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夜下22点评论于2006.09.09
16:16 评论id(4868495)
怎一个好字了得!!!
- 由 夜下22点评论于2006.09.09
16:16 评论id(4868494)
怎一个好字了得!!!
谢谢垄上的叶子,谢谢垄上诸位编辑的厚爱。祝垄上的庄稼长得欢势,取得大丰收!
余英溪老师原来是经商啊?经商的人爱好文学,说明你是儒商啊,我佩服你。倘若有空尽管过来一叙,啥时候有空都行。北京可能冷,多捎点衣服,特别是一早一晚的。保重!
兄长的邀约,很让我感动!无奈很多琐事缠身,出门不易啊!明天又将去北京,十多天以后才回家,我已向社团请假一月.另,我是生意人,进入旺季,无法静心为文!尽量上来看看朋友们吧!秋天了,寒露渐侵,注意保重!!
谢谢天马文兄的提示,我真让这些文化载体搞糊涂了。有时候怎么也分不出性别来,看笔名根本不可靠的。查个性空间吧,好多没标明。有时候,我看人家标着“处女座”就以为是女性了,也常出错。咳,不谈这些了。还是恳请您给我的博客装潢几幅图片吧,您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反正您是知道我的博客的。当然请您来品尝我亲自扑的蚂蚱啦,让您也亲自看看蚂蚱究竟有几条腿?哈哈呵呵!
呵呵,查了查鲜花,感谢垄上行编辑、想念小石、血色童心、余英溪老师们的厚意。血色童心贤妹(这样叫您可以吧?)我最近领着孙子、孙女游览了五莲山,给《那些花儿》去了篇征文(已经发了,是“社长推荐”)后,接着想给您的《墨淡如黛》投上篇游记(当然不与那篇一样)吧,好久没去了,很对不起。
小数qian贤弟:请原谅,偶给你改了性别啦。不知者不怪嘛!哈哈哈哈。
余英溪文兄,朋友是得互相走动走动啊,欢迎您来我住的昌乐县城作客,去年的蚂蚱吃光了,我准备近日先出去观察一下,看看今年哪里有蚂蚱。我们这里夏天比较旱,入秋后才雨水多了起来,像这种情况,蚂蚱一定会有的。不日我与老伴就开始行动了。今年春节您就来吧,我通知城里的文友,大家聚一聚,我们这里有个文学沙龙,很融洽,经常凑堆谈天说地,可有点遗憾的是:他们都与我差不多年纪,基本没有玩电脑的,我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了。我劝他们上wang,他们说“六十的人了,学不会,光打字就够戗的。”我说,“我教你们啊。”现在有人心里活动了,但还是知难而退了。但他们都是很高雅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其中郭建华还出了三部电视剧,《庄户人是天》、《姜守本进城》等就是他的原创。我们这个沙龙很有上进心,只是年纪偏大,我是其中小点的也虚岁59了。所以是最活跃的一个,经常做东,撮上一顿。你要来了,我们列队欢迎啊!
真不知道蚂蚱能吃呢!什么时候去刘兄家尝尝这佳肴?不知今生是否有此口福啊!呵呵^^
呵呵,我不是小姑娘,我是一个小伙。那张PP是汤灿,一个唱歌的,本来是用来给文章配图的,没想到树下不让用,就一直放着那。
小数qian(可惜您的笔名里后一个字,评论里不允许出现,只得用拼音代替了):我查了您的个性空间,第一页是你的肖像吗?太漂亮的姑娘了!
怎么?天马文兄没见过蚂蚱?可惜我没有你那插图的本领(已经有人向我推荐您了,说让您为我的博客搞点插图,我还没好意思求您呢),否则我就搞个图画让您看一看哟!我在榕树的插图中怎么也找不到蚂蚱的图形,早就想着建议榕树扩大图片的范围了,因为我的文章有一大半是找不到的,而有些图片是根本用不着的。
呵呵,蚂蚱又名蝗虫,曾经有过蝗灾之说,说的就是这玩意儿。不过现在蚂蚱的确很少见了,我们那里小的叫蝈蝈,大的叫蚂蚱,能吃,但从来没吃过,一是不敢,二是害怕。
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可是还是不知道蚂蚱是什么东西,汗!
谢谢瑟箜编辑这么快就给我发表了。现在的蚂蚱少了,好多人已经不了解蚂蚱的习性了,记得我小时候,到豆地里扑蚂蚱,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小时候,种豆子的多,一大片一大片的,蚂蚱很乐意在里面生活。雄性我们叫它“叫咬乖”,因为它能发出“吱吱——吱吱”的叫声,闻声而往,保证寻得到;雌性我们叫它“咬乖”,不会叫,肚子大,特别深秋时,肚子里都满了,尾巴长长的,是专门下籽时插入土里的。看来,造物主让什么动物如何繁衍后代是有规律的。现在,这样的蚂蚱几乎绝迹了,去年见市场上有卖的,5元一个,要是再过几年,恐怕20元一个也买不到了。还有多种多样的蚂蚱,就是我文章里写得也仅仅是十不之一。关于蚂蚱的话题,我是太多了,不久的将来,当人们见不到它了,我的文章可不就成了历史记载了?至于蚂蚱能不能吃,怎么吃?看来好多人还不知道?编辑瑟箜,您如果来我这里做客,保证让您好好品尝一下我的手艺,我炸的蚂蚱太好吃了,一般大酒店的厨师也达不到我的水平。咱的社团不是叫《垄上行》么,既然叫这么个名,像我这样的文章理应搞一次“征文”,那将是咱《垄上行》的一大发明创造,一大功德啊!为什么?因为在挽救中国农村的民俗文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