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走进荔枝之乡——广西灵山县
(2009-12-21 21:47:30)
标签:
广西灵山人六峰山荔枝大棕大芦村镬耳楼旅游 |
分类: 游荡八方 |
2009-12-8
中午12点半的飞机。从太原准时起飞。中途在长沙停半小时,接着飞南宁。共花了4个小时。然后与北京来的摄影师王牧汇合。灵山县旅游局的莫月文主任和电视台的姜黎明来接机。
2个小时40分后,我们在夜幕下进入广西灵山县城。
第一眼就看到一座灯光璀璨的山。不高也不大,但在一片平地中突兀地站着,感到非常神奇。他们说,是六峰山。一座喀斯特孤峰,原叫西灵山,灵山县因此而得名。因为几百只灯镶嵌在山壁,我看着就像一个个不眠的石窟。山前有江水环绕。是鸣珂江。感觉灵山人是把一座山当小姑娘打扮了,或者是把它当作了一座特殊的建筑。我们就住六峰宾馆。透过窗户,能看到六峰山的侧面。我竟舍不得拉起窗帘。
哈,房间里竟然有一台大电脑。
2009-12-9
灵山人的早饭可真是丰盛,光粥就端了三大盆,鱼粥,皮蛋粥,鸡肉粥,然后又是灵山大棕,粉,肉,青菜,山芋,南瓜,水牛奶,等等一大桌。见了宣传部的蒙曰添副部长。饭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灵山之旅。
先去马鞍山。去看灵山人的祖先。也是一座喀斯特孤峰,比六峰山要小。
马鞍山,已不再是单纯的一座石山,而是灵山人遗址保护处。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发现了距今2万到11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被考古界命名为灵山人。
遗址有铁栅栏保护,铁门的钥匙一时未找着,我们便一个个从栅栏的底下匍匐进入,算是对老祖宗灵山人的一种五体投地式的祭拜。
洞里很干爽,石壁上嵌着许多蜗牛壳,有的附着结晶体。不知它们多会就搁浅在此了。在宽大的洞里行走,心里老在想远古时的灵山人,他们居住在天然的洞穴里,遮风挡雨,躲避野兽。
再去看新圩镇邓家村的古荔群,其中有1500岁的“荔枝王”,是灵山香荔母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灵山县是荔枝之乡,到处都是荔枝树,三四百年的荔枝树就有上万棵。每年都举办荔枝节。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想象盛景。
下午去武利镇参观香蕉园。第一次见,很新奇,硕大的香蕉串用塑料袋兜着,防虫,也怕折断。香蕉丰收,六七毛一斤。最重的一串能到位150多斤,1米多高。到处都堆着香蕉,青绿青绿的,得放几天才能吃。我拣黄了的吃。
路上碰到甘蔗园,才知道甘蔗杆有绿有紫黑的,分果蔗和糖蔗。砍蕉人给削好两杆糖蔗给我,很甜很水。
2009-12-10
上午,去了苏村。苏村是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的故乡。村口,立着“苏三娘故乡”的石碑,旁边有一棵巨大的相思树,树下有一块碑,上书“苏三公之墓”,即苏三娘的丈夫。
苏村著名的不是苏三娘这个人物,而是它的明清古建,刘家的镬耳楼群。镬耳楼是象形词,房屋顶部就像镬的两只耳朵,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显示。刘家是四品官,四品官及以上,才可建这种镬耳楼。这种柔性的线条叠加在一起,非常华美。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苏村不仅古宅吸引人,而且还有无人售菜这一传统习俗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早晨村人把自家多余的菜或其他食品放在一个篮子里,上面系一个小口袋(现在是塑料袋),放在村里的市场上,傍晚再收回。村人根据所需,自取菜,并自动将钱放在口袋里。价格是约定俗成的,比如香葱五毛一捆,青菜一元一捆,等。
苏村的学校不叫苏村学校,而是叫化龙小学,化龙中学,说是与池塘里的鱼有关,鱼要变成龙,所以化龙。
村边有许多甘蔗林,非常好看,站在里面留了好几张影。
中午专门到石塘镇吃饭,酸菜鱼很香,鱼是在天然的溪水里养的,一个石窝里养十几条,一窝一窝的,下了功夫成本,所以养出来的鱼就是好吃。
下午去大芦村。一到村边,感觉有宏村的味道。
但这里很少外来游客。一下午没碰着一个旅游团队。但村子里很热闹,是村庄本身的热闹。大芦村现有5000多人,有百分之八十姓劳。劳家是大芦村的大户,那些老房子就是他们的。
大芦村被三个池塘包围。水域大。塘里鱼多,有人用网捕鱼。沿池塘种着许多古荔枝树。这些古树与村庄的古宅同龄,大约三四百年。村里有古樟树两棵,树干超粗,树冠宽广,一位老太太在树下的长条石几上睡得正香。旁边有玩牌的人,老人小孩子。
村子后边有古梐树,是榕树的一种,只是没有气根,巨大。
一棵古榕树旁边是自由市场,非常热闹。
大芦村是广西楹联第一村,导游领着我们,最多的是讲那些楹联。还有一种叫九拖龙门的门防盗系统。
一共九个参观区,我们只游完了两个。明天再来。
晚上去了皇爵休闲会所,据说是灵山县最豪华高档的,开业才两个月。装修很典雅高贵,请的是南宁的设计师。灵山的感觉似乎才出来一点。它是洋气的,表面悠闲,内里躁动。灵山人精明,是吸纳了南国的山水。但实在,又是遗传了老祖宗山东人。灵山县非常像广东的一个县,其实原来就属于广东,是后来划到了广西。
2009-12-11
上午先去烟墩镇石堆村看烟墩大鼓。因为不是时节,只能找村委会临时组织一下。村委会院的大门里放着四面鼓,其中有最古老的一面,约200多年了,鼓身有裂,但不影响,依然能用,是鼓头劳传永的传家宝。烟墩大鼓纯手工制作,樟木鼓身,生牛皮蒙面,四圈用竹条蔑上下箍得紧紧的。呈蕉蕾形。最高有两米五,直径1。2米。人要站在一米多的条凳上打鼓,旁边有敲锣拍铙的。一般要凑成双数才开敲。章节简单,有远古气息。
在镇上吃午饭。然后去参观竹艺工厂。遇到一伙幽默乐观的灵山人。
再到茂岭奶水牛养殖基地。1200多头奶水牛。动员了二十多头牛下水玩,结果牛在水里不想上来,最后,还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牛回错了圈,怀孕的和未怀孕的混在一起,得专业人员来区分。
机器挤奶第一次看到。觉得机器挤奶太缺乏温情。无限同情那些奶水牛们。
去六峰山的龙船洞看了下。一个不大的溶洞,里面新塑了佛像等。
六点前赶到文化站看跳岭头。选在一块山坡下的草地上。点了两堆篝火。是灵城镇三多村的队伍。一共二十来个人,四个打锣的,一个打鼓的,八个跳岭头的。看不大懂。但摄影师拍到不少好照片。一个小时。很累那些人。
回到县城,晚饭专门定到一家鱼生店。泉水里的活鱼,他们吃得欢,个个都忘了形,但我只尝了两小片,不喜欢吃。
到老街解放路,找到一处唱粤剧的,灵山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再随意逛街。灵山县很繁荣。十一点多了,街上还挤满了人,店铺都开着。街边有许多喝凉茶的人。我们一人喝了一杯鲜榨甘蔗汁。
累,又写不成文章。
2009-12-12
上午去龙武山庄。是一座民国年间的庄园。庄园很大,有三四百间房屋,欧式城堡建筑。可惜无人打理,已显破败,但大体都还在,只是最后面的一排的房屋损坏严重,榕树的根已占领房屋的墙壁,将砖墙裂开,榕树这种破坏性让人想到了白蚁,这两样都是南方特有的现象。
荒草丛生,房屋破败,古树参天,我们几个人在走在其中有点像古堡探幽。庄园四角有五层的炮楼,有密密麻麻的射击口。四周的烽火墙还保存完整,半米多宽,就我不敢走。
下午再去大芦村。古宅太多,我们只选择了东园别墅。院落一个套一个,里弄幽长,个别房子里住着人家。我们找了几个小孩子做模特,他们都很羞涩,动员了半天。我说服人的优势在灵山一点不显,语言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对普通话竟然不是都能懂。
结束工作,灵山县电视台的姜反过来采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新闻报道,结果我不断地笑场,就是组织不出两分钟的词。
晚上给摄影师王牧过生日,又去了皇爵酒巴。他们喝了太多的酒,我还好,一共一瓶多啤酒,只是脸红了。回到房间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2009-12-13
上午终于上去了六峰山。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有溶洞,山上布满了绿色植物,榕树,龙眼,竹子,霸王花及其他树种,所有植物都是从石缝里生长出来的,枝条坚韧,长长的根须顽强地扎入石头中,尤其是榕树,似大山骨肉里的血管神经,树与山合一,纠缠不休。
天热,晒,28度,有人光着膀子,而我竟然穿了一条厚秋裤,差点中暑。
六峰山从外面看,好像不高大,但真正进入,却感到它一点不小不低,山石坚硬锐利,洞穴神秘莫测。山上有不少庙,儒释道都有,香火旺着。最灵的是北帝庙,塑像是连在山体的一块石头,石质是花岗岩不同于山体的石灰岩。先有了塑像才建了庙。灵山人非常信北帝,说他代表着六峰山,能量达整个东南亚。
下午去三海岩。三海岩就在灵山中学里,也是一座溶洞,是凤凰山的一部分,里面有历代的摩崖石刻。洞很宽畅,有同学在里面练琴,读书,好奢侈。估计中国也只有灵山中学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又去看了灵山花石。有点心仪一块像小鸭子图案的圆石头,老板要价300元,但太重,不好拿。放弃。
至此,灵山县粗略的要点基本看过,就剩些零星的东西拍照。明天后天两天,我必须将一万字的初稿拿出,但到此刻我还未有一个大纲。脑子很不够用,发愁。谁给我注入写作灵气!
2009-12-14
王牧出去拍片。我因为交稿在即,无奈窝在宾馆开始动笔。第一次在外操作大稿,一时找不到写作气场。艰难写作。
一天只写了不到四千来字。
几天间,我已总结出灵山人的长相特征,大眼睛,鼻翼明显,嘴巴略大,嘴唇略厚,女子瓜子脸多,我们戏称灵山型,不时地和他们开玩笑,经常乐翻天。
2009-12-15
上午去看出土的灵山铜鼓。
然后回宾馆接着写稿。明天要赶往云南,开展新的选题,所以不睡觉也得完成。
直到凌晨3点多,才算敷衍出初稿。12000多字。要命,感觉写得不好。
感觉灵山人很豪爽,幽默乐观,好处。灵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水果之乡,绿色环保,空气清洁湿润。几天里,皮肤一下好了许多。要离开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点留恋。至少爱上了凉茶、水牛奶和鱼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