我只听到以前有句“清明秫秫(高粱)谷雨谷”的农谚。

    古代还有节令俗语曰:“清明难得清,谷雨难得雨”,可也有例外。

    记得2003年的“清明”那天,恰好是星期天,我带着孙子和孙女登城东约有七八里的孤山,连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都脱口而出说“万里无云”呢。还记得2001年谷雨那天正好下雨,为了那场难得的中雨,我还写了首《谷雨的雨》登在了报上呢。

    今年的4月20 日,也就是明天,又是“谷雨”了,听天气预报不可能下雨了。我当然写不出《谷雨的雨》了。

    由诗词想起了对联,对联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诗词。有则故事,牵连到“谷雨”和“清明”两个节气,甚是有趣现叙于下:

    明末大臣洪承畴降清,做了清朝的官。某日,一位客人与其对弈。其间,有婢女献茶,客饮罢,觉清香扑鼻,仔细一想,那日正是阴历的谷雨,便随口道:“难怪茶香——原来是雨前茶!”洪不愧是大学士,随口吟道:“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又道:“此吾上联,能续完否?”客人亦是饱学之士,略一思索答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这上下联平仄和谐,尤妙在讽刺洪承畴受明恩却降了清朝的软骨头相。“谷雨”和“清明”皆阴历节气名,这对联真可谓“无情对”了。

 

                                 完稿于2007年4月19日23: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