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逆水行舟,甘苦自知(二)

(2006-12-03 13:51:09)
分类: 文辛散文

    逆水行舟,甘苦自知(二)

          ——我的文学创作心得之二

关于这部小说的构架,当然是以侯景和梁朝统治者的战争为主线。而这条主要线索还可分作两个层面。侯景方面,经历了投梁——图梁——反梁——乱梁——篡梁的演变;梁朝方面,则经历了纳景——纵景——忍景——抗景——灭景的转化。但这两个层面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又在历史跨度上有所区别。写侯景,追溯到北朝的北魏,主要是为“侯景乱梁”起铺垫作用。而在梁朝统治者方面,时间略晚一些。梁朝皇帝中,主要写了三个人物。一是导致了侯景之乱的梁武帝萧衍,二是沦为傀儡的简文帝萧纲,三是虚伪阴险而又完成了消灭侯景任务的梁元帝萧绎。这三个人物中,我觉得对萧绎的刻画比较深刻细腻。

什么时期,都会有正面人物和不朽的事迹。本书也不例外,着重刻画了羊侃等忠臣良将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除此之外,还有条副线,那就是写下层人物碧桃。而这个丫环出身的平民,将整部小说贯穿始终,我还是对自己的这一大胆尝试感到满意。因为虽曰虚构,但这些“想象”犹如精神上的“催化剂”,把许多分散的、零碎的历史现象,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温,使之凝聚和升华,从而在艺术上取得一种更完整的、仿佛比生活本身更真切的再现。再者,也避免了连篇累牍的“帝王将相”之嫌。

有关这部小说想要说明什么,“反腐败”和“爱和平”是两个主题,其它的,作者本人也似乎难以准确叙述出来;但我想:现代化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日趋文明和高雅的今天,也投下了不祥的阴影,人类的和族类的精神生活面临着种种危机,家、国、天下的疏离和尔虞我诈的病症正在加剧,功利至上正在日甚一日地吞噬着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追求,权钱交易的渗透力,已使人们惊呼:要守住良知、拒绝堕落。

有识之士早已注意到了伦理、道德问题,儒教伦理已凸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其动态稳定、有序有衡的社会架构和修身为本、修己爱人、自省慎独、自尊尊人、敬业乐群、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是建立一个有文化修养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汲取与转化,不仅可以和高度经济增长并行不悖,而且是它的必要补充,是有序、健康的现代化的必需。譬如孔夫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就很有必要为现代人所借鉴。纵观历史,南北朝的确与今天有太多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敝作渗透了不少作者的好恶,可绝对不想强加于人;只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有关这部小说的写作方法,我的经验不足,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也试图用了白描和心理刻画。我竭力想使作品在细节上感染人,同时还想促使人们对历史引起深刻的思考。

有关“侯景之乱”期间的战争,是我写作中的重点,涡阳之战、青塘之战、菰首桥之战、台城之战、西阳之战、巴陵之战、南康之战、安陆之战等,可说是渗透着我的写作艰辛。究竟写得如何,可由读者评判。

另外,在每章题目下和文中所写的诗词均用新韵,即是将古代的“入声字”弃去,以现代汉语拼音为依据,还望熟悉平仄的行家指正。至于涉及到南北朝时的人物,多用古风,即不讲平仄,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因为直到唐朝,才有了格律严谨的近体诗。

每章的后面,皆有注释,这也是为了读者便于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习惯、地理变迁。倘若能对年轻读者起到一点历史常识的点拨作用,我将深感荣幸;假如,我抛出的“砖”能引出行家的“玉”,我会喜出望外的。

  总之,我是想一点点把心掏出来,掏给我的读者朋友。我想,从一个诚挚的作者心灵中流出的东西,是否会流进读者心灵中去,我不得而知,但我充满了期望。

这部小说的初稿是在山东省临朐县嵩山脚下的上坪水库写成的。当人们还未从春节的喜庆气氛中走出来,我却挎了一个盛满稿纸的挎包,到了离家二百里外的地方“闭门造车”了。

说到选取上坪作为创作基地,首先得感谢临朐一中校长梁志斌先生和王汝连师傅的鼎力相助,他们为了帮我寻一“灵感”之地,出谋划策,一连寻了三天,才选中了上坪。上坪位于嵩山脚下,是临朐著名景点之一,有著名的龙泉寺,齐国古长城便是从嵩山开始的,《红日》、《南征北战》、《女人也是人》等多部影视片就是以此地为主场景拍摄的。那些金银葫芦山的传说,韩复榘之母被绑架至此的传说,亦颇具传奇色彩。

说到上坪的写作,由衷地感谢三位上坪水库的师傅,他们不仅让我感到了另一个“家”的温馨,感受了人类最真挚的友情,还从他们给我讲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了不少启迪,让我受益匪浅。我书中有些民谚俚语就出自于他们的幽默谈吐之中。后来,我又到昌乐最西南的仙月湖进行了近一个月的修改,再次从朝夕相处的八位渔业大队农民身上得到了不少灵感。所以小说也依稀凝聚着来自社会底层的过滤和熏陶。

总之,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浇注着我的写作艰辛,在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大都夜以继晷、通宵达旦,偶尔出外一趟,也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里,几乎被熟人当做了梦游者,但我觉得既然开始了创作,就得毅然走到底,没有了回头的余地。即使是逆水行舟,也要拼尽全力。

想起了施蛰存老先生在其小说《梅雨之夕》中的一段话:“人家时常举出这一端来说我太刻苦了,即使偶尔有摩托车的轮子溅满泥泞在我身上,我也并不因此而改变了我的习惯。”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那段写作历程。虽然已是烟云过眼,偶尔忆及,我也曾遇到“轮子溅满泥泞在我身上”,会有些许惆怅,正所谓“甘苦自知”,尽在不言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