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辛小说 |
昌乐刘福新于
2006.09.16 07:06 发表在望海文学社,文章编号:3847893 人气指数:http://www.rongshuxia.com/images/items/flower.gifx5 送鲜花 查看详细记录 |
|
http://www.rongshuxia.com//titlepic/img/0/61.jpg
不知是谁,有心还是无意间,把一截爬墙虎的茎枝插在他们住的门旁两块石头缝里,爬墙虎竟然活了。不知是这植物懂事还是八爷、八妈有意调理,它没好意思乱爬,而是沿着门框攀援、播绿,绿色的门帘成了全村一道绝无仅有的绿色风景线。那时,我还未上初中,不懂什么是美学,但这道风景却攫住了我的眼睛,每到八爷住的门口,不知不觉就赏心悦目起来。
一个是放射科权威,一个是外科护士长,办起诊所来,还不是驾轻就熟,但寻上门求医的却是寥若晨星。村民们日子紧巴,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会看病呢?八爷八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农村的医疗状况深感不安。如果有人头疼脑热拿两片阿司匹林,磕着搡着抹点红药水,从来不收钱。记得那年冬天,我的“馋窝”处皮肤和粘膜组织溃疡,久久难愈。八妈说:“得给你动个小手术,害怕吗?”看到她手里的捏子剪子,心里打怵,但还是嗫嚅着说了句“不害怕”。经治疗,疮口很快愈合了,我真从心底里崇拜他们哩。
八妈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八妈不懂针黹,倒也无妨,妯娌们及村里婆娘们争着帮忙。大人的棉被、小孩的虎头鞋等等,要啥有啥。
八妈虽是机关里长大的,但与农村妇女相处起来,一点也没隔阂,新女性的开明与传统女性的贤惠在她身上结合得天衣无缝。一次,我去拿药,一位比八爷低一辈的“话篓子”开起了玩笑。“八婶,你咋就跟八叔回来了?”八妈道出了自己心里话:“当初亲戚朋友、同事都劝过我,跟上这么个人(说时瞅了瞅八爷),停了职不说,又在政治上比人矮了一大截,值得吗?可不知怎的,我觉得他不是坏人,而主要还是看着他顺眼,甘愿同他回来,也许是我前世欠了他的债呢!”说完便脆生生地笑,一屋子人都被逗乐了。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村里人的感觉)间,八爷在老家已“改造”了三年。听说上级派人来村里调查,证明八爷说得完全真实,加之八爷家庭历史清楚,便给八爷“甄别”了。很快地,政治也得到了落实,八爷八妈双双被调回原单位工作。村里人都为他们高兴,每家每户自觉出“份子钱”,办了好几桌在那个年月里像模像样的酒席。
那年,我刚考上县一中,是公社几十个村子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我的任务是为大人们端菜,我当然很满意这差事。村支书说:“中学生,你也来向你八爷八妈敬盅酒,眼看他们要回大地方去了。”我端了瓜干烧酒,连敬了八爷和八妈两盅,嗓子眼呛的好一阵咳嗽,那可是我第一次喝酒哩。
回到地区医院后,他们有了农村的经历垫着底,什么样的苦也能对付。八爷和八妈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勤奋地工作着,医术越发精湛。八爷不仅带上了徒弟,又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写出来做为教材,他好几次被邀参加各种级别的医学界会议,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然蜚声杏林,成了单位的一根台柱子。正常的工作已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之接受了一项技术攻坚任务。他没白没黑的干,只想把失去的三年时间夺回来,借以报答党和人民对他的信赖,只是容颜渐老,额头上已显出十分明显的政治皱纹。
一次,那位当年八爷的副手也就是出卖他的人,以地区卫生局党委的名义驾临八爷的放射科,八爷不得不向他汇报……
从那天起,八爷常常胡子不刮,眼睛痴呆呆的,英俊的有楞有角的脸陡地塌了下来,很少露出笑容,偶尔笑了,也给人一种难言的苦涩……
八爷病倒了,他得的是肺癌。其实,八爷对自己的病最清楚,因为地区医院里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乃至省里来确诊的高干几乎都是经他下定论的。临终前他深情地握着八妈的手说:“我把你拖苦了……还是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吧”,八妈哽咽着点了点头,只有她明白,八爷想魂归故里。
也是一个秋日,是八爷与八妈“下放”七年后的秋日,八妈带上在“下放”年月里生的女儿和落实政策后生的还不满三岁的儿子,亲自捧了骨灰盒乘火车、坐汽车,回到了八爷的老家,也是回到了她与八爷面对飞短流长、相濡以沫、幸福和谐地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也许是村人的善良;也许是乡亲们念着他们的好处,也许是对他们患难夫妻的同情,更重要的也许是对八爷短短一生的肯定……
那天是星期日,我正好在家。我看到送葬的人特别多。
没有拿到白头绳的人,不管血缘亲疏,不管男女老幼,急匆匆跑了回家翻腾出白色裤褂穿上,大家自觉地排起了长龙,长龙的首早出了庄一里有余,长龙的尾还在村子里。
八妈手捧骨灰盒(八妈坚决主张由自己捧)的手嗦嗦地抖,她庆幸八爷的灵魂找到了一个最为满意的憩息地。
不知是谁,有心还是无意间,把一截爬墙虎的茎枝插在他们住的门旁两块石头缝里,爬墙虎竟然活了。不知是这植物懂事还是八爷、八妈有意调理,它没好意思乱爬,而是沿着门框攀援、播绿,绿色的门帘成了全村一道绝无仅有的绿色风景线。那时,我还未上初中,不懂什么是美学,但这道风景却攫住了我的眼睛,每到八爷住的门口,不知不觉就赏心悦目起来。
一个是放射科权威,一个是外科护士长,办起诊所来,还不是驾轻就熟,但寻上门求医的却是寥若晨星。村民们日子紧巴,填饱肚子是第一位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会看病呢?八爷八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农村的医疗状况深感不安。如果有人头疼脑热拿两片阿司匹林,磕着搡着抹点红药水,从来不收钱。记得那年冬天,我的“馋窝”处皮肤和粘膜组织溃疡,久久难愈。八妈说:“得给你动个小手术,害怕吗?”看到她手里的捏子剪子,心里打怵,但还是嗫嚅着说了句“不害怕”。经治疗,疮口很快愈合了,我真从心底里崇拜他们哩。
八妈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八妈不懂针黹,倒也无妨,妯娌们及村里婆娘们争着帮忙。大人的棉被、小孩的虎头鞋等等,要啥有啥。
八妈虽是机关里长大的,但与农村妇女相处起来,一点也没隔阂,新女性的开明与传统女性的贤惠在她身上结合得天衣无缝。一次,我去拿药,一位比八爷低一辈的“话篓子”开起了玩笑。“八婶,你咋就跟八叔回来了?”八妈道出了自己心里话:“当初亲戚朋友、同事都劝过我,跟上这么个人(说时瞅了瞅八爷),停了职不说,又在政治上比人矮了一大截,值得吗?可不知怎的,我觉得他不是坏人,而主要还是看着他顺眼,甘愿同他回来,也许是我前世欠了他的债呢!”说完便脆生生地笑,一屋子人都被逗乐了。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村里人的感觉)间,八爷在老家已“改造”了三年。听说上级派人来村里调查,证明八爷说得完全真实,加之八爷家庭历史清楚,便给八爷“甄别”了。很快地,政治也得到了落实,八爷八妈双双被调回原单位工作。村里人都为他们高兴,每家每户自觉出“份子钱”,办了好几桌在那个年月里像模像样的酒席。
那年,我刚考上县一中,是公社几十个村子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我的任务是为大人们端菜,我当然很满意这差事。村支书说:“中学生,你也来向你八爷八妈敬盅酒,眼看他们要回大地方去了。”我端了瓜干烧酒,连敬了八爷和八妈两盅,嗓子眼呛的好一阵咳嗽,那可是我第一次喝酒哩。
回到地区医院后,他们有了农村的经历垫着底,什么样的苦也能对付。八爷和八妈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勤奋地工作着,医术越发精湛。八爷不仅带上了徒弟,又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写出来做为教材,他好几次被邀参加各种级别的医学界会议,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然蜚声杏林,成了单位的一根台柱子。正常的工作已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之接受了一项技术攻坚任务。他没白没黑的干,只想把失去的三年时间夺回来,借以报答党和人民对他的信赖,只是容颜渐老,额头上已显出十分明显的政治皱纹。
一次,那位当年八爷的副手也就是出卖他的人,以地区卫生局党委的名义驾临八爷的放射科,八爷不得不向他汇报……
从那天起,八爷常常胡子不刮,眼睛痴呆呆的,英俊的有楞有角的脸陡地塌了下来,很少露出笑容,偶尔笑了,也给人一种难言的苦涩……
八爷病倒了,他得的是肺癌。其实,八爷对自己的病最清楚,因为地区医院里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乃至省里来确诊的高干几乎都是经他下定论的。临终前他深情地握着八妈的手说:“我把你拖苦了……还是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吧”,八妈哽咽着点了点头,只有她明白,八爷想魂归故里。
也是一个秋日,是八爷与八妈“下放”七年后的秋日,八妈带上在“下放”年月里生的女儿和落实政策后生的还不满三岁的儿子,亲自捧了骨灰盒乘火车、坐汽车,回到了八爷的老家,也是回到了她与八爷面对飞短流长、相濡以沫、幸福和谐地生活了三年的地方。
也许是村人的善良;也许是乡亲们念着他们的好处,也许是对他们患难夫妻的同情,更重要的也许是对八爷短短一生的肯定……
那天是星期日,我正好在家。我看到送葬的人特别多。
没有拿到白头绳的人,不管血缘亲疏,不管男女老幼,急匆匆跑了回家翻腾出白色裤褂穿上,大家自觉地排起了长龙,长龙的首早出了庄一里有余,长龙的尾还在村子里。
八妈手捧骨灰盒(八妈坚决主张由自己捧)的手嗦嗦地抖,她庆幸八爷的灵魂找到了一个最为满意的憩息地。
前一篇:魂归故里(三)
后一篇:对敝文《温柔只在梦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