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父亲那悠长悠长的 “使牛调”呀……
标签:
父亲“使牛调”文化 |
分类: 生活流水(原创) |
记忆中,父亲那悠长悠长的 “使牛调”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清爽的风徐徐吹来。弥漫着泥土气息的田野上空,慢慢飘来悠长悠长的哼唱,高亢、悠扬、绵长……脑海里经常出现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田里耕地。父亲一只手扶着犁把,一只手拉着使牛鞭,父亲不舍的催打拉犁的黄牛,鞭子便长长的拖在他身后的地上。我紧跑慢跑地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犁头“哧哧”的翻开着肥沃的泥土,偶尔从刚翻开的土里捡几颗收剩的花生,或者是小地瓜。到收工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少的收获。最高兴的是耙地的时候,父亲一般会让我蹲在木耙上,双手抓住两根铁的耙齿,这样可以给木耙增加分量,使刚翻过的泥土能耙的更平整些。随着父亲的一声吆喝,老牛迈步向前,我则享受着飞快向前的“木耙车”带来的快乐。
太阳偏西的时候,西天涌现出团团的火烧云。看着远处村庄上空袅袅飘起的炊烟,劳作的人们准备收工回家了。也许是陶醉于这美丽的傍晚,父亲偶尔会哼起一种曲调,长长的,悠扬动听。这曲调没有歌词,只有连绵不绝,曲折跌宕的长音,我给它起名叫“使牛调”。现在想起,颇有蒙古长调的韵味。后来,使牛耕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会哼唱这种调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黄昏的田野上空,回旋着父亲悠长的哼唱。随着犁耙的上上下下,老牛扑棱着耳朵,牛头随着节奏一起一伏,连老黄牛也陶醉了……
除了在自家石头碌碡上錾下自己的名字,父亲再也不会写其他字。可是父亲竟然成了村里宣传队的鼓手和骨干。听说,那年月参加宣传队可以挣“工分”,工分就是钱那,可以养家糊口。除了会唱全套的样板戏,没有文化的父亲竟然凭着死记硬背,记下了一套套的鼓谱,成了周围村庄宣传队中小有名气的鼓板手。
父亲应该是有音乐天赋的,只是他生活的年代家里太贫穷。我猜他是无暇也无心情娱乐的。养活一家六口,供应四个孩子上学的压力使他大多时间是生活在压抑中的。到了晚年,我想尽量给他创造好点的生活环境,可惜父亲刚过七十岁便离开了我们。我想父亲的一生就如那拉犁耙的老黄牛,只知道低头“吭哧吭哧”劳作,很少昂头舒展一口气,直到再也拉不动。所以,能够听到父亲哼唱的时候很少。至今,至今,和父亲下地耕作,偶尔听父亲哼唱他那特有的“使牛调”的情形,依然牢牢印在脑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父亲那悠长悠长的”使牛调”呀……
http://s15/mw690/001lDagjzy74DboPAnA8e&690“使牛调”呀……" TITLE="记忆中,父亲那悠长悠长的

加载中…