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第七章狡兔三窟(八)

(2006-12-30 23:25:01)
标签:

文辛小说

《侯景乱梁》

狡兔三窟

侯景上表

悬瓠城

杂谈

分类: 文辛小说

 (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第七章狡兔三窟(八)

            

 

          刘福新

 

                       东魏纷争任纵横,眼中哪有小高澄?

                       南梁西魏皆蒙骗,好个三窟狡兔行!

 

    侯景的命运就象盾牌一样,似乎是专门为了对付外界的打击而来的,他对待自己官职的提升,外表上好像没心没肝;可是对待厄运,他从不松懈。

    在军旅生涯几十年里,他老谋深算,面对一次一次汹涌而来的对他不利的朝廷议论,他都能身心投入地加入到对自己的谴责中去,他在谴责自己的时候毫不留情,数落着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和对待朝臣的失礼,令那些批判者无话可说,只能再给他一条悔过自新、将功折罪的生路。然而在心灵深处,侯景可从来就未有过悔过的时刻,一旦化险为夷,他就重蹈覆辙,似乎是好了疮疤立刻就忘了疼痛;其实,他根本就没有伤疤,他只是将颜料涂在自己身上,让虚构的累累伤疤维妙维肖,他在这方面的高超技巧比起他指挥军队的才华毫不逊色,从而使他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完成了他的韬晦之计。

    现在情况直转直下,高欢已到暮年,已经对他构不成多少威胁了,他还怕谁呢?此时,他还不知道高欢这块压在他身上的巨石已经破碎了,这个跛着一条左腿从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是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了;说不定,他会将高欢的权位取而代之,到那时,他侯景将是一个更为厉害的枭雄。不!他的愿望远不是做个控制朝廷的枭雄……

 

    高欢的世子高澄遵从遗命,不发丧讣,这消息捂得严丝合缝,连皇帝元善见和朝廷文武大臣都蒙在鼓里。

    高澄以父亲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发去书信,传召侯景到晋阳,说有要事相商。这侯景左足偏短,走路的样子十分难看,骑马射箭也不是长处,却是足智多谋;故而高欢所辖诸将,如高敖曹、彭乐等人,虽为勇冠三军的将领,也受到侯景的蔑视,说他们不过是吃饱了到处乱窜的猪而已。侯景很自负,曾经向高欢陈请,愿得兵三万,横行天下,要打过长江缚取萧衍老儿令作太平寺和尚。欢因让侯景统兵十万,专制河南,一来与西魏对垒,二来伺机夺取梁国的地盘。侯景也看不起高澄,他曾私下里对人说:

    “高王尚在,我未敢有异心,若高王已殁,却不愿与鲜卑小儿共事。”

    侯景说的“鲜卑小儿”是高澄,实际上高氏是汉族人,不过鲜卑化了而已。

    侯景到河南之前,曾与高欢有密约,说自己握兵在外须防别人借高欢的名义钻了空子,因此以后赐书,请加微点,高欢点头称是。但高欢临死,单单忘了告诉儿子这件事,所以高澄来信中并未加点。侯景想:难道高王死了吗?难道高王病重糊里糊涂忘了在信中加微点吗?他心里没底,所以故意找理由不肯奉召。

    侯景秘密派遣细作至晋阳和邺城两地侦察,主要是打探高欢的病状。

    不几天,细作回报,说晋阳的军政大事全归高澄主持,侯景料知高欢已没有几天活头了。但他此时尚不知高欢早已于正月里就死去了。侯景还在不知高欢死活的情况下,已经决定叛变了。

 

    又是一场罕见的倒春寒。

    武定五年①的二月,已不可用春寒料峭所能形容了。据生在此时的古稀老人讲,已有好多没有这么冷了。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着一排长长的冰凌,象尖利的象牙,迎着西北风,发出凄厉的呼号。一个身穿翻羊皮袄的特使,带着河南大行台侯景极其机密的信函,进入潼关,直奔长安城。此人的使命就是秘密拜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愿举河南降西魏。

    长安。大丞相府的一间密室。

    宇文泰接见了侯景的密使。

    但,宇文泰并没有因为这一消息而失态,他深知侯景不是个好对付的家伙。他想:既然侯景叛离东魏来投,必然要引起东魏来攻,要做好两手准备,未雨绸缪嘛……

    宇文泰以西魏朝廷的名义授侯景为太傅,领河南大行台,封上谷公。

    侯景得知西魏委他高官厚禄后,马上开始了秘密行动。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诱到长社②,逼使他们跟着他叛变东魏,并派军队夜袭西兖州。西兖州刺史邢子才探悉到侯景发难的消息,移檄东方各州府,各令严防。

    高澄立派大将韩轨讨伐叛变了的侯景。

    侯景见东魏派军队来讨伐,有点坐立不安,他害怕关陕一路,被韩轨阻断,投奔西魏的计划落空,便改变了初衷,又想南投梁国;因他的管辖地盘与梁国相接,较无阻碍,于是遣行台郎中丁和带着给梁朝廷的上表到了建康。在给梁朝的上表里说:

 

    臣闻股肱体和,则四海和平;上下猜贰,则封疆幅裂。故周召同德③,越常之贡来臻;飞恶离心,诸侯所以离叛。此盖成败之所由,古今如画一者也!臣昔与魏丞相高王(指高欢)并肩戮力,共平灾衅,扶危戴主,匡弼社稷,中兴④以后,无役不从;天平⑤及此,有事先出。攻城每陷野战,必殄筋力消于鞍甲,忠贞竭于寸心,乘藉机运,位阶鼎辅,宜应誓死罄节,仰投时恩,陨首流肠溘焉,罔贰何言?翰墨一旦论此,臣反恨义非死所,壮士弗为;臣不爱命,但恐死之无益耳。而丞相既遭疾患,政出子澄,澄天性险忌,触类猜嫉,谄谀迭进,共相构毁,而部分未周,累信赐召,不顾社稷之安危,惟恐私门之不植,甘言厚币,规灭忠梗;其父若陨,将何赐容?惧馋畏戮,拒而不返,遂观兵汝颍,拥旆周韩(“周韩”与上句的“汝颍”皆指河南之地),乃与豫州刺史高元成,广州刺史郎椿,襄州刺史李密(以上三刺史已被侯景诱执),西兖州刺史邢子才(邢子才和以下刺史根本不从侯景,侯景夸大其辞,骗取梁朝信任,激起梁主贪心),南兖州刺史石长宣,齐州刺史许季良,东豫州刺史丘元征,洛州刺史朱浑愿,扬州刺史乐恂,北荆州刺史梅季昌,北扬州刺史元神和等,皆河南牧伯,大州帅长,各阴结私图,克相影会,秣马潜戈,待时即发,函谷以东,瑕丘(今山东兖州市东)以西,咸愿归诚圣朝,息肩有道,戮力同心,死无二志,唯有青、徐数州,仅须折简,一驿走来,不劳经略。且臣与高氏衅隙已成,临患赐征,前已不赴,纵其平复,终无合理;黄河以南,臣之所职,(侯景的河南大行台管辖范围很广,指黄河以南所有东魏区域,不仅仅指河南省),易于反掌,附化不难;群臣顒仰,听臣而唱,若齐宋一平,徐事燕赵,伏惟陛下,天纲宏开,方同书轨,闻兹寸款,惟应霈然!“

 

    梁主萧衍阅完侯景的表文,即刻大会群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⑥直谏道: “近来与东魏通和,边境无事,若收纳了他们的叛臣,东魏岂肯罢休,臣以为不可!”

    群臣都同意谢举的意见。独有朱异鼓掌道: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况陛下曾有梦征,今混一天下的预兆已经出现,为何不纳侯呢?”

    梁主听了朱异的话,非常高兴,决意收纳侯景。这是太清元年二月底的事。

    朱异在朝堂上所说的梁武帝的梦,倒是实实在在的事。

    太清元年正月,萧衍夜得一梦,梦见中原牧守一块举地来降,盈庭称庆,醒后尚觉得意非常。第二天一大早,即召入中书舍人朱异,详述了自己的梦境,朱异便猜测梁主的意思,迎合道:

    “这是陛下您统一全国的吉兆哩。”

    此时,侯景前来投款,群臣都主张拒绝,独有朱异赞成,援梦相证,请纳侯景,这马屁精又拍上了。

    梁主萧衍对朱异的话深信不疑,即优待侯景来使丁和,令住在客馆中待命。但萧衍忽生顾虑,又召朱异商议,朱异答道:

   “陛下圣明御宇,南北归仰,今侯景来降,为北方的先导,若是拒绝,反绝人望,愿陛下勿再迟疑!”

    梁主萧衍听了朱异的话后,不再疑虑,便召见侯景的来使丁和,授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遣三位接近侯景辖地的刺史,发兵三万,同趋悬瓠,去接应侯景。 

    有平西将军谘议叫周弘正的,善占凤角⑦,在几年前就对人说道:“国家将有兵变。“等到听说朝廷收纳叛将侯景,不禁长叹道:“乱阶在此了!”

 

    东魏高澄,前已派韩轨讨伐叛臣侯景,还是放心不下,自出督军,乘便入邺都朝拜魏主元善见。元善见特赐盛筵,高澄酒酣起舞,欢跃非常,好似乃父未死时的情状。直到此时,东魏皇帝和众公卿还不知道高欢的死讯,这保密工作还真够严的。等宴毕出宫,即遣将往袭侯景,哪知侯景早有防备,半路布置了伏兵,竟将高澄派去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侯景见这时梁朝接应的军队还没有到达,便退保颍川。

    不几天,韩轨大军赶到,将颍川城团团包围了起来,侯景再遣使到西魏求救。西魏尚书仆射于谨说:

    “侯景奸诈难测,不必遣兵。”

    已任荆州刺史⑧的王思政,提议乘机进取。于是,宇文泰代表西魏朝廷加侯景大将军,遣将率兵援颍川。

    东魏大将韩轨闻西魏军至,引兵回邺都。

    侯景又因曾向西魏求援,怕梁主说他脚踩两条船,派使者上表梁主,只说是王师未到,不得已而为之。一面又想诱捕西魏的将领,以此讨好梁朝。这会儿,西魏荆州刺史王思政带兵进入颍川附近,侯景见王思政兵盛,遂不敢造次,只有托词略地,出屯悬瓠⑨。

    侯景这时目的有三个:一是,悬瓠城靠近梁境,便于归梁;二是以悬瓠为依托,以后不管投梁或西魏,都有回旋的余地;三是即使梁或西魏的路子皆走不通,他也可以占地自守,再图将来。

    侯景这个狡猾的人,奉行不能一条道走到黑的策略,很快被宇文泰识破了,便令侯景入朝,侯景当然不听。西魏王思政料到侯景多诈谋,下令诸军严阵以待防备侯景。侯景眼见得西魏不上他的当,这条路子走不通了,就决定死心塌地降梁,致书宇文泰道:

    “我既耻与高澄这小子为伍,又怎么能与你老弟同朝为臣呢!”

    宇文泰见侯景反复无常,很是恼火,召回支援侯景的军队,表示与侯景断绝关系,并将原来授给侯景的官职,统统移给了王思政。

    梁主萧衍命令司州刺史羊鸦仁引兵入悬瓠城。梁主下诏,在悬瓠设豫州府治。要说这悬瓠嘛,可是南北朝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锐骑十万南征刘宋朝,围攻刘宋朝的悬瓠城长达四十二天,拓跋焘不克而退往北方,统一全国的企图没有达到。萧齐朝时,这里战火一直未断。到了梁朝时,仍然是南北政权的争夺焦点。经侯景这么一闹腾,这悬瓠城又成了梁、东魏、西魏三国军事势力的微妙之地。

    此时,西魏宇文泰断绝了侯景,开始坐山观虎斗;东魏高澄大举征讨叛臣侯景;梁朝的军队接应侯景,进驻了侯景原来打算伺机称雄的悬瓠城。狡兔三窟,只剩了一窟,那就是归降梁国,让梁国来庇护他。梁国究竟能否帮他,且听下文分解。

 

【注释】

   ①武定五年:武定是东魏元善见的年号,此年即公元547年,亦是梁太清元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②长社:是侯景河南大行台的治所。南北朝时的长社,即今许昌市长葛县东北。

    ③周召同德:召音shào周朝宣王继位后,周公与召公同心辅佐宣王,造成了宣王中兴的大好局面。此处指他与高澄皆东魏重臣,应同心辅佐东魏皇帝,不应猜忌。

    ④中兴:北魏帝元郎年号,指531—532年。

    ⑤天平:东魏帝元善见年号,指534—535年。

    ⑥谢举:字言扬,少聪颖,十四岁所作五言诗为世人所赞赏。做过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太清二年,侯景围台城,谢举死于围内,所著文集在乱中失散。

    ⑦凤角: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占候四方、四隅的风,以占吉凶。

    ⑧荆州刺史:荆州在晋朝时,地域广阔,辖境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一部分,治所在江陵。到南北朝时,辖地渐小。另,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几个国家的统治者在相邻地区,都任命刺史,所以会出现三国都设置刺史的情况。譬如荆州,东魏、西魏和梁都设刺史,但治所不同。以下屡见此类情况,请读者不要误解。

    ⑨悬瓠:古城名。以城北汝水弯曲,形如垂瓠,故名。为南北朝军事要地,常屯兵置戍。并为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太清元年二月,侯景投梁时,此地为梁所有。旧址在今河南省汝南。至唐朝时,悬瓠为蔡州治所。唐中期,李愬雪夜下蔡州,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就是此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