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秀色参天马鬐山

(2006-05-31 22:03:15)
标签:

散文

齐鲁

作家

鲁南行

莒南

分类: 文辛散文

        (散文)秀色参天马鬐山

 

          (散文)秀色参天马鬐山

 

                      ——《美丽莒南》系列之二

 

                              福新

 

   “齐鲁百名作家鲁南行”的第一站是莒南,正式采风的第一天上午,在莒南桃园大酒店(即政府招待所)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先后由莒南、省当代文学院、当代文苑、山东文学、省作协以及作家的代表讲了话,之后由莒南旅游局长王兴堂和各景点的导游们介绍了景点简况。我不仅感受到了莒南的热情,更惊讶莒南的导游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幕布上的美丽风光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莒南政府的开放热情以及宣传力度。在场的七十多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约而同地赞叹不已……

   翌日,也就是4月25日上午,一行人乘车前往马鬐山,浓浓的绿意挤进车窗,笑意爬满每个旅人的脸颊,还没到目的地,大家就被沿途旖旎的风光醺得快要醉了。车队突地在水库大坝停了下来,这儿是进入马鬐山的必经之路,一片湛蓝的水波,被太阳照得粼光闪闪,东面的马鬐山在向我们挥舞着手臂,欢迎我们的造访。一个小伙子要把这青山连着碧水的美景拍摄下来,猛地从坝顶跳了下去,差点儿滚到坝底,将众人吓了一跳,还亏小伙子身子灵活,赶紧用手扒住石缝,大咧咧地又爬了上来……

    据说,马鬐山每天都在给自己时新的打扮。我想,今天是个半晴半阴的天,她会以怎样的姿态会晤我们呢?

   由西门进入景区,海角湾稍憩后,沿山岭东坡的柏油路迤逦南行,老远地听到一阵乐器声飘来,原来在山的主峰下有一村庄,庄东那片平地上正在演戏,台上声情并茂,台下人头攒动,煞是热闹。演出剧种为吕剧,是我们山东的地方戏,听起来分外亲切。不知戏名,只知道是关于计划生育的内容,从台子上高高横扯的条幅就一清二楚了。因为我们是暂停小息没怎么细看,只看到台上一个丰腴富态、面如满月、浓眉大眼的女演员很像郎贤芬,一嗓子出来,气吞山河似的。

   车停地坪,举目纵览,东面是山,山上岩石嵯峨,树木点缀其间。我与当地一位退休职工攀谈起来,问他山上是些什么石头,颜色为何这么特殊,他告诉我说:“我们都管它叫磨石呢,它特别硬,早先我们这里就用这些石头制磨呢。”细看,的确与我们老家的磨完全一样,是不是我们老家昌乐碾棚里的磨盘和磨磙子都是从这里运的呢?很可能是吧?

    再看西、南、北这三面的水,浩浩淼淼,一望无边。导游介绍说,它叫天湖,总面积28平方公里,总库容2、9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七大水库,从三面紧紧环抱着马鬐山,它比三个西湖还大哩。

    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妩媚。仿佛这里的先祖把梦想凝成了山峰和碧水,雕塑成如此美丽的风景。仰望马鬐山,如奋蹄神骏,昂首苍穹;低瞥库区大水,似有云气笼罩,半遮半掩。

    我本来不喜欢热闹,就独自朝着村子深处走去,猜想着它的原始摸样,但是却看不出旧迹。现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一片青色的瓦房,简朴、怡然、洁净而又渗透着繁荣兴旺的现代气息。凑巧又一次遇到了那位退休职工,从他知足的脸上,我觉得我寻找旧迹的理念有些陈旧,因为他告诉了我一件事,“如果我们这里早开发十年,那就好多了。有很多地方比我们这里的风景差的远呢!”“是啊,那你们这儿肯定早就富得流油了!”我打着哈哈回答。我想,开发人文资源,全靠当地政府决策人的超前意识,现在这届莒南的领导班子已经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而且竭尽全力,这当是莒南人民的幸运,旅游事业的开发还为时不晚,过不了几年,你再来看吧,这里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嘛!

    离戏台不远,村民们早就铺了一张长长的桌子,上有文房四宝,看来准是知道“齐鲁作家鲁南采风”的人要来,早就准备好了的。几位同来的文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见有位老兄略微挽了挽袖子,蘸足墨水龙飞凤舞似地挥舞起来,立时,“天马行空”四个大字便展现在众人面前。另一位同来的作家早就按捺不住了,要过狼毫大毛笔,略微思索了一下,浓淡相间,画了一个马头,甚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看来我们的采访队伍高手如云呢。两个村民赶紧平扯着欢天喜地拿走了……

    正在我转身离开时,一个老妈妈挎了个篮子走到我身后,小声咕哝着什么,我误会了她的意思,以为老妈妈向我讨要,急忙摸了摸上衣口袋,正好有一元小票,就爽快地给了她。我正要走开,她却塞给我一小塑料袋从马鬐山上采摘的野菜,接着又给我一袋。这种野菜好似我们昌乐的“扫帚菜”,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听当地人说,是他们这里的特产,曾告诉过菜名的,可惜我忘记了。我说,还有好几天的旅程呢,怎么也不要。那老妈妈有些生气,非得把我的一元小票还给我,弄得我很尴尬,只得把野菜收下了。

    正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本县同来的青年诗人、昌乐报社主编高文打给我的,急忙赶去,大部队都走了,只剩了我们几个。坐最后一辆车上山,先是在路旁果林中弯弯曲曲地行进,然后沿着陡峭的旅游山路爬着。车是换了的,好似一种专门的爬山车吧,中巴根本爬不上去呢。从车窗里贪婪地望着,远处那一峰高过一峰的山峦,被白茫茫的云雾笼罩着,好似那一片翠黛里,蕴涵着神秘的韵味!

    当我们的爬山车开到了宽阔的停车场,已经临近中午。我和本县报社的高文主编对陪同我们最后一拨上山的导游说,“一块登山好嘛,一路上你可以介绍风光啊!”

    导游叫刘金艳,是一个很朴素很开朗的姑娘,面孔红红的,说话沙沙的,一笑两个酒窝,看来她两天来一直陪伴着我们,又要介绍景点,又要不断地回答我们的提问,还得帮着安排我们的生活,显然有些累,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时近中午,要想爬到顶峰是来不及了。沿幽径而上,突然发现了一片耀目的白花,我急忙问小刘是什么花,可她也不知道。小刘见我喜欢,笑着说:“来,我给您俩照张相吧。”

    他俩是小青年,总怕我跟不上,岂不知我以前曾干过体育教师,步履稳健着呢。不一会儿到了一片古营寨遗址,原来这是南宋抗金英雄杨妙真的山寨,她以女儿身率十万精兵演出了一部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抗金乐章。至今,那里仍有杨妙真的亲笔摩崖石刻大字:“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

    过了山寨遗址,出现了好几条小道,我们选了西边的小路继续攀登,小刘说,“看哪,我们快到情侣峰了!”峰下有一处悬崖,云气氤氲,凉风飒飒,东面的青峰半遮半掩,好一处雄险之地,高主编看了看小刘说,“再给我和刘老师照张相吧。”小刘举起相机,不断地揿动快门,把“千仞绝壁倒卷帘”的景,也把我们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情摄入了镜头。高主编说,:“小刘,来,我也给你照一张吧。”可山风又急又大,我和高主编都说,“你不要像我俩那样站在崖边呀,快过来一点!”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急风扫来,小刘身子晃了一晃,把我俩吓了一大跳……

    等我们爬上情侣峰,眼前没了路,全是突兀的巨石,就这样在岩石上手脚并用半登半爬着,还好,上面有路了。可时间已经不早了,山下传来了集合的喊声。小刘说,算了吧,我还得尽我那导游的责任呢,咱下山吧。我俩游兴正浓,很不情愿地答应着。面前有一椭圆形巨石,东侧镌刻着“墨鱼石”三字,我爬了上去,视线及处,试图把鹰愁涧、石人峰、百丈崖、观海楼、鸽子峰、金盆顶等奇妙无比的景揽进怀中……

    下山时,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俩听从了我“不走旧路”的建议,从情侣峰下一道极其隐蔽和狭窄的石缝中穿过。高文要过导游小刘的书包和照相机,“我怕把你累坏了呢!”然后朝我诡谲地一笑。我这时完全明白了这青年诗人的意思,既有导游陪着,沿路作着介绍,驱走了爬山的疲劳,而且在好多秀色可餐的景物前留下了我们的合影,一举两得啊!我心里说,“好你个小高,难怪人家说你是鬼灵精哩!”

    我对小刘说:“咱来的晚了,要不,非爬到马口石不可?”小刘说:“咳呀,那你得用一天的时间呢,这山看着不高也不远,可爬起来就费劲了。”我们回望,还就是那么回事呢,在山下、在停车场以及在半山看上去好似同样的远近,心想,这就怪了!

   恋恋不舍地回看马口石——这个不曾亲自抚摩的地方,这时候天可巧晴了,能够清晰地看到由三块巨石垒砌而成、高十余丈、突兀险绝的“一石六景”中的一景了。所谓的六景是:从南面看,是仰天长啸的马口;从西面看,是憨态可掬的狮子狗;从北面看,一是和尚念经,二是龟兔赛跑;从东面看,石中间如一只拇指高翘其余四指紧握的拳头,故名“天下第一石”;最后一景,最为惊奇,从石的西北望去,石顶西部凹陷,生长着一丛芦苇,茂密葱茏,粗壮挺拔,随风摇曳,酷似烈马的鬃鬐,马鬐山的“鬐”字即由此而来。暑往寒来,芦苇千百年来郁郁葱葱、世世繁衍,成为千古之谜。凡到此者无不啧啧称奇。我们站的地方正在它的西北方向,看得非常清晰。虽然没有爬上去,但遇上个多云转晴的天,又能够离得这么近和它亲热一番,也算是不虚此行呢!

   我们与山东文学副主编许晨先生同车下山,一路上犹然兴致勃勃、丝毫未减……

   大家在车里纷纷议论:且不说它现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为鲁东南群山之冠;且不说它载入《宋史》、《齐乘》和《齐东野语》等多种古籍;且不说它有四奇四怪四险四秀;仅就马鬐山的由来与南宋大元帅、抗金民族英雄岳飞联系着,就足够吸引人的……

    马鬐山真美,她的美古来就有定评,是毋须我等庸人赘言的。你看,有明代诗人傅国泼墨挥毫写下的七绝为证:“常把芙蓉况好峰,几多峰好愧芙蓉。马鬐秀色参天起,真个芙蓉几万重。”这首诗我怎么看也不过瘾,还没有写出她的气势神韵来,我只可惜李白、王维、苏轼辈皆与马鬐山无缘相识,不然,总会甩下一两句石破天惊的隽语,让后人传诵于口流韵于心的。马鬐山少了李王苏的广告语,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大大的遗憾……

 

                                2006年5月28日完稿

 

【说明】原来这篇博文没开评论栏,今设置评论吧。

 

【再说明】原来的格式很不雅观(一是有行距,二是每一段的最后一行都不齐,二是右边的文字看不到,重新编辑了。——2015年9月18日7点28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