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喜欢在河流边写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侯景乱梁临朐县五井镇仙月湖修改稿文化 |
分类: 文辛散文 |
也许我的故乡有一条河流,也许故乡的河流赋予了我数不尽的灵感,鉴于此,我总爱在河流边梳理我的思路构思我的文章。
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散文叫《故乡的小溪》,我的第一篇小说也与河流有关系。有时候,在没有河流的题材里,我也试着塞进去一条河流。
2003年到2004年,我撰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初稿与改稿的地方竟然都与河流有着紧密的关系。
记得2003年春节后,我到嵩山(临朐县五井镇一带)搞创作,寻找到如此好的地方真还费了不少工夫。我是2003年2月17日到达临朐县城的,临朐一中校长梁志斌一再邀请我留在他那里,我说:“城里不行,一是不安静,二来没河流,找不到灵感。”
2月19日,王汝连师傅拉着我出去寻找有水的地方,小车缓缓地行驶在冶源镇一条东北——西南的窄窄的柏油路上……
上午,看临朐县地图时,图上有条河流叫凤址河,成为我的首选目标。王师傅是个转业军人,待人热情,朴实健谈,边开车边介绍沿途风光。车拐进凤址河一带,才知道河流早已干涸。“没有水的地方产生不出灵感”,我对王师傅低语。“但既然来了,就看看吧。”我接着说。沿着干涸的河流迤逦西去,米山、二郎庙、湾头河……写作的地方没确定下来。
2月20日,王汝连师傅说:“刘老师,要不咱到嵩山看看?”我答应了。车沿着五寺公路行进,一眼望去,西面怪石嵯峨、峭崖高耸;东面幽谷流泉、野趣盎然;南面山峰重叠、伸向天际;回头再看来路,亦被山挡住了。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小盆地呀!小盆地零星散布着几乎谈不上什么概念的小村庄,竟然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
我就在那里隐遁了一个半月,终于把36万字的初稿写出来了。
2004年7月,我又到本县最南边的仙月湖修改完了稿子。
凡是我小说中的河流基本上是美丽、飘逸、安分的,可我这次写的是外省的秦淮河,一条古城建康(今南京)的河流,那里遭到了动荡不安,它既与我书里的主人公在一起,又和小说里的乱世共命运。河流在我的小说里流淌,也在我的心里流淌。我顽固地认为,河流是有情感的,河流的命运是与人的命运相通的,河流的灵性与艺术的灵性也是相通的。河水斧劈不断刀砍不止,组成小说的字词语句也应该有水的粘性与韧性才行;河水那么自然流畅,小说的故事结构理应与河水一样的自然流畅……
当然了,每逢面对着河流,我的心不仅有灵感有惬意,也有着忧郁、沉重。我常常扪心自问:“你写的小说真是小说吗?你写的小说也像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吗?你写的小说能够像流水那样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吗?你写的小说如果成了河流里飘着的泡沫怎么办?这些思考犹如海涛轰鸣,不断鸣响在我的耳边,提醒我更认真地在文学王国里小心翼翼地迈步。
不管今后的写作道路如何,我相信:河流始终是我的朋友,它将陪伴我在文学苑林里终老。
前一篇:何首乌,我的神秘童话
后一篇:漫谈清朝的“木蘭秋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