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地的缅想

(2006-09-14 07:56:44)
标签:

明代皇家

四大名寺之一

大佛

铁胡同

水帘烟雨

老年夫妻

缅想

分类: 旅迹苔痕

 

                      

                                  ——五莲山游记之二

 

                        刘福新

 

我们两老两小,811日晚上下榻在望海大酒店,睡觉前我再次考虑了翌日的旅游路线,我真得很后悔没能听酒店年轻女老板“见路往下走”的嘱咐,领了老伴和孙子孙女整整钻了一下午钻进了南边的原始森林,一家人疲劳不堪不说,没看到一处旅游图上的景点。大凡一家人出来,总是有重点安排的,可我疏于计划,唉!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是一点也不后悔的,因为我遇到了真正的深山老林,在那人迹罕至的地方充分体验了一次艰难的旅程;也许对孩子们来说并不算坏事,让他们从小经受一次艰苦的磨练,焉知非福?

 第二天的路线有二:一是从望海大酒店望右拐,先登望海楼,再折回到光明寺。以前好似见报上说除了望海外主要是看日出了,山门售票口和小摊贩们都没有详尽的介绍资料,也仅仅是我的猜想而已。我对家人说,你们已经在傍晚登上了望海楼,我们明天就不去了。听说,登望海楼可以望见黄海,水天一色,别有一番天地。其实,即便是不看日出也没什么,日出日落也不过是人类的一条轨迹。高升时尽管霞光万丈,也不可傲然目空一切。西下时山遮云挡也不必悲悲然自叹自弃。有升有落,有高有低,有进有退,有苦有甜,本是极其自然,世间万物因为平衡,才有一种生态美。

 第二条路线就简单了,直奔光明寺,而后观看沿途风景,从后山而下。当然了,近在咫尺的九仙山只好留待下次了。我向老伴和孩子们说明了计划后,都表示赞成。两个孩子累了一天,却毫无睡意,又拿出扑克硬要我们陪同着玩了起来。

 翌日清晨,我早早漱洗完毕,老板还没起床,敲了老板小夫妻的门,与酒店老板结算了食宿帐目。这时老伴也叫醒了孙子、孙女。我们决定不吃早饭了,趁着清晨凉爽,拾级而上,转了几个弯,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物巍然屹立于面前。早就听说光明寺闻名遐迩,历代达官雅士登临者众多。寺门侧有牌匾,上面介绍了寺院的由来。原来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神宗朱翊钧敕令建筑了这座“护国万寿光明寺”,致使五莲山盛名远扬,山成名山,寺也成为明代皇家四大名寺之一。

 迈进了光明寺后,听第一进院落的一个俗家少妇说,我们是第一拨进寺院的呢。这俗家少妇神通广大,不知走的僧门还是官府的关系,居然在此销售纸香,让信男信女们先在这里上香烧纸、磕头膜拜,她也好获一份佛资。在第二进院落,孩子们见了四大护法天王,居然分辨得出他们的名字,看来儿童电视剧真起了作用呢。最后一个院落就是大雄宝殿了,供奉的不外乎释迦牟尼等佛像。老伴是每佛必拜的,10元钱买了一炷高香,在僧人的指点下燃了起来,立时,一股香烟缭绕在上空……我向一老僧行了佛礼,打个问讯,攀谈了起来,敬问了法号,递上了我的名片,老僧人看来只是个执事人员,位置偏低,没多少好谈的,只是介绍说他们这里有二十多个僧人,山会庙会时节忙得很,如今是淡季,香客少了很多。我问他藏经殿在什么地方,想参观他们的佛家经典,他让我穿过大殿自己寻去,我穿堂而过,到了后边,另有一间小殿,书架上排列着些许经典,却没有什么重要的书籍,一小沙弥走进来,我们互相打个问讯,便谈了一会儿。复与老僧见面,我讲起前年曾去过嵩山(临朐县五井镇境内)的龙泉寺,果贵法师赠送我一册明朝莲池大师的笔记体散文集《竹窗随笔》,我说《竹窗随笔》的文学水平很高,读后受益匪浅,他连声问我莲池大师的行迹,幸亏我记得一二,谈了几件有关莲池大师的功德,并谈了莲池大师对“忧乐”的独到见解,那老僧立时对我肃然起敬起来。

 告别了老僧,再往山上攀登,虽说是清晨,天依然热得很,氤氲的雾气缭绕着五莲山,使它更添秀气,草木沁散着芬芳,与泥土混成一股恬静怡人的气息。登上大悲峰,峰前是一大片平地,打扮得像个大花园,简直一个娱乐场所。蓦地,那个与我晤谈的老僧悄然而至,我们没说话,他自顾自地弯下身子,在不远处的一片菜园里修理一棵倭瓜,那眼睛里露出极其平和的光线。也许这就是佛家经常讲的“平常心是道”吧?当我瞻仰那28米高的天然山体上雕凿的江北第一大佛时,仿佛也从大佛那坦然的面容里,理解了它对世人的忠告:“平常心是道”。

 此时,又有两拨人上来了,不停地拍摄。然后他们在前我们在后拐过大佛的左面,小心翼翼地爬上了狭窄的缝隙,进入了一阁,阁名恍惚叫廖天阁,是重修的。站于阁外,好一片山峦,茫茫苍苍,无边无垠,极目处与天穹相接,只感到风声飒飒,在30多度的高温里有了些许凉爽。继而鸟瞰阁下,豁然开朗,原来底下有一道峡谷,这条峡谷与毗连的九仙山龙潭大峡谷紧紧连在一起。九仙山得名于八仙过海时与山神惩治了两条危害百姓的恶龙,并各显神通,使这里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清水秀、万花争艳、流水潺潺的人间仙境。此时头脑里突然生出一种想法:山水之美乃天地造化,非人力所能复制。美是财富,也是境界。如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涌入城市的同时,又有许多工业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人纷纷逃离城市,走向山野,皈依大自然。正如有人说的“城市里再好的豪华点缀,也不会有真山真水令人陶然。这山这水,仿佛有一种光芒,照耀人的灵魂,使人变得超尘拔俗,心中少了许多沉重和龌龊。”怪不得潍坊学院有位年高德劭的学者退休后移居此山中,可惜我没有向导前去拜访,因为就在前年我的长篇小说问世前,曾有人向我推荐了此公,让他给我的小说写序的。我只觉的老教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

 没想到后山景点更多,更没想到下山的路格外陡峭,忽而一面陡峭危耸的石壁似迎面冲来,忽而又一道幽深险峻的、如同刀削斧劈般的峡谷竖立于眼前,这就是“一线天”呀!我恍惚从电影里看到过这么惊险刺激的镜头,可它就与我近在咫尺啊!让我不得不从心底里发出一声惊叹。我在那里停留了许久,要不是孙子大声吆喝,我的脚就要生根了。

 “一线天”外有块牌子,上书 “铁胡同”三字,我边走边望着神秘莫测的“铁胡同”,心想这名字起的够意思。孙子孙女早就急了,因为昨天晚上,他们看了旅游图,一心里要看闻名遐迩的“水帘洞”。这是五莲山最诱惑人的所在,取名“水帘烟雨”真真名副其实。你看它,高天悬玉,青碧泻银;你再听,远如木叶声声,近似珠玉落盘。洞口前有当地人出租手电筒,两元钱一个,像我们四个人,必须两个才行。起初以为出租手电筒的汉子故意夸大了事实,弯腰进入洞中,果然如他所说。洞中弯弯曲曲忽高忽低,最狭窄处只有侧身而过。孙子在前面开路,我殿后,两个手电筒一起使用,才刚刚发挥作用。出了洞口,仰头望上去,峰顶好似美女的发辫,飘飘曳曳;而发辫上的露珠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当然了,碧玉盘就是一湾潭水。潭水边又站了一个汉子,是专门收手电筒的。我说:“你们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分工挺明确嘛!”汉子笑了,建议我们在这里洗洗脸,说在这潭水里洗了脸会眼明耳聪呢,这主意不错,我们乐得听从……

 出了水帘洞,路还是很陡,可能是旅途太过劳累的缘故,反向而行的游客见了后免不了默契地相互致意,或者友好地搭讪几句。在一段山路上,突然,我看到一个瘦弱的花白头发的老妇肚子上栓着一根粗粗的尼龙绳,正奇怪着,就见陡陡的崖下面有个胖胖的矮矮的老头,两人大约离着五六米远近,由于山路几乎直上直下,我们先前只能看得到老年妇人。近了,才看到尼龙绳是系在两人之间的。我和老伴急忙靠了一边让路,这符合下山让上山、少让老的古代礼节,当然了,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愿意遵守这个古代的优良传统了,其实被抛弃的传统何止这个?

 女人见了我们莞尔一笑,然后回头望着自己的丈夫,她那亲昵的鼓励的眼神,让我这个毫不相干的过路人都感到了心灵的温馨和震动。男的虽有尼龙绳牵引着,仍然气喘吁吁,突然,他抬起头来感激地望着老伴的脸,接着又带着些许羞赧地朝着我们笑了一下。13岁的孙子不知道累,早就下到二十多个台阶了,幼小的孙女稚气地指着那根绳子问我,“爷爷,他们那是干什么呢?”我愣了愣,急切里找不出适当的语言回答,只得说:“你这位老奶奶和老爷爷在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呢!”我言未毕,就见女人在一块极陡的条石上停下了,伸出了一只手,老头赶忙配合着,也伸出了一只手,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了一起。

 啊!那个经常在报刊上、电视上讲到的和听到的“牵手”的词,让我真切地捕捉到了,真可惜临行时忘了带照相机,没能把这道极其美丽的风景拍摄下来,迄今仍然怏怏不已。望着他们的背影,我突然感到这次游五莲山值得。刚刚我还埋怨孙子、孙女说,“想过几天凉快了再来,你俩猴急似的,一天等不的一天,遇上这么个纹风不透的热天,把人都热死了!”现在想来,只觉得幸运。

 其实,这次旅游对我来说,一是满足孩子和老伴的愿望,二来,出来不仅仅是看自然,看寺院,看雕塑,更为重要的是亲临其境,感受那种人文主义的历史内涵,为我的文学创作增添活力取得灵感。欣喜的是,这个目的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我想:现实中,人们常常注意那些有形的东西,而把无形的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正如一个人上山下山只顾低头走路,却忽略了欣赏晃在眼前的美景,结果一些原本能为我们心领神会的美妙情景与我们擦肩而过,了无踪影。

 是的,人总是要老的,到了谢顶秃额、头发班白,豁牙半齿、说话漏气,眼神欠佳、迎风流泪,腰肥腿软、行走艰难的年纪,真该相互牵手或相扶相搀了。桑榆晚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过气之人,焉能不互相珍重哉!但,不仅仅是老年人吧,那些青年夫妇、中年夫妇间也是需要相互珍重的,他们的珍重不一定像我遇上的那对老年夫妻一样,用一根尼龙绳系着、牵着,伸出一只手来攥住另一个人的手;而主要是精神上的以心相许。从这对老年夫妇的尼龙绳牵引与牵手,我希望读者同我一样——生出一种新的对爱情的理念来。

 谢谢了,灵地——五莲山,你给了我这么多的精神馈赠,让我萌生了这么多缅想,我想我还会再来接受你的洗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